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有何深意?

時間 2021-06-02 10:49:35

1樓:若容

先解釋「以萬物為芻chú狗」,首先什麼是芻狗?是一種禮節中的祭祀之物,芻狗在祭祀天地時被高高的供放在廟堂之上,而祭祀結束後沒了用處只能丟棄。世間萬物均平等,盛極而衰就如芻狗一樣,這是天地對待萬物的態度。

「天地不仁」,當人們用芻狗祭拜老天時,老天如果給了恩惠,那麼不祭拜老天就要懲罰嘛?天道法則不會應為是否祭拜過而改變,祭拜還是不祭拜,天地的都會無獎無罰。天地沒有偏愛,沒有私心,只是俗人貪心妄想而已。

聖人也是這樣,不會因為人們的奉承就獎勵誰,也不會因為人們的不奉承而懲罰誰。天地無私情成就天地永存,聖人無私成就名揚千古。

2樓:大鵬一日乘風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沒有仁這個概念,把萬物當做雛狗,天地可以承載萬物,天地的一部分化做萬物。萬物就是天地的一種,天地可以指揮萬物,天地殺萬物可以吃萬物,萬物也可以殺天地。天地可以訓化萬物,天地是上級可以馴化下級。

聖人君主沒有仁這個概念,把百姓貴族當做雛狗,人可以指揮狗,可以吃狗,狗也可以咬人。人可以訓狗。君主也是貴族的一種。

君主可以指揮貴族,君主殺掉貴族吃掉他的利益,貴族也可以殺君主。君主可以訓化貴族,君主是上級可以馴化下級。

老子認為仁這個概念是你和這乙個人關係很好是可能的,你與所有人關係都好是不可能存在的。認為仁只能在極小範圍內適用,不認同仁是所有人的交流交往的普世規則,而認為在人與人交往交流是,馴化與反馴化。上級與強力者有優勢,但不是絕對優勢,可以被反殺的情況。

天地之間就像乙個風箱,是空虛的且有不屈的彈力,出力擠壓的動作越大出風就越大,但有其極限。超過極限就出不了風了,只會損壞風箱。

想得到多大的風,就出多大的力。如果出力太大只會損壞風箱,故出力到0到極限。

天下有很多的言論,數都要窮盡了(指無窮),比不上遵守的中心思想,核心。核心就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其道理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做事。

3樓:長征

芻狗就是古老年代祭祀用的草扎小狗。天地並不知道什麼是仁愛,如果需要萬物怎麼做,那就給萬物創造乙個條件,萬物就可以根據條件而生存。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這個意思。

(有了祭祀這個條件,那必然少不了芻狗)

4樓:

某天亂想,亂寫,沒啥依據。存粹給各位換個思路。大家都傾向去解釋仁的定義,我倒是覺得芻狗這個形容很有深意。

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然而,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說,人以草結的狗祭祀敬天地。因為它重要,所以用籠子裝好,用紋飾的布匹裝裹,人還要沐浴更衣顯得自己骯髒。待祭祀好了,芻狗就沒啥用了,前人踩後人踏。

再後來拾回家灶裡燒了化為齏粉,廢物利用。

有意思的是,若天地需的是血飼,人卻以芻狗應付,無論你金子做的籠子,銀打的裝裹,搓光身上的泥,你就是不捨得殺家裡的那只狗。或者說天地是真的好騙。但是事實上,你所做這一切是在騙誰呢?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天地是不仁的,他把這世間萬物都當做芻狗,那我們是用來獻祭給誰的呢?我們是用來欺騙誰的呢?天地看來也不是老實人。

實際上這是多麼完美的套娃結構。我自已騙自己天地認可我的芻狗,而天地確是連狗也不要,需要我以肉身血飼。然而這血飼以做天地的芻狗。

那麼天地之上又需要什麼樣的血飼,我的血飼是否又毫無意義?

那麼去解天地所謂的仁不仁根本無意義,因為大家都圍繞著「覺得有意義」而實際上「可能沒有意義」

反正道德經我沒完整看完過,胡扯的,別當真。

5樓:king tiger

這句話的深意是人人生而平等自由。

萬物都是天地用草扎的小狗而已,人與人之間就不卑不亢的相處吧,草狗之間都要分個三六九等,太逗了。

然後在生活的過程中,如果志於道、據於德……了然道生天地的奧秘。作為聖人,有教化眾生的義務,但聽與不聽,則是百姓的自由。

仁是好,但是「唯仁」必定帶著強迫。所以天地與聖人都是不仁的;)

6樓:鳥人前人

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王守仁《傳習錄》

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樣都是乙個境界,「允執厥中」。

7樓:愛美食木頭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無所謂仁義,天地(也就是大自然)對待存在於天地之間任何形式的存在都是一致的,沒有偏向誰,也沒有剝削誰,就像是祭祀時用草編制的牲畜,人們也不會區別對待它們。

8樓:小強

你對你的狗咋樣,你對弱小的小動物咋樣,當你強到一定程度,相對你弱的群體和豬狗有什麼分別,只不過天地連人的基本情感都沒有,生生死死不過就是迴圈罷了,

9樓:Are

個人觀點:萬物輪轉,相互交替,無為即有為,順應自然,融入自然,大道至簡!對於人生而言,寵辱不驚,閒看花開花落,看雲卷雲舒,本心不搖,初衷不改!

10樓:大愚仔

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賤之。」

有用時貴之,無用時賤之。「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王弼)。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適其用。

11樓:王不知

上面說,要治理城市環境。

老王兩口子,平時推著「倒騎驢」,白天串串兒,晚上賣。乙個月收入,除了養活一家以外,還能還房貸。

上面布置完任務,老王兩口子,將來…………

你說,是治理環境重要,還是繼續讓老王兩口子在城市裡呆下去重要?

你早晨起來出門。發現一條近道兒,只不過是土道。你著急,寧可光亮的皮鞋會粘上灰塵也在所不惜。

可是,這沒人的土道兒上,某個螞蟻王國已經傳承了好幾十代了。你一腳下去,給TM滅門了。你會注意到?

12樓:玖仟歲

你以為什麼意思,它就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屬於開竅工具,而不是複製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要讓百人百樣,而不是千人一面!

有些問題,不能問外人,只能問自己,當你思慮千遍,其義自顯。

只有把學問轉化為自己的,才能更好的知行合一。

13樓:想吃不辣的水煮魚

就是……自然法則沒啥仁義道德可講,啥東西在它面前都是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他覺得,這神啊天啊地啊之類都是和程式一樣沒啥情緒,不會因為你是人是啥是好是壞就偏袒你或者給你使壞。

14樓:冬日暖

首先要理解「仁」字,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對」仁「的簡單定義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互助。

道德經裡的「天」和「地」是四大中的兩個,天地任自然,萬物自相治理,所以是不涉及到仁的。

芻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狗,對於人來說,除了用於祭祀有所求之外就沒有其它用處,所以用完就扔掉。

萬物生於天地間,萬物對於循道運轉的天地來說,就類似於芻狗對於人來說一樣。

仁就涉及到愛,愛就有偏,有所分,不是無為,聖人無為,所以聖人體道,也不仁。對百姓一視同仁。

這兩句後面的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說「無」。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天地之道,其用在無,綿綿若存。而不是有,有是有所分之後可見的承載。

所以,對於天地來說,萬物只是有而已,無才是其周行而不殆的根本。

15樓:火火

就我所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要體會這句話的含義,首先要弄明白「芻狗」是什麼。通行的解釋「芻狗」是上古祭祀中使用的束成狗形的草扎,《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這句話是說「芻狗」製作好以後,非常被珍視,而在祭祀中陳列過之後,就扔在一邊,甚至被拾去燒掉。老子這裡的「芻狗」也就是無用之物。

那麼什麼是「不仁」呢?一般「不仁」被解釋為無仁愛之心,我認為去掉中間的修飾,反而可能更確切,「不仁」即「無心」,大家都說《道德經》是講無為,而無心是無為之始。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可以解釋為:天地無心,因此不以萬物為貴。即然不以萬物為貴,當然也還包括著不以萬物為賤的含義在其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說聖人與天地合德,同樣以無心看待百姓,在這裡老子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其實,我們就是聖人,所看、所聽、所聞、所想等一切感受就是我們心裡的百姓,於這些感受如果能用無心的方式來對待,順也不喜,逆也不憂,這樣,我們現代人也許就會少了那些不必要的煩惱,收穫乙份自然而然的自在生活。再借用禪宗祖師的一句話:「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16樓:情緒溫馨

實際這兩句話是遞進關係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仁,是說自然是沒有仁愛這種觀念的,一切以自然規律為規則。

而作為指導性的聖人,也只好放棄仁愛這種觀念,一切以自然規律為規則。

17樓:阿成

道德經也是乙個逐漸進化的版本。當然各種傳世的就起碼不低於200個。以訛傳訛並不是沒有。

而是不要太多。追本溯源。楚簡版本壓根沒有這一句吧。

最起碼都是帛書版本裡邊的事兒了。仁是乙個形容詞。有不仁才能有仁。

仁也好義也好只能適配的物件是人。對人的行為作出乙個客觀和有分別的定義。天地是無好噁的。

道成萬物而不持。只負責造化。不負責進化。

萬物生生不息也好。淪陷毀滅也好。於天地。

於道皆無損。個人理解就是如此。

18樓:黑色記憶

認知改變行為,行為帶來結果,可決定結果的是道。

仁,善的想法未必能帶來仁,善的結果。

所以,要去努力尋找規律(道),按照規律(道)做事,而不是把臆想出來的概念當作規律。

19樓:華彬

寫在前面免槓:當你在闡釋道德經中的句子你在闡述些什麼?難道不是小學老師要求的要聯絡上下文點明主題,總結一下中心思想?重點是什麼?聯絡上下文呀。

道德經前半部講道,後半部談德。開篇第一章點明主旨:道和德是我用語言是講不明白的,只能談個大概。就像是再說道德雖然我講不明白,但我知道不道德哪方面有哪些。

第二章老子就更直白了,點明了整本書的語言邏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和惡,善與不善都是相對概念。那麼這裡的仁與不仁也是相對概念。

春秋時代識字的人都是士階層,也就是說基本上都是管理者。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就是如何管理,主題思想就在書名上:道,德)

那麼後面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就有了目的,那就是聖人需要有道,有德的管理能力。最好摒棄仁義。仁義和道德比起來還是差了乙個等級。

所有才有了道德經後面的描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老子首推道德,只有不明白道德的人,才能退而求其次講究仁義,而當仁義也不明白的人,

你也只能夠禮法約束了。到那時候也就是大亂的先兆了。

那麼道德是什麼呢?老子用了很多比喻,上善若水,像風箱,像嬰兒。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總結就一句話:道德這種東西是不能用語言,文字描述的,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不準確的。

語言的流變,文字的歧意,前後語境的邏輯內涵缺失,等等。都會讓道德闡述失去原有的意義。

就像是回答的諸位每乙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感悟理解,從而引申出了不同的解讀。

那麼道德雖然說不太清楚,但是天地聖人中,仁的壞處我還是能強行解釋一二。

比如一些父母,親戚打著為了你好的名義,滿足他們內心的意願。

一些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禁止遊人投喂食物,因為這樣你的仁慈會讓動物以為人類是可以親近的,從而導致偷獵者的輕易獵殺。

天地自然自有一套食物鏈系統,比如大草原上草~蝗蟲~蛙~蛇~鷹。對每個動物的仁慈都會破壞整個地區的食物鏈系統,甚至會讓某幾個物種滅絕。現在有些人仁慈的物種放生,特別是外來物種的放生,因為沒有天敵導致物種的氾濫成災。

某些貧困地區越扶貧越窮困,直接的物資救濟導致了當地人不勞而獲的心理依賴。

非洲地區瘧疾肆虐,糧食,生活物資短缺,世界各地好心人的捐贈導致了非洲當地發展不了各種農業,工業。從而反過來越發依賴於捐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有點道德的意思了。

總之,仁義不是目的,也不要為了仁義之名而感動自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原來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嗎?https

zhai 這句話,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會對誰 仁 他對萬物都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隨後,如實描述了當時的聖人,他其實只是把百姓當成了祭祀時供給神靈祖先的祭品而已,至於他所說的對百姓的 仁 未必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 恪守真一 什麼是天地不仁?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為 道德經 作注時這樣解釋這...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你怎麼理解?

橢圓的土豆子 天地就是這世間的規則,是人類沒有能力更改的東西。比如 萬有引力定律,比如熱力學定律.好多好多,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規則,但是不能改變這些規則。不光是人類,萬物都不能改變這些規則,所以在這一方面,人類和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都在規則之下。那就別總以為自己特殊。 無涯 以前答過類似問題,希望有所啟...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遠方依韻 孔子之前,仁 是乙個意思 孔子的學說中,仁 又是乙個意思。孔子把 仁 這個意思擴張到無限大了,導致失去了本意,偏偏獨尊儒術後,這個意思流傳最廣。 葷素搭配 一般來說,道德經作為辯證法的基礎。除非是下定義的語句,不然全部是2重意思。這2重意思一般就是左 右之分。具體你採信哪一派,都可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