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如何解讀

時間 2021-05-31 23:44:50

1樓:覺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惡就停止了;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不善就停止了。]——「之為」句式有深味,請多造幾個句子,或可體會出其涵義,應當包括事物的形成原因、結構、方法與過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專心於有無互相產生,難易互相成就,長短互相比較,高下互相傾向,音聲互相應和,前後互相跟隨(陰陽互根的道)。]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聖人處事無邪思,行施無言的教化。]——是以,倒裝句,正裝為以是,意思是憑此,憑著這個陰陽互根的道。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萬物興起而不推辭,生長而不私有,處事而不依賴,功成而不佔據。]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唯有不佔據,因此才不會失去。]——無得才無失。

本章內在邏輯分析:

1.陰陽互根是天下萬物的轉化方法;

2.美與善也不例外,是由惡與不善轉化而來;

3.聖人功成身退,正是因為他深明此理。

小小經味故事:王夫之與《三字經》

1.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認為性無不善,這種認識貫徹於他的始終。他要求人當下就負起改變自己的責任來,一刻也不能拖延;而且他也堅信人在當下能改變自己(此類似佛教的前念迷即煩惱,後念悟即智慧型)。

2.《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幾乎人人會背誦,但很少人能達到邏輯貫通後的明白。性本善中的性是指本性,自性本空,本即是根,本性就是扎根於空無。「人之初」,嬰兒小孩,如同白紙一張,善於學習,可塑性最強,所以才會「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至於「苟不教,性乃遷」。此處的性是指習性,在後天養成:

習氣——習慣——習性。

本章一詞三位分析:

在因位:惡與不善,夫唯弗居;

在行位;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果位:美與善,是以不去。

覺者:往小裡解讀看過人不悔

2樓:道可

這一章是對「名,可名,非常名」的進一步闡述。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天下人都以道為美,不道之事將緊隨其後。正如莊子列舉之史實,昔堯之治天下,民皆欣欣焉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民皆戚戚焉苦其性,是不愉也,不恬不愉,則與道相違。

天下人一旦開始分美醜、分善惡、分對錯,紛爭和罪惡就開始了,人心開始不古。

一旦開始形成標準,進行比較,人類就踏上了走向瘋狂的旅程,愈演愈烈,無法收拾。

天地之始本「無名」,無美醜、無善惡、無真假、無對錯。

萬物之母乃「有名」,「名」之對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沒有定數。

據傳孔子娶了個很醜的老婆,但我一直相信他一定取了乙個美人。古人對美的標準是櫻桃小嘴柳葉眉、削肩平胸小蠻腰,而孔子的老婆很健康、很純樸、很有活力,濃眉大眼夢露唇,秀髮如瀑,體態豐腴,大膽直白火辣辣。如果以當今的審美標準,這是大美人。

相傳一後生去拜訪老子,談及自己的困惑,他有兩個老婆,乙個美,乙個醜,但是他漸漸只喜歡那個醜的。

老子回答說:這種事一直在發生,那個美的因為意識到自己的美貌,恃美撒潑;而那個醜的因為意識到自己的醜而謙讓、謙虛,漸漸體現出美德。女人的美貌能夠在一瞬間將男人擊暈,但長久俘虜男人的只能是美德。

男人只需要稍稍帶進一點覺知,就會發現世上根本無美女,稍稍帶點覺知,就能從美中看見醜,也能從醜中看見美。

後生釋然,回家對醜女倍加有好感,並將這番道理講給兩個老婆聽。

可是,過了不到半年,他又有了新的困惑。那個醜的開始恃德忘形,而那個美的因覺知到自己的「恃」而成為了真正的美女。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萬物之所以得名,其基本模式之一是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萬物。沒有比較,你甚至無法說出一句完整的話。

如果這世上只有你存在,除你之外一切的人、事、物均消失了,那麼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疾病還是健康?愚鈍還是智慧型?

醜還是美?你是石頭還是人?還有沒有乙個你?

有無相生,「有名」是相對「天地本無名」而言的,有生於無。而「無名」,又因我們身陷的「有名」俗世而言。

這兩者沒有誰先誰後的分別,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當你說有的時候,以無為背景;當你說無的時候,有就藏在不遠處。

有無相生,所以聖人能夠放下偏執。如果固執一是,非則隨之而生。現在一些人片面強調積極心態、正能量,疏不知消極和負面就躲在言語後面,隔著一層窗戶紙。

事則難易相成,比則長短相形,位則高下相傾,言則音聲相和,行則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所以聖人做事(不是不做事哦)依道而為,聖人教人亦依道而言教(不是不言教哦),一切言行都自然而然。萬物作焉:該做就做該說就說,不辭:自然而為沒有絲毫顧慮。

是以聖人抱樸懷玉,進則經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聖人效法天地自然,道生我,我亦歸道,不成其私,順道而為,為亦歸道,功亦歸道,我無所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無一己之功可居,功全歸道,就不會失去什麼。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該怎麼理解?

楊筆巖 道德經 的混亂從第二章就開始了 糾錯帛書本 四 https 第二章前半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之為美,這樣醜陋的觀念就產生了 都知道什麼是善良,這就有了不善的觀念...

道德經第二章的意思關聯問題?

豪情只剩衣襟晚照 道德經 第二章。上行下效,立足根本。帛書原文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 皆知善,為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聲之相和也 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翻譯 知...

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恆也。怎麼解讀?

戍成 有,是 無 在有差別的 滋生 上向 有 的轉化。難,是 易 在有差別的 成物 上向 難 的轉化。長,是 短 在有差別的 外形 上向 長 的轉化。高,是 下 在有差別的 比較 上向 高 的轉化。抑聲,是 揚聲 在有差別的 節奏和諧 上向 抑聲 的轉化。先,是 後 在有差別的 次序 上向 先 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