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明明是君王治國之學,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老子在談養生修身呢?

時間 2021-06-02 10:38:11

1樓:司魚君夢二

道德經是通向智慧型的方法,金剛經,四書五經同樣如此。治國修身哪個又不需要智慧型呢。

人一輩子吃三碗飯,一碗叫心裡清楚,一碗叫看著糊塗,還有一碗叫自己清楚。你吃哪碗就拿哪碗。

既然是智慧型,便是可用於微塵,也可充盈於天地!

2樓:老花

有人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對的,我們的文化正是以這種方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因為這一千個人解讀的,都是自己的哈姆雷特。

這些哈姆雷特,融合了每個讀者各自的感悟與思想。

在大文化發展的思想下,我們必須欣賞道教的《道德經》密藏與解讀,必須致敬於從古至今的諸多先賢註解。所有這些觀念和思想,形成了豐厚的老莊學說。這是不容質疑的文化成果,也無從褻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本《道德經》,每個圈子的人都有他們信仰的《老子》。也因為信仰,通常會事先設定目的,然後去講古為今用,講洋為中用。

詳見聃的《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全文解讀

3樓:翻車魚

這就像做閱讀理解一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段話居然還有這層意思呢……

道德經就是本思想書,談治國,談道德,談社會。但修仙的老哥們不這麼想啊。這文言文聽起來這麼玄,正好拿來裝逼,自己瞎解釋一通,也能忽悠人。

道德經是有哲學內涵的。哲學這東西,剛好是乙個合格宗教所必須的。宗教綱領不哲學,就發展不起來。

那好嘛!反正信教的大部分都是粗人,春秋時期文言文又難懂,尤其是道德經寫得又賊玄,什麼天啊道啊法啊的,剛好能用。

4樓:復陽道人

道生之,德蓄之。

治人事天,莫若嗇……

春秋以前的中華學術,唯有道學。道家向來以黃老並稱,乃是一切天理、人事學問的統稱。

自孔丘出,方分儒道。

所謂儒學,實際就是因周天子失去威權,諸侯相互征伐,以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此即所謂的禮崩樂壞,春秋無義戰。

孔夫子見此,便意圖改變這種不道義的現狀,將三代以來(夏商周)乃至三皇五帝時代,流傳下來的政治、民生,思想等方面的學術,加以整理刪改,從而形成所謂的儒學。

所以嚴格來說,儒學亦是道學的一支。

儒學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禮制、規矩。

孔夫子畢生的心願就是恢復周禮,結束這征伐亂世。

所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天地萬物,乃至人類都各歸其位,守住自己符合「道義」的位置而不踰矩,則天下自然都是符合道義的,都是天下太平的。

此被後世歪曲篡改為體制森嚴,規矩殺人的禮教。乃是後人自己的事情,已非孔夫子的原意……

之所以要扯這些看似與本題無關的內容,因為到這實際答案已經出來了。

天地日月,從來都不踰矩,不然,就會四時顛倒,萬物都滅絕了。

天地日月,執行有度,周流不息,從而養育萬物,這是天地的道義與德行。

所以叫道生之,德蓄之。

那麼,天理如此,人事也是一樣的。

無論治國還是養生,都要向天地學習,有節有度,不因私慾而胡亂施為。

總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能長久,無道就要滅亡。

所以老子才說治人事天,莫若嗇。

嗇,有人解為吝嗇之意,實際不止這個,還可引申為珍惜、慎重,不妄為的意思。……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即道家清淨與儒家中庸之原意。

5樓:阿呆

現在的個人理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讀,修身治國都是有聯絡。修身德為先,做事問心無愧才能修好身。

治國需做事用人,做事盡心盡力,按客觀規律辦事,不為私慾,不為功名,純粹做事;用人還沒學到,應該還是德為先,用人之長吧。

6樓:琪琪

道吹有名的論點,道家無所不包,蘊藏天地萬物之理。孔子給老子提鞋都不配,老子一巴掌就能扇死如來,老子早就提出了共產主義思想。要是古代道家治國,現在早就現代化了。

都怪腐儒排擠我們道家,都怪統治者只想愚民維護統治,腐儒誤我華夏五千年。。。。。。

7樓:追放豚

二者本來就是一回事啊。

老子講帝王術。乙個絕對的帝王,不折騰,清靜無為,靠的是什麼?不就是修身養生嗎?反正肯定不是依靠制度或分權制衡。

老子講的治國之術,全維繫在那個超級聖人的個人修養上。

韓非子確實讀懂了老子的。最適合使用帝王術的,不就是秦始皇這樣的人嗎?

所以啊司馬遷說法家源於老,韓非子法術勢統一於道。

8樓:斯多葛的嘆息

和那個時代的許多著作一樣,道德經本身也包含了自我修為的謀略智慧型,哪怕是古希臘時代的哲學著作也是包羅永珍,沒有現在各學科分得那麼細化,人類哲學剛開始就是這樣覆蓋面很廣的,所以更可能的是後世有些學者說文解字,加入一些借古人的瓶子裝自己的酒的穿鑿附會,就有了那麼一支講養生修身的流派唄!

9樓:李行知

我今天想學養生知識,《道德經》就是本養生說,我想思考一下治國之道,《道德經》裡也能找到答案,這就是哲學,比如《周易》《孫子兵法》等,你的切入點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同

10樓:即興而言

中國的文化起源思想:「天人合一」可以完美詮釋這個問題。

人本身是個小宇宙,而國家也是乙個整體,中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11樓:月光

請先區別道教和道家

治國先修身,修身不僅包括修養德行,也包括修養外在老子從總體規律出發,向下滲透到萬事萬物的規律,老子傳達的既是治國之學,也是處世之學,更是為人之學。當然,也是自然規律之學。

僅此一二拙見,如有冒失之處,敬請指摘

12樓:沒了

道德經可不易用來治國啊,以老子的水平,有多少君王能抱著上善若水的精神還能跟上他的思想?

所以也就只有個別人能去研習,而古代養生修身就是養心,那這可不就只能用來養心了嗎。

13樓:江孚兌

因為歷朝歷代都有人在刻意引導,這些人出於某些目的刻意把《道德經》的功能引向別處,然後掩耳盜鈴,以達到用神器而謀私的目的。

可惜道德經說得好「天下神器,不可執也,不可為也,執者失之,為者敗之」,這是客觀規律,不以某些人的意志而改變。

《道德經》能不能用於養生?是可以的,因為《道德經》是從天道(宇宙規則)的層面去講治國之道的,而人的身體也是符合天道而運轉的,所以也可以用《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去養生,中醫醫經派典籍《黃帝內經》就是以道家黃老學派的哲學思想來治病養生的,以黃帝為尊就是因為繼承了黃老學派的黃帝崇拜。但這是哲學高度的問題,不是《道德經》的原意。

14樓:MyoUSoU

這個和發展有關係。首先傳世本道德經是有大幅修改的,很多意思完全相反。從傳世本道德經來看,它更相近於莊子,所以漢前道家叫黃老,漢後道家叫老莊,思想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其次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學派除了併入儒家就只能隱世。隱世你沒事兒幹嘛,那就只好談玄說怪,談著談著可不就變成修身養性嘛,不然你乙個在野的非主流學派你想幹嘛?想當緩則嗎?

建議閱讀一下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道德經。

15樓:阿飛

因為按照道德經上的理解,道是一切的起源,那麼只要遵照道的執行規律,修身和治國其實是一回事。

基本原理相同,那麼治國就是修身,修身就是治國,並沒有什麼差別。

你可以按照治國的說法來修身,也可以按照修身的方法來治國。

但這二者只是用來解釋道的工具而已。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天下未定,所以老子借助治國和修身來解釋道。

如果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他可能用講解科技的方法來解釋道,因為道是無法用語言直接描述的,只能側面解釋。

還有,讀道德經個人覺得不應該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否則就會無法接近作者真正的意圖。

16樓:量道 原子電

什麼叫明明? 問題都不會問,不知道就別下定義,老子講「道」,講的是規律,「天下萬物莫不尊道而行」,規律囊括所有,修身與治國都在內。

人在生活中,百姓生活自然與治國相關,治國就順帶著講了一些。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所講的道非常簡單,很容易做到,天下卻無人能懂,無人能做到。

你們都是其一,自古都沒人懂老子,充其量有人懂三成,你們就別瞎折騰了

17樓:董修荃

事實上,諸子百家幾乎都是談治國和做人的,中中國人就是這麼務實,一切圍繞人來進行

而做人和治國本身就是一以貫之的,大學總結的很經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你要是單單認為他只是談治國,沒有談做人;或者只是談做人,沒有談治國,都是割裂了

18樓:得一

橫看成嶺側成峰。

你認為他是君之學,因為你內心有君王之學。

一旦你認為他是君王之學,你就走入乙個胡同裡。

老子非君王之學,非非君王之學。

矛可以防身,盾可以殺人。

19樓:知音

幾千年來,經歷了多少朝代和帝王將相,他們一生人都在實操治國,你把《道德經》攬歸為是君王之學,這不是侮辱了他們,以及他們的智商,而不如乙個圖書館的?是否。很多人把《道德經》攬到為君王治國學身上去,此類人幾乎皆屬於是好權勢之人,在潛意識裡TA們自己都不知道這種情況,即使是身處下位或下下位的人,亦「擋不住」他們對於權勢的趨騖,而不自覺地在維護權勢,啥什麼好的都是君王的、統治階層的,上位之人就更不用說了。

如此,一類是狗頭者,一類是陰伺鬼,此二者皆是靠表面於裝逼的水貨及戲精,受不了。

20樓:某人老左

《道德經》居然隱藏了絕世武功太上老君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一章是把修煉氣功的主導思想告訴人們,開首四句說大道根源。

天體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

學人之初,別無他術,惟一心端坐,萬念胥捐,垂簾觀照,心之上,腎之下,,彷彿有個虛無的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頃刻間,神氣打成一片亦。

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修士於此,當滅動心,莫滅照心,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練功之始基。

道,猶路也,於魚之海水人人之所共由也。

玄,深遠之謂也。

無慾觀妙,有欲觀檄。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同出而異名。

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眾妙之門,玄關一竅也。

21樓:雲雀

因為老子的治國理論是退回原始部落狀態,君王看了也沒法用,大家看了也如此,倒是清靜養生是有價值的,而且意境高遠,對人心靈修養是有幫助的。

22樓:派熊2

我有另外的意見。

我覺得易經,是講求萬事萬物的道理,即是有陰陽,不是陰就是陽。

所以在治國上,無為之治不是「一定」行得通,是有時行得通,有時行不通的,這就是易經所說的:用陽行不通,就試試用陰。

但老子發現在修心和修身上,是沒有「用陽行不通,就試試用陰」這回事,而是一定要用陰,一定要無為,一定要無以為,一定要順其自然,這才能引發我們本身的能力,去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

《道德經》裡面,老子提到的聖人是誰?

常理 老子眼睛裡的聖人是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唐玄宗以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歷代先賢,周公都是主祭,孔子等不過都是陪襯,很多人眼睛裡的聖人是孔子,而孔子眼睛裡的聖人卻是周公,周公又被人們稱為元聖。 桃源閒客 從 周易 繫辭 中可看出,作者提到的聖人應該是當朝的開國天子周武王,說到商朝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衝」和「虛」是為同意詞還是有不同之處?

道家大師兄 個人淺見 二者並不是同意詞。衝字原意是指向外湧出,不論是沖泡還是衝動還是衝湧,都是這個意思。那麼衝和盈有什麼關係呢?打個比方,地穴湧出泉水形成水池,那麼在我們看來,從地穴不斷湧出的水,就叫 衝 假如,我們給水池加個蓋子,這個水池就滿了,滿到水無處可去把泉眼都塞住了,那麼就不會也不能再出水...

老子的《道德經》對生命的解讀是 無意義 嗎?

佩爾德 如果無意義的話,老子不還說 無中生有 嘛。對於物質世界來說,一切都無意義。在漫長的宇宙 24小時 人類不過是最後的一秒 在廣闊的宇宙空間,地球也許連一顆塵埃都不夠。但是意義的有無不能相對宇宙而言。宇宙也是由一顆顆星星湊起來的,時間也是一顆顆恆星從誕生到熄滅來丈量的。生命的意義也不應該是同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