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時間 2021-05-08 04:37:34

1樓:這般清滋味

我在網上有看到幾個網友的說法。

有個網友說: 仁 = 二(通假字);還有個網友說:芻狗就是草扎的假狗,本質是一種表現形式。

把這兩個網友的說法結合一下就是:

仁 = 二 = 區別/分別。

芻狗 = 草扎的狗 = 假狗 = 假 = 表現形式。

所以這個原話就可以有一種解讀:天地/聖人是沒有區別/分別的,以萬物/百姓為表現形式。(我去,聽起來好冷酷)

2樓:微音

小時候不太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現在明白是我們太過渺小,當不起「仁」或「不仁」

那些「天道」在我們看來的冷酷和絕情

只是人類太過自負

將自然擬人化的結果

既然如此,那麼用嬉笑怒罵活得恣意灑脫,豈不樂哉?

3樓:夏里巴

用不著長篇大論,

芻狗:用乾草紮成的祭祀用的假狗,放台上就對著磕頭,祭祀完了就扔了燒了

天地:道

聖人:有德行的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萬物生於道內死於道內,一時的春風得意隨意殘害生靈並不能阻擋時間的流逝陰陽的互轉,一旦泰否對調,最日高高在上的傢伙自然就成了一捧黃沙,消失不見,

道沒有仁義?不,正是因為道有大任意所以才會削強補弱,萬物才能繼續生長。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人分三種:上智、中智和下智,聖人有的是智慧型而不是權位

即便是皇帝大臣,在老子這樣的聖人看來也不過是百姓中的一種

今天,你得勢,耀武揚威魚肉百姓,明天,馬高鐙短,你落得個身首異處……

聖人被人指責不仁義,因為聖人覺得這樣是對的,而被信奉「畏強凌弱」的百姓嗤之以鼻

聖人沒有仁義?不,聖人有大仁義,正是他們這些自命非凡草菅人命的人死了,普通大眾才有機會活下去

所以,道和循道的聖人看似沒有仁義道德、實際上有大仁義大道德,而覺得他們有仁義道德的時候,他們又不會憐憫任何事物

我等如何降伏其心坐進此道?

答:常清淨

4樓:九鼎小山

天地沒有仁愛,沒有思想,沒有意識,對待萬物就如同對待草狗一般無區別。聖人也沒有仁愛的概念,不會厚此薄彼,對百姓和對待草狗一般一視同仁。天地與聖人都不會偏愛或者敵對某一事物,或者說天地與聖人平等的對待萬物與百姓。

5樓:長風

對芻狗的理解都很確定了,不過,好像有一點較少人提到。

芻狗,與「用芻狗」之人的關係,是一種泛泛的關係,是沒有現實利害關係的關係,其關係只發生在乙個儀式上,乙個無現實意義的儀式上。人,不會給芻狗任何增益,也不會從芻狗那裡獲得任何增益。

天地之於萬物,是乙個秩序;聖人之於百姓,同樣是乙個秩序。只是乙個秩序,天地無所求於萬物,聖人亦無所求於百姓。

萬物可能有求於天地,百姓可能有求於聖人,但是,這是想多了。純粹的維繫乙個秩序,是真正的一視同仁,是無偏無私之仁,才是真正的不仁之仁。

6樓:「已登出」

大仁不仁。

舉個例子,戰國時代,七國之間的戰爭是一步一步公升級,最終,秦國統一天下,橫掃六國。

戰爭,無疑是不仁義的,為此流離失所,飽受戰爭折磨的百姓不計其數。

然而,秦滅六國卻又是大仁義,如果沒有秦一統六國,那麼兵禍連綿,年年增兵,最終買單的仍是百姓。秦終結這樣乙個亂世。

還有一件事,儒家高喊仁義,然後在這場統一戰爭中,諸子百家或多或少都貢獻了自己乙份力量,獨獨乙個儒家,幾乎沒什麼貢獻。你說儒家所倡導的到底是仁義還是不仁義呢?

7樓:惡魔笑我

古文年代久矣!用詞遣字與今大不同,而老子用詞更非儒學的字義。

此段其意:大自然無私,對世間萬物,相同對待。有權力者(上位者)應效法「天地」(自然),對百性一視同仁,無親疏之分。

注:古文(道德經)裡,以天地稱大自然,而古文裡的自然,其意為「常」(平常;正常)

8樓:sun heming

萬物依靠天地執行四季變化而生生死死,萬物讓天地有了它的價值和作用,沒有萬物,天地死氣沉沉如同那些沒有生命的星球。

天地不生不滅,萬物卻要在競爭中生存,誰辛苦呢?天地應該感謝萬物呢?還是萬物應該感謝天地呢?

百姓與聖賢帝王將相與萬物和天地是一樣的。

9樓:一笑而過

蒙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道德經》的章節結構,往往是由人自己所見之自然天地萬物的具體有形可見之相貌的道律,來延展到人類個體與群體自身的法則運用,所以理解這句話,就要聯絡後面之——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來全面理解。

由後面兩句,可以很明顯的理解,天地不仁的意思就是,天地陰陽來往交復,並不會像兩個人交往,會生出私心雜念貪心貪婪貪欲佔有慾控制欲支配欲,是很清靜很清淨的,沒有二人世界的俗念雜染,所以不仁主要指天地陰陽的本性清靜無染,這裡難解的是後面的——芻狗——的理解,在《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所以——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就是,天地清淨本性沒有二人之間(即人與人)的好噁真假尊卑分別,自然以萬物之生滅枯榮動靜之假相來做為自身的功用(即形式儀式上的功利用處)來莊嚴妝點祭祀自身。如此,後面兩句就很容易理解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

合於天地之聖人也本性清淨無有二人之間(即人與人)的好噁真假尊卑分別雜染,自然以世間百家族姓之生滅枯榮動靜之假相來做為自身的功用(即形式儀式上的功利用處)來莊嚴妝點祭祀自身。

這整章節段落,都是描寫做為主體的個人內在境界是如何合於天地清淨本性之道的,與儒家後面闡發的內聖外王理念相合,也就是這段主要在於教導個人如何內聖的,並不是真的對外在世間百姓進行治理的外行王道,而是內在成聖的聖道。

10樓:曳尾泥塗

說個角度哈,有興趣的試著理解。

天地無物性更無人性,聖人無人情味。

天地的主體是什麼?聖人的境界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先搞清楚。

天地。天是什麼?天是這宇宙間所有的虛空。

地是什麼?地是這宇宙間所有的星球。仁是什麼?

仁是人類提出的概念。大仁是依律獎懲,中仁無非指包容博納。小仁,不過是社會底層人群相互間的親疏近遠。

天地不仁是什麼?你摘果就給你果,你作死就讓你死!給你果不是有情,讓人死不是無情。有情無情,還是人的概念。

理解這兩句,也包括理解全篇,站在「我」的角度、社會的角度、國家的角度、地區文化的角度、全人類的角度,人類之外的角度,甚至宇宙角度更甚至創造宇宙的角度,感受肯定差別巨大!

老子究竟站在哪個層次,說的這兩句話呢?

11樓:吳拾壹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貴望其報也。】聖人不仁,

【聖人愛養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不貴望其禮意。】

12樓:海闊天空

蒼天和大地不存在仁與非仁的意識,對待萬物的生化,就象狗兒見到了喂牛羊的青草那樣,並不產生意欲的反應;修養生之道的聖哲效法天地,收斂了自己仁與非仁的意識,對待所省察的百般事物,也象狗兒見到了喂牛羊的青草那樣不形成意欲的萌動。

13樓:聞雨看花開

現在我所知道的兩種解釋。

1、聖人同天地一樣一視同仁。

2、天地不仁那就是五行亂了比如自然災害。聖人不仁比如戰爭、國家君主昏暈。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遠方依韻 孔子之前,仁 是乙個意思 孔子的學說中,仁 又是乙個意思。孔子把 仁 這個意思擴張到無限大了,導致失去了本意,偏偏獨尊儒術後,這個意思流傳最廣。 葷素搭配 一般來說,道德經作為辯證法的基礎。除非是下定義的語句,不然全部是2重意思。這2重意思一般就是左 右之分。具體你採信哪一派,都可以。一般...

如何真正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wency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為普世間最恆久之象狀,其有大信,體現於 種因而得果 中中國人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果是不虛的,天地間亦然。天地是無有一己之私欲的 故而其不會有偏私,讓種惡因者得善果,種善因者得惡果 縱一時之體現,報盡仍現昔日之因。而聖人,至誠通神...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你怎麼理解?

橢圓的土豆子 天地就是這世間的規則,是人類沒有能力更改的東西。比如 萬有引力定律,比如熱力學定律.好多好多,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規則,但是不能改變這些規則。不光是人類,萬物都不能改變這些規則,所以在這一方面,人類和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都在規則之下。那就別總以為自己特殊。 無涯 以前答過類似問題,希望有所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