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該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9-10 11:41:38

1樓:楊筆巖

【《道德經》的混亂從第二章就開始了——糾錯帛書本(四)】https://

第二章前半部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之為美,這樣醜陋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什麼是善良,這就有了不善的觀念。有和無的相互轉化,困難和容易的相互形成,長與短的相互比較,高與下的相互充盈,音和聲的相互應和,先與後的相互追隨,是永恆的。

這一段前一大句講的是分別心的產生,後一大句講對立統一的基本原理是永恆的,是一判斷句式。錯誤的流傳遺漏了「恆也」,顯示不出判斷句式。

2樓:秋水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明太祖朱元璋注·道德經第二章:

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

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

故美盡而惡來,善窮而不善至矣。

若治天下者,務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雲:「帝力於我何有哉?」

不過復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

言既有即生無,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

以不言之教,雲不欲使民暴稱揚耳。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不言其能也。言聖人利濟萬物,不自矜也,長養萬物,而不專自用也。

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不去,是謂不棄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雖惡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為美,所善為善矣。美善無主,俱是妄情,皆由封執有無,分別難易,神奇臭腐,以相傾奪。大聖較量,深知虛妄,故云惡已。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六者相違,遞為名稱,亦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之事,無事也。寄以事名,故云處。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萬物作而不辭,

令萬物各自得其動作,而不辭謝於聖人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萬物各遂其生,不為己有,各得所為,而不負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猶當日慎一日,不敢寧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寧居,而增修其德者,則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為何上來就給你列舉這兩人的注?不是因為他倆是皇帝,而是因為他倆的《道德經注》,在註解中被公認水平相當高的存在。

像唐玄宗李隆基出自唐朝帝王師,他師從唐朝時期的「帝王師」。

像明太祖朱元璋,他的文化老師是誰?如他註解裡說的「古野老雲」,他的老師是「朱元璋行萬里路破萬卷書」,他師從天地。

《道德經》在中華古典哲學裡的分量,它是中華古典哲學的元本,它同樣是中華古典哲學的經典之作,它也是中華古典哲學的巔峰之作。要不然,老子李耳也不會被稱「道祖」。

《道德經》到底「作為中華古典哲學巔峰」到何程度?你能從戰國道家集大成者莊子的《莊子》書寫文體看出來。

《道德經》書寫文體邏輯嚴謹,一字萬言,一句一篇,一篇一天地的呈現。道德經第二章,不!它哪一章都巨集大得很。

解開道德經第二章,用歐美古典哲學名詞說,本體論,認識論,物本體,物自化,物自成,物自由,人與物互動關係中成「我之價值」文化依據,這些你只管往裡邊按放就行啦,但是要按放得正確。

別看《道德經·第二章》原文本數少,我圍繞它寫幾萬字都沒問題。問題是要把現代人所熟知的哲學名詞,用得恰到好處。現實中真正有實力註解《道德經》的人,他懶得去註解。

現實中註解《道德經》的人,雜七雜八,註解《道德經》亦如加入他們,低身份。

解不開古典哲學的人,很想解開古典哲學。當真的解開了,發現也就哪樣。這就如,不會平面幾何的人,連塊地的面積都量不出來,等真的會平面幾何了,因為人類在平面幾何上取得的成就,還玩啥平面幾何,玩高數去,就不想再鑽研平面幾何了。

3樓:Sai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出來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相互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無為」的法則來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拒為己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勳而不自我誇耀。

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道德經第二章如何解讀

覺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惡就停止了 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不善就停止了。之為 句式有深味,請多造幾個句子,或可體會出其涵義,應當包括事物的形成原因 結構 方法與過程。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專心於有無互相產生...

道德經第二章的意思關聯問題?

豪情只剩衣襟晚照 道德經 第二章。上行下效,立足根本。帛書原文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 皆知善,為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聲之相和也 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翻譯 知...

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恆也。怎麼解讀?

戍成 有,是 無 在有差別的 滋生 上向 有 的轉化。難,是 易 在有差別的 成物 上向 難 的轉化。長,是 短 在有差別的 外形 上向 長 的轉化。高,是 下 在有差別的 比較 上向 高 的轉化。抑聲,是 揚聲 在有差別的 節奏和諧 上向 抑聲 的轉化。先,是 後 在有差別的 次序 上向 先 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