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可謂是修真法門,老子的六問應作何解讀,如何做到,及有何功效?聆聽您的見解?

時間 2021-05-29 23:38:32

1樓:Outman

前六句全是反問+否定,他的這些反問句,答案都是否,但是否定並非毫無意義,真相無法肯定指出,只能通過不是這、不是那,來讓你領悟

2樓:小魔

瀉藥,關於道德經的內容,從古到今已經被解讀了無數遍,名人校注更是數不勝數,看得太多隻會一臉懵逼,以我的親身體會,還是先讀他個幾千遍再說,讀的時候不要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句話又講的是什麼,就專心的讀就行

修道的基礎便是修心,修心的基礎很簡單,無它,就兩個字,專注,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讀書的時候就專心讀書。。。當然,這些並不能成為沉迷遊戲或者電視劇集的。

等你專心讀個很多遍的時候,我想你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3樓:

小子,你猖狂!不僅要摶氣,還要致柔,不僅要致柔,還要柔如嬰孩。不僅要營魄,還要抱一,不只是抱一,還要追求無離。

小子,你這算修得哪門子道。你想要的也忒多了。你要做的忒多了。

你成不了的。須知未有無為,才能做得真功夫。切記一切功夫都要往無為得。

那才是真功夫。

4樓:梧桐樹下讀書人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為人須如嬰兒,猶言人須有赤子之心也。蓋嬰兒者,人之初也,乃人之本源狀態,無諸雜念妄念等外物。故人當如嬰兒,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人心如鏡,外物如穢,滌除穢物,心鏡才可「無疵」。正如禪宗所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若境界高深者,連「摒除外物」這一念頭也不存,蓋「摒除外物」之念亦是外物也。本心者清虛空靈,自是無物,如六祖慧能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愛民治國,能無以智乎?

治國當以規律,以制度,此為根本,為「道」,而個人的主觀智謀為「外物」,不能以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人的感官不斷與外界接觸,此時便須我們守柔如雌,不過於追逐感官的刺激。蓋聲色犬馬,若適度則是身心所需,若過分則是沉溺外物。正所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故道家教人少私寡欲,然如漢傳佛教之教人禁慾亦屬極端。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常言道「知易行難」,通宵明白大道後,是否能夠遵循呢?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樓:無奇之道

相對性之真解:

冥想時精神專一,能做到沒有游離嗎?

修煉真氣時放鬆身心,能做到像嬰兒一樣純乎本能不帶後天意識嗎?

清洗心性,能做到心中毫無執念嗎?

為民眾治理國家,能不去做人為扭曲自然法則的事嗎?

五官感知或不感知外界的環境刺激,心能一樣對待嗎?

人擁有很多知識見解後,能去除一切的知見障嗎?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提供了利於相對性變幻的環境。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但不固化事物的相對性,因此事物的相對性得於自由變幻;

對事物施加作用,增減其相對屬性以達至平衡,但不偏持於任何方向,因此兩種相對的屬性都能得於平衡共存;

事物分化為相對的類別,但不會偏持於某個類別,因此兩種相對的類別都能分配到一樣多的事物數量。

這些就叫做:「利於相對性的變幻」。

相對性之真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軍隊駐紮的地方。這裡指人的肉身所帶來的後天意識。

:純粹的精神,這裡指人的先天元神。

載營魄抱一:去除先天元神和後天意識的相對性。

能無離乎:能保持先天元神和後天意識不分區別嗎?

隨著人接觸的事物越多,其後天意識越多,先天元神逐漸隱退,就失衡了。所以修煉元神的人,他在冥想的時候就是要不斷的去除後天意識,直到也完全忘記了「要去除後天意識」的意念。後天思維意識隱退後,人的先天意識,元神就顯現出來,人就能接受更本質層次的宇宙資訊與能量。

載營魄飽一,說的就是冥想/修煉元神的一種方法。

能無離乎?就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去掉修煉時 「有意念」vs「無意念」的相對性,從而讓後天意念隱退,先天元神顯現。這就是老子領悟的 「去相對性」在修煉元神上的運用。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就是轉氣,說的是人在修煉真氣時,讓真氣運轉全身。

致柔:就是放鬆身心,不要人為施加意念控制真氣運轉,而是讓真氣自主的運轉。

能嬰兒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在修煉真氣時,要去除 「有意念」vs「無意念」的相對性,從而達到讓真氣完全自主運轉的最高境界。

這就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修煉真氣上的運用。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滌除:就是打掃清洗。

玄鑒:字面翻譯就玄奧的鏡子,這裡是用來比喻心性,指的是人心像鏡子一樣反映著世間萬事萬物。看過黃易的《大唐雙龍傳》的朋友一定記得男主角的武功心法 「井中月」吧,說的就是要做到心中古井不波,能真實反照一切外界事物,同時自己不起任何波瀾。

這就是滌除玄覽的意思。

能無疵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完全去除心中的執念,不為外界事物的改變而改變心性。

做到像一面沒有塵埃和瑕疵的鏡子一樣,完整真實的返照外界射過來的所有光線,而鏡子本身卻沒有任何變化波動。古人講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就是這個。這就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修養心性上的運用。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民治國,是說領導者管理民眾,或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領導者在對民眾施加作用時,不要自以為是,想當然的去做那些人為扭曲自然法則的相對性變幻的事情。

而是要讓民眾在自然法則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的作用。這就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管理方面的運用。

天門開闔(hé),能無雌乎?

天門:指的是人對外界的感知作用,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天門開闔:就是指人的五感的開啟和關閉。

,在這裡沒有任何具體的意思,只是用來表示一種「相對性」。

能無雌乎?是老子的反問。

字面上的意思是能沒有雌vs雄的區別嗎?本質的意思是: 能沒有相對性嗎?

老子是讓人們去掉相對性,在五感開啟,接受到外界資訊;或五感關閉,沒接受外界資訊,都能一樣的對待。比如說,好吃或難吃的,都能吃。看的到或看不到的,在心中都一樣。

這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讓人看透表面的物質世界,放下追求物質世界五感的執著從而超脫世俗的物質追求,這一方面的運用。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白四達:是形容乙個人有很多知識,對各種事物都有自己深刻的見解。

無知:去掉個人知識見解的相對性,去掉知見障。

能無知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放下因知識而帶來的「知見障」,去掉「我的見解是對的」vs「別人的見解是錯的」這個相對性,從而能接受所有不同知識,包容所有人不同的見解。

這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人面對眾多的知識和不同的見解時的運用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變幻

:對xx有利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提供了利於相對性變幻的環境。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但不固化事物的相對性,因此事物的相對性得於自由變幻;對事物施加作用,增減其相對屬性以達至平衡,但不偏持於任何方向,因此兩種相對的屬性都能得於平衡共存;使事物分化為相對的類別,但不會偏持於某個類別,因此兩種相對的類別都能分配到一樣多的事物數量。這些就叫做:「利於相對性的變幻」。

德,只是道在相對性變幻後生出的乙個分支。我們知道,自然法則是沒有相對性的,即生髮萬物,也毀滅萬物。如果我們引入

「利於」vs「不利於」這個相對性,那麼自然法則就被分成了兩個分支。其中「利於萬物」的行為,我們稱作「德」;而「不利與萬物」的行為,我們稱作「不德」。

明白了什麼是「德」。我們就知道,「玄德」,指的就是「利於相對性變幻」的類別。占有,偏執,主宰,都是含有相對性的行為,縮限了事物的相對性變幻的可能性。

「不有」、「不恃」、「不宰」,都是利於事物的相對性變幻的,所以它們屬於「玄德」的類別。

沒理解相對性變幻的人,就容易想不通,最後一句和前面6句有什麼聯絡?

明白了相對性變幻,我們就知道,最後一句是對前面6句的總結。

總結了什麼?

大道是即 「加相對性」又「去相對性」的,它不會禁錮其中任何一種作用。

所以大道即能生養萬物,卻又不占有,偏執,主宰萬物。

而世人往往偏向於「有相對性」而不能平等的做到「無相對性」。

所以老子才舉例,提出6個反問:你能「有相對性」,但你能也一樣做到「無相對性」嗎?

人的意識分後天,能不能也可以做到不分彼此,無相對性呢?

有意的去修煉真氣運轉,但能不能也可以做到無意就讓真氣運轉呢?

人的心一直都含有執念,能不能也可以做到完全沒有執念呢?

去治理國家,往往都含有主觀意念和想法,能不能做到完全不帶主觀想法,只遵從自然的平衡法則行事呢?

人接受外界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能不能做到沒有反應的差別呢?人

能生出不同的知識見解,但你能不能對這些知識見解不帶任何偏見呢?

有的人可能要問我,為什麼要去相對性呢?

因為如果只能「加相對性」而不能「去相對性」,你就會被相對性給侷限住,給禁錮住。

意識被相對性侷限住了,就難以達到純先天意識。

真氣運轉被相對性侷限住了,就難以自由運轉。

心靈被相對性侷限住了,就難以真實平靜的反照一切。

執政統治被相對性侷限住了,就會糊做妄為。

感官刺激被相對性侷限住了,就會放縱慾望。

認知見解被相對性侷限住了,就會偏見固執。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在第一章就告訴我們,要常常從「無相對性」角度去觀察,以此發現法則原理。也許是怕人們不知道要怎麼做,老子在這章用了6個反問來列舉「去相對性」在鍊神,練氣,養性,治國,脫俗,見慧,等方面的運用。

通過這些例子,老子告訴我們,不但要能有相對性,還要能無相對性,不要禁錮相對性的自由變幻。

通過去除相對性,人就可與解除「有相對性」的侷限,就能擴充套件其自由度,就能從下層的子集法則,上公升到更高層的母集法則

紅林悟道《韓非子 有度》 第十章 鏌鋣,講什麼了?

在上一章中韓非子主要講了 賢臣 什麼是賢臣,就是 北面委質,無有二心 意思就是真心維護與效忠君主。同時,用實事來證明自己的忠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 在朝廷作別人不願意作的卑賤 看不上 之事,在軍隊接受別人認為很困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關鍵時刻與存亡之時表現出忠心,才是真正的忠心。對於賢臣要有...

紅林悟道《韓非子 備內》第十章 亡與利,講了什麼?

紅林悟道 韓非子 備內 上一章中韓非子主要講了商業活動的核心概念 利 這裡的 利 是人類社會發展自然形成的關係,韓非子用 輿人成輿,欲人之富貴 和 匠人成棺,欲人之夭死 兩個行業生意來說明商業行為的本質。造車的人把車造好,就想讓天下的人都福貴起來,能買得起他的車。木匠把棺材做好,就想著讓天下的人早點...

你對《道德經》第十五章的字面翻譯是什麼?

pahh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若其樸,曠兮若其谷,混兮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比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豫 原是動物的名稱,性好疑慮。猶 原是動物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