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究竟是天地真的不仁,還是萬物自甘為芻狗?

時間 2021-06-01 12:46:55

1樓:神霄源震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天地無私,無情。生物的滅絕,在天地看來,與一根樹枝斷了,無有分別

2樓:yee

仁是下德,有了仁就會有不仁。天地不仁就是說天地不會對任何人和物有仁慈之心,對萬物一視同仁。芻狗並沒有貶低的意思,我是這麼理解的。

3樓:淡淡

常言人生無常,事與願違,人會給某個實相或者現象下個定義,人相,我相 ,眾生相,壽者相,會有無數的念頭與痛苦,悲傷,天地不仁是你與萬物本沒區別,事情本就如此,世事本就無常,人所有一切的認知都是自己思考分析的,你分析出地球圍繞著太陽轉,這結果可不是你分析出來的,是本就如此,道家典籍也罷,佛法也罷,哪怕心理學也罷,是想讓我們懂得事情不是你想出來的,你痛苦是你認知痛苦,我說地球是扁的,你說是方的,有人說是圓的,對的那個人因為別人不認同他也難受,極力辯解,是事實本就這樣,所以聖人行不言之教,天地本就不仁,不是天地這麼無情,是規律本身就如此,由不得你去思辨,連天地本身他自己也沒轍,所以接受一切本就如此的如此就是究竟,就是不苦,就是涅槃,就是極樂

4樓:常無欲

所謂「仁」與「不仁」,是以倫理道德來評價的結果;

所謂「芻狗」或「禮器」,其背後是「賤」與「貴」的價值評判;

這些倫理道德,和價值評判,離開了人類文明世界,其實沒有什麼用處。

請問你能用手中的錢去問猴子買香蕉嗎?

不能。所以用人類的價值觀、道德觀來評價萬事萬物,本身就是錯誤的。

天地所代表的「道」,是超脫人類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

硬要比喻,你設想一下我們用蟲蟻的觀點來觀察人類世界。

人類會在乎你蟲蟻的觀點嗎?

道也一樣,只會遵從自己的規律運動。

認識到人類的渺小和淺薄,這才是問道的第一步。

5樓:永珍入星辰

仁為上德和下德之間的通道,禮和義是下德。仁為失德 ,失上德而下德 。失下德而上德 。

天地生萬物, 道生之,德畜之。天地為上德,不失德 ,以萬物為提線木偶,畜之。操控萬物。

6樓:撲街懶螞蟻

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

是說天地之所以是如今的樣子,正因為天地盜取了萬物的生機。

順而推之也可以說:聖人,百姓之盜。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正因為盜取了百姓的智慧型。

換言之,正因為有了許多普通百姓,才顯出聖人的聖。

所以,祭品對應祭主的關係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什麼萬物芻狗,百姓芻狗,不是一樣道理嗎?

7樓:齊天大聖

關鍵是看下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核心思想就是對仁政的一種否定,也就是說老子認為愛民如子不符合天道,再結合後面講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為民眾做有益的事情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動什麼仁慈之心,也就是說道家思想傾向於務實的一面,而不需要流露出什麼情感

8樓:貞貞

天地只是按照客觀規律執行,沒有偏偏對一種事物仁慈,天地長養萬物,即上天有好生之德。芻狗是非常重要的事物,該出現時就出現,該消亡就消亡,按規律執行,不是按個人喜好,不會厚此薄彼。

同理,聖人治國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會因為個人喜好區分遠近親疏,對百姓都是一視同仁,都非常重視。

9樓:三絕韋編

《道德經》中芻狗是指古人祭祀用的祭品,用草編成的狗,祭祀完就丟棄掉。表示是不重要的東西。不是天地不仁,也不是萬物甘為芻狗。

而是天地,萬物本來就是存在的,屬於自然狀態,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也就無所謂的重要不重要了。

10樓:

什麼是天地?什麼是芻狗?

你踩死乙隻螞蟻的時候,誰是天地?誰是芻狗?

自然災害死亡過萬人,誰是天地?誰是芻狗?

這句話的重點不是天地芻狗,而是不仁,或者說莫得感情。

道,今天可以理解為世界執行規律,這規律是客觀存在的,道德經只是去解釋這規律,你覺得你感受到的世界和道德經描述的不一樣就以你為準,你可以著書解說,以傳後世。

道德經第一句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覺得老子寫出來只是為了順口嗎?

11樓:清白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沒有仁與不仁的觀念。天地只是自然如此,按照自己的規律不斷執行,「不為桀亡,不為堯存」。以萬物為芻狗,萬物皆為芻狗,沒有貴賤,各自按自己的本來面目在自然中存在一段時間,完成某種使命。

這就是說,天地、萬物只是客觀的存在著、執行著,只有規律,沒有意志。仁則是人們提出的概念,是屬於人的思想認識層面的。同樣,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區別萬物,賦予萬物以定義、價值。

即所謂「名」,只是屬於人的思想認識,是人為建構出來的,並隨著人的認識而改變,與天地無關。

12樓:梨花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沒有偏頗,始終均衡對等,無需施展仁的手段補缺彌漏。

以萬物為芻狗是說,適時處置萬物,根據場合處置萬物。芻狗是草扎的狗,祭祀時高高在上,平日裡默默無聞。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說,聖人效法自然適時處置百姓,犯罪了便是罪人,立功便是功臣。如是。

13樓:涼涼

答案很簡單,需要你自己去學習,全在書裡,不要拿一句話就覺得自己讀過道德經,你這問題敢再狹隘一點麼?問點有水準的問題可好。

14樓:雯俊

天地真的不用仁,道德仁義禮智信,天行道,地行德,道德不備才行仁義。從上至下有次第的。上古三皇行大道,五帝具大德,仁者只能稱為王。

15樓:小錦蓮蓮

呵呵~螞蟻之於我們是什麼呢?

是螞蟻甘當螞蟻,還是我們把他當成螞蟻?

這關係是相互的,我們尊天法地,天地以自然運作回饋我們。

當然,換個角度來說,也不是回饋,天同覆地同載,跟我們索取過什麼嗎?如果還不懂珍惜,是自己把自己作成芻狗,不是基因,也不是天地。

16樓:神霄源丞

我理解,首先說一下仁的意思,即人有二心,有推己及人之心,有為他人考慮之心。天地不仁,天地無需有這樣的考慮;物為芻狗,是所有萬物在天地看來都是和芻狗一樣,即天地看待萬物一視同仁。

17樓:無涯

狗這個在我這裡是另乙個字, 垢。

就是人身上時間長了會有的角質層,泥巴一樣的東東。

假設把天地看成乙個人, 那麼萬物自然是天地身上產生的泥垢。

乙個人會管自己身上泥垢的想法麼?

把視線縮小到人身上,就是 ,情財貨名利榮辱得失, 這也是外來的泥垢, 是別人給的, 可以暫時借用,但不要妄想長久擁有。

18樓:思家旺 掃拖神器

這句話正是《道德經》的耐人尋味之處。「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地無私,滋養萬物,大地才得以生機勃勃,天地才是真正的大仁。

然而正是這種「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大仁大德,讓萬物習慣了索取,「百姓以為我自然」,忘記了天地恩惠的存在,因此說它「不仁」。就像魚在水中感受不到水的存在一樣,這種讓萬物身處其中而感受不到的仁和德,老子稱之為「上仁」和「上德」。道德經說:

「上仁不仁,上德不德」,仁德到極致,你根本感受不到仁德的存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看到的是表面的冷漠無情,我們看不到的是天地已仁至義盡矣!

19樓:醉妝

天地無所偏愛、無所偏心,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人類、動物、植物、萬物,連用草紮成的狗也平等對待(因為一切萬物都是天地父母所化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原來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嗎?https

zhai 這句話,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會對誰 仁 他對萬物都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隨後,如實描述了當時的聖人,他其實只是把百姓當成了祭祀時供給神靈祖先的祭品而已,至於他所說的對百姓的 仁 未必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 恪守真一 什麼是天地不仁?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為 道德經 作注時這樣解釋這...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你怎麼理解?

橢圓的土豆子 天地就是這世間的規則,是人類沒有能力更改的東西。比如 萬有引力定律,比如熱力學定律.好多好多,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規則,但是不能改變這些規則。不光是人類,萬物都不能改變這些規則,所以在這一方面,人類和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都在規則之下。那就別總以為自己特殊。 無涯 以前答過類似問題,希望有所啟...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遠方依韻 孔子之前,仁 是乙個意思 孔子的學說中,仁 又是乙個意思。孔子把 仁 這個意思擴張到無限大了,導致失去了本意,偏偏獨尊儒術後,這個意思流傳最廣。 葷素搭配 一般來說,道德經作為辯證法的基礎。除非是下定義的語句,不然全部是2重意思。這2重意思一般就是左 右之分。具體你採信哪一派,都可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