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6-02 15:40:40

1樓:zz趙

《道德經》不僅是哲學,也是一種認知學。這句話不是對道理的解釋,而是對事實的闡述。

結合實際看,權重不同,數字而已。取捨之間,有先無後。

2樓:羅乘

這個要結合《道德經》另外一句話來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道德經,主要講道德不是嗎?不知道對這個問題有沒有幫助?

3樓:滄海一粟了無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話咋一看,怎麼罵百姓是狗呢?其實這是誤解。

芻狗,說白了就是用野草紮成的狗,用來祭祀用的。如果用真的狗祭祀,一是害命,二是價值也大,不捨得。三是萬一也有愛狗人士聲討不值得,不如用草扎個「芻狗」,祭祀完扔了也不可惜。

這話對比了看更清晰:天地視萬物為芻狗是因為,一切都是平等的,無論有無生命都沒有高低之分;聖人對待百姓也和天地一樣,對百姓一視同仁,沒有貴賤之分。人人平等。

畢竟扎的再好看的「芻狗」也是用後即扔的,又有什麼可偏愛的呢?——這裡,真的沒有對百姓的輕視和貶低!

4樓:詣心之煮茶品老子

「天地」不是「不仁」,「聖人」也不是「不仁」。問題出在斷句上。

「天地不(pǐ),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pǐ),仁以百姓,為芻狗。」

「否」在古代有九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寫法就是「不」。這個字甚至包含五個不同的讀音,依次是:fǒu、pǐ、bǐ、féi、fǔ。

整部《道德經》裡找不到乙個「否」字,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其實「否」這個字在《道德經》裡多次出現,不過都被大家念成了「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能找到多少處?

如果您讀過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文獻,一定可以找到很多「不」通「否」的例子。對吧?《道德經》中當然也能找到。

而且您會發現,在八十一章中的第乙個「否」字,就出現在「天地不」這句話中。

現在來說「天地不(pǐ),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pǐ),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通「否」。

「否」卦:「天地否」。天地之氣不交不通。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

天地不能溝通,上天對萬物施仁,就是割草去餵狗。有道君王與百姓不能溝通,對百姓施仁,就是割草去餵狗。

君王是百姓的「天」,百姓是君王的「地」。於是乎,上下缺乏溝通或者因某種原因導致無法溝通、不能溝通的時候,資訊閉塞,下情不能上達,「王」無法得知下面的真正需求,也無法按自己的意願下達指令,就算下達了施行仁政的指令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實。所以說在「否」這種時候行動,無異於是割草去餵狗,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不僅如此,還會象橐龠那樣「虛而不(pǐ)屈,動而愈出」。

橐龠的這個「不(pǐ)」,是指堵風板「否」。

橐龠,也就是那時候用皮囊做的風箱。其原理就是:中空的時候,則堵風的機關,也就是那個「否」是彎曲的,堵風板「否」越抽動則出風就越多。

所以才有「不如守中」一說。

5樓:杜文德

我理解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天地萬物都有它的自然規律。也可以說是執行規律。而且世間萬物,並不會因為人的意志為轉移。

比如經營婚姻,挽回婚姻也有它的自然規律,不能以人的意轉轉移。

許多出現婚姻危機,家有三的原配,還天天喊情感,愛情。我就讓他們別想情感,愛情的事,要想也是挽回之後,在挽回婚姻的節點上想這些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三是侵略者,跟侵略者講情感,講得著嗎?再說,對方能跟你講情感,愛情?

所以老子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我理解的是,天地不講仁義,對世間萬物都一視同仁。聖人也不講仁義,不管是他的親友還是陌生人,都一視同仁。

實際上說的是,天地是大仁,大愛,聖人也是大仁,大愛,對世間萬物,都一視同仁。

6樓:梅下品茶

天地不會不公,對萬物都是一視同仁的,如果有那種認為不公平,那不是天地的錯,只能怪你沒修好道。為什麼呢?因為修婦道就會讓你明白,怎樣才是居善地了。

怎樣才是動善時了。怎樣才是語善時動善時了。怎樣才是事善能了。

只有修好了,才會親身感到,天地之善之親,只與善人爾。聖人不會不公,對眾生也一視同仁,如果有誰認為不是的,那只能怪你沒把聖人的話聽進去,就算聽進去也不行,還得靈活運用。同一行業從業人員很多,不是誰都可以成為翹楚的。

一切皆看你的悟性你的誠意。

7樓:先鋒盜古

第乙個「不仁「指大自然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不仁「並非為惡乃是無私情。第二個不仁也是指公平,而真理的公平正是「不仁不義」絕無私心。(大道廢有仁義)

芻狗是指古代祭祀用的草扎動物模型(用來燒的)。然後您對這句話莫要過分解讀!!!依個人看來「以萬物為芻狗和以百姓為芻狗」此為比喻,(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齊物論)而且用草芥這等詞彙會顯得更深刻。

天地對應人,人應效仿天地之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總之讀完道德經就撥開雲霧了切勿斷章取義。

8樓:漁夫和魚

上德不德,歸於道。上仁不仁,歸於德。德無不容。凡名有德者,必以無德為始,然後非之曰有德,故知,名有德無德者皆非至德,至德不德,然則至仁不仁明矣。

天地不仁乃至仁,至仁無親,視萬物如四肢百骸於身,有不分矣。聖人視百姓亦然。夫芻狗者,蓋言為而弗有也,天地視萬物齊同而不分親疏,聖人視百姓齊同而不分親疏。

9樓:深藍之海

很簡單的例子,生物鏈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公尺,蝦公尺吃塘泥,大魚死而化為塘泥。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正所謂同等重要就是同等卑賤。

10樓:

天地不仁

天地是根本不知道所謂的仁慈的概念的。

(沒有心識)

以萬物為芻狗

也不存有所謂愛惜,任憑事物自己去生滅;

(萬物生息自由)

聖人不仁

(沒有限制)聖人是沒有仁慈的概念的,

(持無為)

以百姓為芻狗

讓人民群眾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強加壓力;

(自由民主)

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

這天與地之間,難道不正像無形的風箱一樣嗎?

(心其無累、則機動靈活,動靜如此)

虛而不屈

雖然很空虛但卻不會窮竭,

(虛無自然,復歸於活,取用不盡)

動而愈出

愈加推動和排擊,它的風動能量就愈加強烈。

(動無常利,靜致中龢、精純不已)

多言數窮

議論太多就有錯誤,說得過多必然窮詞,

(開口氣散、無可以說)

不如守中

這樣還不如保持適度的中和能態。

(歸根存靜、體驗在我)

11樓:貓思愚

天地無私心,聖人也不會偏愛誰。

例子: 這個遊戲裡,不會有人可以氪金,開掛,成為玩家,從而獲取天道的偏愛。人人都是NPC。

12樓:天下先無

這裡有個很核心的字眼,不仁。德道經裡的不仁,無為,不爭等核心字眼,如用儒家體系的理解,得出的結論,就是讓人不論斷章取義,還是斷字取義,都會讓人迷茫中。這就是幾千年來,包括現在無數修道之人,罕見有成。

善始且善成,連本源都迷,怎不入死地!可憐一世人,濛濛過一世。可惜聞道人,戎馬生於郊。

13樓:丶千羽

仁者,親也。天地不仁是說天地不與任何事物相親(親就會導致偏愛),正因為天地不仁(天地不與萬物相親,就沒有偏愛),所以天地以萬物為芻狗(把萬物看做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這是以芻狗作比,想表達天地對待萬物時會把萬物都當做一模一的芻狗同等對待。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上一句的道理相同。

個人理解!錯誤之處,請指正!

14樓:滄海君

芻狗, 為古人祭祀時候扎的草狗。祭祀的時候,貴若神靈,祭祀完畢,賤如螻蟻。一高一低,一陰一陽,天地以此化育眾生,不會因為仁愛之心,而有例外,這個就是道體,大義不義,大恩不恩。

15樓:周圍全是聖人

莊子講齊物論,消弭了所有的對立差別,就是物我不分,莊周夢蝶,齊萬物之境,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不比我們多一點,佛法是不二之法,我們打破了所有的二元對立,就沒有差別了。

16樓:無涯

我看過乙個高人過一種說這個狗原來是垢 ,就是身上許久未做清潔後的泥。

就好比名利榮辱得失權利都是身上的汙垢, 這樣才符合天道, 但不在人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原來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嗎?https

zhai 這句話,首先很好的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不會對誰 仁 他對萬物都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隨後,如實描述了當時的聖人,他其實只是把百姓當成了祭祀時供給神靈祖先的祭品而已,至於他所說的對百姓的 仁 未必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 恪守真一 什麼是天地不仁?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為 道德經 作注時這樣解釋這...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遠方依韻 孔子之前,仁 是乙個意思 孔子的學說中,仁 又是乙個意思。孔子把 仁 這個意思擴張到無限大了,導致失去了本意,偏偏獨尊儒術後,這個意思流傳最廣。 葷素搭配 一般來說,道德經作為辯證法的基礎。除非是下定義的語句,不然全部是2重意思。這2重意思一般就是左 右之分。具體你採信哪一派,都可以。一般...

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愛吃蘋果的快樂 個人意見簡單點說吧 天道和聖人沒有仁和不仁的分別心,也不標榜自己多仁義多有道德,所有人都要推崇我,萬物既是芻狗,芻狗既是萬物,百姓既是芻狗,芻狗既是萬物,誰也不比誰高貴,誰也不比誰低階,不強加於任何意識。世人理解的天道和聖人,都是自己的意識所賦予的思考 純陽丹道 這兩句話現在總是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