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道德經是弱者生存法則?

時間 2021-05-14 10:26:13

1樓:長歡久安

只有強者。是不需要《道德經》的。對他已經看清楚了《道德經》的老師是誰?

他已經奉他為師了。所以說《道德經》不算什麼。只不過是個歷史的開創。

是眾多人們的信仰。讓母雞能成鳳凰的。脫離凡塵是非的。

這就是《道德經》的用處。只是你人生的過客。不帶走一絲絲痕跡。

我改變了人生。等你得到真傳。

2樓:禪心左巴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以道德經的哲學,何為強弱?強弱是什麼關係?

我也是手欠,不該回答這個問題。

嘿嘿,要好好反思反思。

3樓: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爭不是說沒有上進心,而是不妄爭。不要妄想,不要有貪念,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貼合其「順其自然」的思想,至於你說的弱者生存法則,其中弱者應該是相對的,例如大臣對於宰相,宰相對於君王,其實你可以把《道德經》理解成是寫給管理者看的書,說得直白一點,「弱者」想要生存,就不要東搞西搞,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撈過界了就會有人來收拾你,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4樓:傳統文化愛好者

因為萬物被道產生,而道來之與大自然,而大自然以柔弱的姿態對待萬物。萬物弱柔強食是人道的行為準則,不是無心無形的大自然準則。剛強只是暫時的得志,而柔弱是永遠的能量。

柔弱是被人瞧不起的,而天道酬勤,常於善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就是這個道理。

5樓:李紅振

我認為這恐怕是個誤解,《道德經》講的並不是弱者的生存法則,恰恰相反,它論述的正是強者的生存法則。

道是萬物之母,所以萬物中便沒有比道更大的事物。但是道卻虛無的形式居於萬物之下之後。

水滋養萬物,用於攻克堅強莫之勝。但它卻以柔弱的形式存在,而且總是流向最低最窪處。

聖人為萬民之主,卻常常以言下於民。老子講聖人褐衣懷玉,懷玉為本,褐衣為用。大智若愚,大智為本,若愚為用。

所以老子雖然講守柔、守弱、守下這些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卻是以自身強大陽剛為前提的,沒有自身的強大,無所謂守柔、弱、下之說。

比如,老子也講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這其實是講大國以下取小國。作為大國擁有強大的實力,卻往往示人以柔弱,以下於人的姿態贏得小國的尊重與歸附。

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前提有利器,然後刻意隱藏它。如果國無利器,因而示人以弱,那是真軟弱。

良賈深藏若虛,前提是真良賈,依靠其商業才能賺取大量財富,卻又將它深深隱,好像空虛貧賤者一般。如果沒有經商才能而空虛貧乏,那是真空虛貧乏,就不是若虛了。

功而不居謂不爭,沒有功勞作前提,就談不上爭與不爭了。所以,不爭並非單純指守柔、守弱、守下這些原則,而是指在大功於民與萬物的前下做到守柔、守弱、守下,才是不爭。

侯王治理天下,功於萬民,但老子卻教導說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功於萬民為本,無為不爭是用。沒有功勞,無所謂爭與不爭。

有功勞,不爭才有意義。侯王是強者、大者,老子學說講得主要是如何治理天下的道理,所以有人講《道德經》主要講帝王之術。

6樓:彩虹生命覺醒

道德經並非專門弱者生存法則。

它揭示的是陰陽兩元世界中的遊戲規則;如果守雌得雄;處弱用強的兩元轉化規則。

能夠扮豬吃老虎的,並不是真豬。

7樓:曾小過

在說《道德經》是什麼什麼的時候,你已經被兩千年前的老子偷偷在古墓裡嘲笑一次了,(當然,按老子的思維,他不削嘲笑人,他只講他認為的,懂不懂由人),他開篇就講了,名可名,非常名,你一定要給《道德經》定乙個名,那就是「違反」道德經理論的,,,

我舉個通俗的例子吧,同樣是看了九陰真經的人,郭靖成了大俠,歐陽鋒和梅超風,周芷若之類,走火入魔了!

8樓:混元無極無窮道君

弱者的生存法則不應該是變強麼?天行健,只有自強不息才是正途。

上善若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是萬物之母,媽媽生了孩子,孩子為什麼會覺得媽媽弱,那是媽媽疼愛孩子。她生氣揍孩子的時候,孩子還覺得她弱麼?

老子教人守柔處下,不是為了自保,是因為老子愛孩子。聖人皆孩之。

9樓:思家旺 掃拖神器

《孫子兵法》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明白「無為」不是弱者生存法則,而是王者之道了

10樓:孤獨的樹

那是沒有理解「無為」的意思。

它的意思是,我該努力努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至於我能得到什麼,我不去計較,甚至我什麼都不要,我只想奉獻。如果我這樣的做法可以為世人效仿,那這個世界就可以變成美好的人間。

這才是提公升人類精神文明的不二法則。

無為的意思是大愛,博愛的意思。

比如,你對孩子的愛需要對方回報嗎?

你對你愛的人的付出,需要回報嗎?

你對你的摯友的幫助需要回報嗎?

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大愛。

如果你付出要有回報那是交易,交換。

而老子的無為,這種大愛不光是人類能量的最高境界。

也是其他高緯度文明來幫助人類完成精神力量提公升的任務。

恰恰相反,這不是弱者的法則,而是實打實的強者法則,因為只有強者才會奉獻。無論是財力還是精神力,他都非常充足,這個時候他就會回饋社會。知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道理,這難道不是道德經的真諦嗎?

用天道裡的一句台詞,強勢文化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

而弱勢文化是依附在強者文化上的。

那你看道德經是不是客觀事實,還是胡說八道。自己分辨吧

11樓:Seth Hsu

無為,上善若水的狀態就是你不會限制自己,你可以因勢而成形,你可以成為任何狀態。這樣的狀態,你還覺得是弱嗎?

為什麼不爭?強調的一定是隱世嗎?非也。

大隱隱於市,你就應該明白,道家和佛家講的都一樣,先修自己(而非外在),不求於外在並不是說不爭於外在,但是也不是說要爭於外在,修得了自己,爭與不爭已經不重要了。

12樓:iner-peace

因為道德經根本不是弱者生存法則。

這本書是寫給古代貴族的。

針對性很強。

聖,王,士。

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應現代,士就代表著"推十為一",掌管小團隊的。王,就是掌管著大的團隊的領導者。他們的目標都是"聖",也就是乙個優秀到極致的領導者。

道德經這本書不是講生存法則,講的是領導法則。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沒有任何消極意義。無為而治——是你要先努力的有所為,你把事情做好,做的再好,做到最好,最好的極致的狀態,才是"無為"。

也就是說,無為是乙個終點,你的所有為都是為了達到最後的"無為"的狀態。天的狀態,上天不關心任何人,但是它讓人類盡情的生長,創造,發展。這是告訴領導者,你要達到的狀態是,你什麼都不用做,下屬們各司其職把所有事情安排的謹謹有序,好像你不存在他們也能做好一樣,有你沒你沒區別的狀態。

但是這個領導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做,底下的人就各司其職了嗎?根本不對,這個領導要充分的把握手下人的優勢劣勢,安排好分工,預料到潛在的危險,分配好資源,調動好積極性……他把一切都處理妥當之後,才是達到了"無為"的狀態。

至於你的理解我覺得完全是錯的吧。

不是以無為求有為,是以有為求無為。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了,道是什麼?道有兩個部分,乙個是有,乙個是無。

常有,欲以觀其徼——有為的部分是道的邊界,就像房子,房子有的地方,是不是四個牆壁?常無,欲以觀其妙——無為的部分是道的精神核心,就像房子,房子無的地方,不就是內部的空間嗎。有和無,都很重要,誰更重要呢,當然是無了,就像房子,正是有了裡面的空間,你才能住啊。

道德經裡還有一句話,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的部分是利,比如房子,邊界越大,房子越大,牆壁越輝煌,房子越氣派,這是利。無得部分呢,房裡的空間,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這樣你才可以住進去,這叫"用"。

這才是"無用之用"。你把無——理解為沒有,是完全曲解了,無是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最有用的,而且這種狀態需要"有為"來達到,你沒有那麼大的牆壁,房子怎麼會大呢。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裡的水,不是弱者……這裡的水,是用來給我說的那些"士""王""聖",給這些領導者做榜樣的,不是教弱者的。接著上文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利萬物就是發揮它有的作用,"不爭"呢,就是它無的精神,我不爭,所以我更偉大,更受人尊敬,我更接近"道"的本質。用來培養領導力再合適不過了。

而你說的弱者生存法則,完全不對,弱者是不爭,但是你得先善利萬物啊,就相當於你生存在世,你得有自己的本事啊,你得滿足社會需要啊,弱者你得先變成強者,有自己的本事,再來談不爭,對不對。總之,還是你對"弱""不爭""無為"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共勉。

為什麼看完道德經想打人??

因為看不懂所以恐懼,因為恐懼所以直接定義成 狗P玩意兒 因為定義了所以生氣 因為生氣所以想打人 告訴自己 我沒有義務和能力懂所有的事,現在不懂以後會懂 就行了 先生別胡說 是的。道德經第一次看完都想打人,以為原來世界的本源竟然是這樣的。道德經第二次看完不說話,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說任何話都是多餘的。第三...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大唐帝國 你沒聽說過那句話麼?有爭議的東西才能流傳千古 道德經的內容本身就比較晦澀,版本眾多,很多譯本充滿了後人各種不同角度的解釋,怎麼斷句讀,怎麼解釋這些名詞,這給了後人無限發揮的空間,正所謂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漢姆雷特。有的內容讓人覺得無法理解,主要與傳統儒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馳,比如儒家推崇的仁禮...

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站著讀經典 德 字起源於祭祀。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邊是 彳 含義是指道路或者方向,右邊是一條向下垂落的直線,垂直線的下方是乙隻眼睛,合起來表示目光向前直視。據專家考證,西周時將商朝的德字下面加了個 心 意思是目正 心正 行正,三者皆正,方為有 德 那麼,什麼是正呢?在 道德經 裡,正就是 無為而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