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時間 2021-05-11 21:28:13

1樓:遠方依韻

孔子之前,「仁」是乙個意思

孔子的學說中,「仁」又是乙個意思。

孔子把「仁」這個意思擴張到無限大了,導致失去了本意,偏偏獨尊儒術後,這個意思流傳最廣。

2樓:葷素搭配

一般來說,道德經作為辯證法的基礎。除非是下定義的語句,不然全部是2重意思。

這2重意思一般就是左、右之分。具體你採信哪一派,都可以。一般來說年輕人偏「作」一點。

作一點來看,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派一點來看,就是「父母要學會放手」。

而意識對其有乙個三段論式。也即是座而論道的人互相之間,會有乙個辯論。

「此處應該、不、此處應當更好」。

這乙個「有其無、是其所不是」的決心。才是事情的關鍵。

在第三方看來,這就叫「愛辯」,把辯約掉。。。

這就是「愛」自身。你應當更好,我應當更好,我們應當更好。分別就是愛你、自愛和博愛。

這才是道德經的本意。是意識在「一人一票」下,意識要「層層疊疊」達成一種「更好的精神」。

吃飯才能吃的下,睡覺才能睡的香。

問題是嬰兒也吃的下,也睡的香。

事實上,這一精神是所有人共有的潛意識。除了和尚。

3樓:梵爹宸爸

這段話不能單獨看,得結合下文看。這段話裡面有乙個干預的假設在裡面。芻狗是人用草扎的狗,芻狗代表人憑藉主觀而為,世間本來沒有芻狗,是人創造了芻狗,芻狗並不遵循道,它遵循的是人心。

你想把它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但是萬物,百姓與芻狗不同,是由道而生,他們有自己所遵循的規律,不會隨天地、聖人的主觀想法而隨意改變。君主再厲害,他也改變不了百姓所遵循的規律,統治者再厲害也不能他想男人能懷孕,男人就能懷孕。天地也是如此,天地想讓冬天荷花開,荷花它也開不了,因為氣溫達不到。

所以這裡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是乙個假設,是如果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的話,他們就會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這裡面有個邏輯關係,是萬物存在天地這個大環境裡,而百姓生活在聖人的國度中,其實天地和聖人都是影射統治者。是說統治者治理國家不能隨心所欲,要遵循百姓之道。

後面橐龠是個具體的例子,是說橐龠雖然把一些空氣包圍在內部了,但是這些空氣仍然「虛而不屈」,橐龠一給這些空氣施壓,空氣就「動之慾出」,就跑出來了,還是說縱使空氣在橐龠內部,但是並不服從於橐龠,所以橐龠要想擁有這些空氣就得「守中」,遵守這些空氣的規律。老子是把自然中觀察到的規律遷移到社會了。

用的來說,本章是對無為的乙個反面論證。

4樓:李澤志

可參考以下回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和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兩段話意思是否相反,? - 李澤志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5樓:山巔一肆

不仁恰恰是一視同仁,人盡其能,物盡其用,順應自然。

這句話容易產生三個爭論點

1.天地是不是人格化的,我覺得不是,我覺得它就是道,規律,無人格。

道家的仁義觀是完全無功利色彩的,不仁有點無為的意思,聖人也應順從自然不應該以仁自居(求自己安心也是功利),濫用自己的慈悲。

另外能力者不應受苛責,人自己要有存在的價值,芻狗作為祭品時是很受珍重的(出點問題多不吉利),沒有用了自然退場,誰能幫的了你呢。

2.非黑即白,覺得不仁就是殘酷。是有不仁不義這個說法,但道德經比較辯證,不仁也就沒有恨這個說法我比較能接受。

3.比較的訴求,有的人覺得芻狗是指用完就用完就丟棄的工具,或是直接芻狗當作低賤的象徵如螻蟻。我覺得祭祀品性質不一樣。

6樓:嗯呢

拆分一下

首先,天地是什麼?

天地,在古人的概念中是造物主,是一切的開始,任何事物在天地的眼中沒有什麼區別的,一視同仁的,平等的,也就是沒有高低貴賤。天道執行存在生老病死、桑海滄田,一切皆在天道規則下,從不放過誰。

其次,聖人的定義是什麼,我理解的聖人是那些開疆拓土的將軍,是運籌帷幄的謀士。在他們眼中百姓不過是活著的機器,和手中的刀或筆沒什麼區別。

為了成就一些人,可以選擇犧牲一些人,為了更好的未來同樣可以犧牲一些人。

然後用冰冷冷的規則約束世人,百姓對於規則而言,似草木受四季交替影響一般,不得解脫。

7樓:劉二十八

這裡的「不」不是否定,而是「無所謂」的意思,「無所謂仁」其實也就「無所謂不仁」。天地沒有感情,只是按照自己的規矩在執行。

8樓:夜色禰

人類給世間萬物貼了三六九等的標籤,哪個有毒有害,哪個有益有利。

但是對於整個天地來說,所有的生物,哪怕是乙個細菌,乙個螞蟻,一株小草,也跟人類一樣,是平等的存在。

9樓:KO魚

我以前也理解錯了!

其實老子追求道,追求道的無為而治!

天地不會因為我們是人類就對我們好,或則不好,對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這就是天地不仁!

聖人效仿天地無為而治,就是讓百姓任其發展,看似無為,其實該做的都做了!制定乙個好的規章制度,然後不用管,自然比現在發展的更好,人人安居樂業!

10樓:黑拉變豬

老天是公平的,不會偏向於誰,所有東西都在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不偏不倚,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會專門照顧誰。

不仁,不是不仁道,而是沒有仁道的意思,沒有便無所謂仁道或不仁道了。

11樓:杜文德

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從古到解解讀或註解的人不知有多少,100個人就有100個人的解讀。這100個人說得全有道理。

我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理解是,天地是不講仁愛,也不講仁義。對待世間萬物一視同仁。

打個比方,不管你是美女還是醜男,同時站在35度的高溫下,太陽不管你是美女還是醜男,也不管是樹木還是地上的小動物,同樣曬。也有人說,天地不講仁愛,仁義,實際上是大仁大愛,一視同仁。

聖人也不講仁愛,仁義,聖人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不管是他的親朋好友,還是陌生人,都一視同仁,也有人說聖人這不叫不講仁義,不講仁愛,是大仁,大愛,是一視同仁。

我對《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理解是,具體事物要遵循它的自然規律,不要加太多的主觀意識,特別是在人生的節點上,比如,在發生婚姻危機之後挽回婚姻,修復夫妻情感的時候,就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講道理,不能講情感,因為,你的對手,不會給你講情感。跟不跟自己講情感,講道理的人講情感,講道理,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人是有情感的,但是,在人生的一些節點上,就不能講情感,真講了,就麻煩了,其實許多人嘴中的情感,那就是天上掉餡餅。那些在挽回婚姻過程中,講情,講愛的人,往往都挽不回婚姻,因為,她們違背了「道」違背了「道」就往相反「道」的發展。

這就是我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解讀。

12樓:知止

一、結論部分:對於這句話,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老子說的一段反話,其實際在表達天地的這種」不區分萬物,皆視作芻狗「的不仁行為,實際是一種更大層面的仁。但其實我想幫你稍微剖析一下這段話的內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句中仁的含義是貼近甚至相同於」仁義禮智信「裡的仁的,用現在的語言講,指的是人類發明的人類自身道德層面的某種品格、品質。但天地作為道的一種具象衍生,它本身不具備人類道德層面的所謂的仁。

因為根據我們長期長期長期的經驗,我們知道,如果要用仁去評價A或是A的行為,那麼這個行為本身一定是有」因「的;也就是說」由於某某原因,A做出這個行為「,所以我們可以去評價此行為仁或不仁。然而道本身作為乙個終極的規則,它是唯一」為而不因「的,它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且無」因「,被稱作」也就是老子無為的思想。

要理解」道為而不因,萬物則因而不為「的概念,就想想兩個電池。如果它們想通電,一定是陰極對陽極,一節一節如此排列,而不可以大家都是陽極然後互相頂著。所以《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裡需要仔細體會」因「和」為「的概念,這裡它們與我們日常用詞裡的」因為「有很大區別,可以說道德經裡的」因「和」為「是我們日常用詞」因為「的始祖。因其沒有」因「,所以它不會對萬物有所區分,不會對待任何事物有任何的特殊性;因其只有」為「,它一切的行為的發出,都只源自它本身。

這也是「道法自然」一句中,「自然」的意思 ——其自然也

二、論據部分:有些內容很多章節都有提及,時間原因我只提能想起的某些相關章節。

為何說道是終極規則,是唯一的」為而不因「者?:第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

為何說萬物可因而不可為?:第二十九章。

三、題外話:為什麼說如果要用道德去評價乙個行為,這個行為必須是要有「因」的?

法律判定更依靠結果,道德評價更看中原因。因此由於同樣乙個結果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導致,所以道德層面的評價才會不靠譜。說白了,如果在道德層面,你覺得我這麼做是由於原因B,但我可以說我是由於原因C,而且由於原因B和C都可以匯出同樣的結果,你也沒法證明我這麼做一定是因為A。

而法律更傾向於,只要由於你的行為導致某個結果出現,你就得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裡只是指出兩者的區別,並未區分好壞。

13樓:唐吉訶德王

這句話是說:天地本來就沒有仁愛之心,它任萬物生長,即不有所作為,又不刻意而為,就像祭祀是用草紮成的狗一樣,用完丟棄,並不愛惜。

聖人也是這樣,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隨本性發展,自相為治。

這是老子認為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還不如虛靜無為。舉個例子:

停課不停學:把你的學生當成隔壁班的學生,你不要給他布置作業,更不要朝令夕改,朝三暮四,讓他們自由複習,自然發展,自生自滅。

14樓:閒來發帖

天地若不仁,為何孕育萬物呢?

萬物看不懂這個世界,便以為天地不仁。萬物想要主宰這個世界,卻搞得一塌糊塗,便以為天地不仁。萬物不滿足於天地的秩序,想要打破,便說天地不仁。

15樓:碧海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不應理解為「天地冷酷無情,把萬物當作用草編成的動物,毫不憐惜,使用過後就拋棄;聖人沒有愛,把人民當作用草編成的動物,毫不珍惜,利用過後就拋棄。」

這句話似可以理解為「天地之愛是無差別的,它們平等地善待萬物而無需回報;聖人之愛是無差別的,他們平等地善待百姓而不求回報。「 具體的解似見下文: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你怎麼理解?

橢圓的土豆子 天地就是這世間的規則,是人類沒有能力更改的東西。比如 萬有引力定律,比如熱力學定律.好多好多,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規則,但是不能改變這些規則。不光是人類,萬物都不能改變這些規則,所以在這一方面,人類和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都在規則之下。那就別總以為自己特殊。 無涯 以前答過類似問題,希望有所啟...

如何真正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wency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為普世間最恆久之象狀,其有大信,體現於 種因而得果 中中國人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果是不虛的,天地間亦然。天地是無有一己之私欲的 故而其不會有偏私,讓種惡因者得善果,種善因者得惡果 縱一時之體現,報盡仍現昔日之因。而聖人,至誠通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原來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嗎?https

zhai 這句話,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會對誰 仁 他對萬物都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隨後,如實描述了當時的聖人,他其實只是把百姓當成了祭祀時供給神靈祖先的祭品而已,至於他所說的對百姓的 仁 未必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 恪守真一 什麼是天地不仁?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為 道德經 作注時這樣解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