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時間 2021-06-08 16:46:20

1樓:不周山

天地和人不一樣,沒有感情,他們對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一視同仁的。

有感情,有時候是好事,但也會影響判斷,所以要正確對待。

做事的是人,成功與否,與多因素有關,比如外部環境,個人的能力,事情的變化等。

所以,個人好好的幹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不充分。

2樓:朝暉

不,老子鼓勵努力,常勸人們潛心向道,他借些要說的是「不妄斷」,而不是否定努力。

《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

常聽說,天地不施仁慈,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不施仁愛,也同樣像對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但是,我們假設天地像個風箱呢?

要它作為,那它不停地鼓風會怎麼樣?又如果聖人不停地施政,他以為是在向百姓施予仁愛,但這真是百姓想要的嗎?因此,如果我們了解得不多的話,不如保持中立,不做妄斷。

[解析]

老子認為:天道執行不息,似乎對萬事萬物莫不關心,萬事萬物卻因天道的執行而生生不息,聖人探尋天道,似乎也沒得到天道的偏愛,也沒有從中獲得仁愛而施於百姓,百姓卻能依循天道繁衍生存,這卻又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問題要看其本質,如果對事物了解不多,看不見真象,不如保持中立,不做妄斷。

3樓:貫真

道生萬物皆自然,萬物皆有自欲自道。然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吾等皆有機緣因反思反省而有悟於道,因悟道而弱原始之知欲以愈明道和道。

讀與不讀道德經皆是汝之自然選擇,能明悟其中多少之道,能施行明悟之道致何種程度亦是一種自然,道對吾等並無所求,故不仁於某物而皆平等待之,若終能合道,是吾等之自然,此為道之玄德也。

4樓:月關先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者,何為?!

草扎的祭品,對人而言也是從「草」到「祭品」到「草」的變幻。對於「天地」而言,又算什麼?!又有何用?!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不管你看不看,想不想,念不念。道理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不滅。

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

所謂「變化」,不過是肉眼凡胎之下,不得其「玄妙」,只能用已有的「智慧型」「知識」來解釋、描述。所以所謂的科學也要有大前提、小前提等,又說可證偽性。

只是就算是伽利略的鉛球和羽毛,也需要乙個真空環境來印證。你我凡人,又何曾生活在真空之中。諸多壁壘、枷鎖都是固有之條件。

內卷不得不說是乙個高階的「描述」。其實從古至今,從動物到人類,從來都在上演,只是作為乙個普通的「觀察者」,太難以代入其中。

遠古人類為了生存,拋棄的老人,就算近代還有使用的「老人洞」(又名寄死窯、自死窯、跑匪洞、巴人洞。

各種動物集體自殺事件,年老動物離群,烏魚產子食子(道教講來這是孝,烏魚產子時幾乎目盲,不能蒐集食物,幼子為了延續母親生命,自然游入母親口中)等等。

資源就那麼多,有人多,自然有人少。

況且總有那麼多「貪得無厭」的人要的遠遠大於自己所需求的,那麼向外求?向內求?!

秦統一六國時,武力昌盛,便是殺敵得爵封地。百年巨變時期有多少是因為轉嫁內部矛盾,就算是如今依然。

你說現在是克制了!?還是更可怕了?!

人人生而不等是為等。

行善積德,克己復禮,大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原來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嗎?https

zhai 這句話,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會對誰 仁 他對萬物都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隨後,如實描述了當時的聖人,他其實只是把百姓當成了祭祀時供給神靈祖先的祭品而已,至於他所說的對百姓的 仁 未必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 恪守真一 什麼是天地不仁?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為 道德經 作注時這樣解釋這...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你怎麼理解?

橢圓的土豆子 天地就是這世間的規則,是人類沒有能力更改的東西。比如 萬有引力定律,比如熱力學定律.好多好多,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規則,但是不能改變這些規則。不光是人類,萬物都不能改變這些規則,所以在這一方面,人類和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都在規則之下。那就別總以為自己特殊。 無涯 以前答過類似問題,希望有所啟...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遠方依韻 孔子之前,仁 是乙個意思 孔子的學說中,仁 又是乙個意思。孔子把 仁 這個意思擴張到無限大了,導致失去了本意,偏偏獨尊儒術後,這個意思流傳最廣。 葷素搭配 一般來說,道德經作為辯證法的基礎。除非是下定義的語句,不然全部是2重意思。這2重意思一般就是左 右之分。具體你採信哪一派,都可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