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精神?

時間 2021-06-01 02:26:18

1樓:阿拉哥

處於"上德"狀態,要無為,保持原來的方向,力度,可以略作了小調整而切忌改弦易轍;

處於"下德不失德"狀態,就要無不為,果敢去試,去碰,力求闖出一條生路來,所以切不有可過多顧忌,患得患失以致最後一無所得...

2樓:首南門

無為就是有為,有為也是無為,兩者相輔相成,無為是體,有為是用,誰把他們割裂了,就是沒有領悟到精髓。無為是有為的最高境界,是一種極高的智慧型境界,能窺知一切事物的生滅軌跡,在不善剛露萌芽時就加以阻止,所以就好像什麼都沒有做一樣,但其實比許多庸人窮一生之力,忙忙碌碌做的都要多。上醫治未病。

可是凡人只見動手術刀,開藥片的在治病,覺得有本事。他們看不到真正的高明之處,就是不讓那病發端的人。那人無為,所以看上去毫無用處。

3樓:「已登出」

一、「清靜」

此心不動,先格物(或心)致良知,再良知以觀天下,最終達到隨機而動之境界,心自清靜。清靜是什麼意思?風吹樹動,樹的心依然清靜,只是因為有風,隨風搖擺罷了。

知道「隨風而動」,就是良知。假如「樹欲靜而風不止」,那樹的心便有欲,便不靜了。非要以為,風吹了還得清靜、還得不動,再產生不動的欲,那一定動了。

不然,這風的力怎麼化解掉的?再打個比方,被人推了一下,清靜是個什麼狀態?順著推的力道移動開來,把推的力道化解掉為止,這就是清靜,也即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要是以為清靜就是不動,那一定是不清靜的狀態。要不動,必然總惦記著別人在什麼時候、用多大力道來推,而且,一定得在別人推他的時候,反向向推他的人用力,否則不可能「不動」,而這個反向用力,還是不動嗎?

孔子說舜無為而治,舜任用禹、皋陶、后稷等人,各司其職。所以,垂拱而治天下,天下得治。養身之道,同樣如此,能做到清淨無為,首先得能正面人生,而無奢欲,直面問題,而能解,與人相處,而能和諧,那才能真正做到清靜無為。

如果理解成表面文章,遠離塵世,而節欲,無問題面對,而無需解,不與人相處,而只是與自己和諧,那就形同而意不同了。同樣清靜無為,在塵世之中,在塵世之外,這修行,是不一樣的。「仁者無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真能做到無憂,不惑,不懼,清靜無為,也就如此罷了。一味想要清靜無為,而不能無憂,所以避人耳目而不想被人發現,不能無惑,所以避事而諱莫如深,不能無懼,所以避世而不敢爭。

內心清淨,這個要說清楚不容易。我倒覺得王陽明另一句話更實際一點:常快活便是功夫。清淨不容易得,不容易理解。常快活,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無為」

無為,與「不為」「有為」是不同的,非「不為」而又非「有為」。舉個例子,對太陽而言,太陽每天東昇西落,肯定不是「不為」,那是「有為」嗎?也不是。

每天如此,就像我們每天正常起居、吃喝拉撒,這顯然不是「不為」也不是「有為」。理解了「不為」和「有為」的狀態,就可以理解「無為」的狀態。無為,就是「日常的」、「普遍的」、「遍及的」、「宇宙的」、「程式化的」行為狀態,這個狀態非「不為」亦非「有為」,只是按部就班、照章程辦事的狀態。

沒事兒,不需要為,就是不為。沒事兒不為這個狀態,就是無為。有事兒,就需要為,就是有為。

有事兒就為這個狀態,就是無不為。無為,是個狀態,該幹嘛幹嘛,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天天如此的習慣,不算有為。這個該幹嘛就幹嘛的狀態,就是無為。

別今天吃這個,想著明天吃那個,覺得今兒閒,明天找點事兒做做,那就不是無為的狀態了。治國也一樣,有「不符合日常的事兒」發生了,就得無不為了。怎麼回事兒?

如果是好的,行;相應的,不符合的,就得改正,這叫與時俱進。如果是不好的,對不起,你做錯了,得改回去,要是不改,那就對不起了,要制止,這叫防微杜漸。這就是無不為。

三、「不爭」

不爭,都有說法。但是,不爭的原因,那可就差別大了去了。看見了爭的結果,沒意義,爭了白爭了。

但是,沒看見爭的結果,或者就是怕輸,同樣也不爭。怎麼辨別?同樣不爭,這個轉頭就忘了,那個心裡開罵了,一樣嗎?

表面上看起來,不一樣嗎?遇到了問題,不爭,問題能自己化解嗎?反正,有很多問題最後也被解決了。

那不爭,能解決問題嗎?反過來,爭了,問題也沒解決好,那能說明不爭比爭好嗎?大智若愚,看起來「愚」的,還真有可能就是「大智」。

怎麼辨別?黔驢技窮,要是黔驢能不做反應,而且還能「保證」老虎不吃它,那黔驢還真就可能是大智若愚了。反正,老虎不認識黔驢。

不認識,怎麼辦呢?你可以當成是黔驢,試試他。也可以當成大智若愚,相信他。

4樓:杜文德

關於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有的人理解是什麼也不做,順其自然。任其事態發展。

我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是不加以干預和干涉。我也將「無為」運用於挽回婚姻,效果特別好。

老子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我理解老子《道德經》無為是給君主或君王立的規矩,要求君主或君王不要干預和干涉民眾。運用無為的道引導民眾,而不是強加干涉。

我認為,老子《道德經》的無為,不只是運用於治國安邦。管理企業,挽回婚姻。都能用得上。

我就運用於挽回婚姻。我理解的無為是,不加干涉,干預出軌男人和三

我的許多同行。他們的方法就是幹翻三,幹翻出軌的男人。這就違背了老子無為之道。結果就是離婚。現在的高離婚率,這些人幫了大忙了。

我運用無為,絕對不干預和干涉出軌男和三,最後將三逼瘋。逼瘋的三將出軌男懲罰得生不如死。凡是受過這樣懲罰的出軌男。一輩子都有免疫力。

5樓:漁夫

在於自然,他追求的道不可能實現但可以不斷接近,無為是追求道的一種方法。當然無為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無為也可以說成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但也不是為所欲為,要在順應道的前提下做應該做的事情。

無為也在於放下或者說是不干預,是個人都會有一些執念,比如我考試一定要第一名。我要娶白富美。我要排位打到國服第一。

我要…………。不是說這些想法不好,可能你有那個實力。但有一種說法叫做欲求得而欲不可得,有些東西你越追求他可能越背離你。

這時你就要放下執念,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後可能追求不到,但也不會很痛苦!追求道得過程當中,更多的是在於那份自在以及專注,一般結果也是比較好的。

6樓:鹹蘇

感覺光解釋就很累。我先偷個懶: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說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執行,不必去干預自然的執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

「道」的作用就是無為,它的效果是無不為

道順應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這樣,好像什麼沒有做,無所作為,叫無為。

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為」和違背的「違」相通。萬物都要因為這個無所作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變萬化,所以無所不為。道生長宇宙萬物,但沒有主宰的用意。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給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鏡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

個人觀點

將「無為」和「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這句話結合。讓我發現了新大陸。

再加以「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為佐料。

你品、你細品。

7樓:浩然

想要理解「無為」我們得先理解什麼是「道」。

《道德經》第二章告訴我們:「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告訴我們道是什麼?這是客觀規律。

地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進一步說明道是自然規律。

我們知道了道是規律,是自然規律,然後在看看開篇:「道可道,非常道」 。這告訴我們:自然規律是可以以道來形容、表現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

既然我們理解了道是自然規律,我們就能明白自然規律是沒有思維的,是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的。所以「道無為」。

但是萬事萬物都有其遵循的規律,自然規律不倫我們是否意識到其存在,它都在發生作用。所以「道無不為」。

自然規律客觀存在作用萬物而不以個體意志而轉移就是「道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家提倡「無為」的「為」通「違」,不違背自然規律就完事可為。

8樓:87年的90後

如果你覺得無為就是啥也不幹,做一條鹹魚,那就大錯特錯了

《道德經》是給當權者看的,主張當權者不要朝令夕改,要順勢而為,無為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9樓:ABC

首先呢,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他只是認為萬物應遵循自然規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再加上當時的社會背景是諸侯爭霸,民不聊生的局面,所以呢老子為了百姓不在遭受國破家亡的生活,因此才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

10樓:噗噗

無為,非無不為。無為的為是人為。

看起來很高階是趴。

南轅北轍大家都學過,這就是乙個經典的有為。

實在理解不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是規律,也就是道,而如果你順應這個規律,你就可以得到最短的線,這是無為。而你偏要往左拐往右拐,哪就是有為。

11樓:路過

無為的為字讀四聲會好理解一點,我說的是聲調,別誤會。把「為無為,則無不治」,上公升到道的高度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詳見https://

zhuanlan /p/87696166

無為的境界要求就是為而不恃,具體請看https://zhuanlan /p/122724060

12樓:小島主

首先,你是不是該把「解答」換成「解釋」?老子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基礎是大自然在乙個自然規律執行下生機勃勃、和諧美好、長久不息。那麼人類社會為什麼弄的戰火連連、民不聊生呢?

老子認為,都是人沒事找事自己弄出來的。那麼怎麼辦呢?向大自然學習。

人類社會其實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應該按照自然規律執行,人別在裡面瞎折騰。這就是「無為」。人為因素影響自然規律就是「有為」。

只有用「無為」才能達到我們都想得到的理想社會狀態,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為了再明白些舉例子說明一下:比如我們人要穿衣吃飯,因此就要勞動;我們還要生活幸福快樂,因此我們唱歌跳舞。

這都是人符合自然規律執行狀態下的行為,這不是有為。可是有人跳出來說,我們來定個制度,舉辦個勞動競賽,排在後面的給排在前面的唱個歌,這就是人為在破壞自然執行規律,就是有為。老子或者說道家反對這種人為破壞自然規律的行為,這是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困苦的萬惡之源。

《道德經》中的「無為」是真的什麼也不做嗎?

陳勝吳廣 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這個世界除了運動的物質,別的什麼也不存在。什麼都不做,只能走向滅亡。無為是在弱小的時候不採取攻擊性行為,慢慢發育,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採取行動。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是不爭,是不爭不該爭的利益。必須學會分配利益來換取他人的支援。不爭,無為,不是消極心態,而是主動採取守勢,也就...

《道德經》裡面,老子提到的聖人是誰?

常理 老子眼睛裡的聖人是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唐玄宗以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歷代先賢,周公都是主祭,孔子等不過都是陪襯,很多人眼睛裡的聖人是孔子,而孔子眼睛裡的聖人卻是周公,周公又被人們稱為元聖。 桃源閒客 從 周易 繫辭 中可看出,作者提到的聖人應該是當朝的開國天子周武王,說到商朝的...

道德經第二章如何解讀

覺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惡就停止了 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不善就停止了。之為 句式有深味,請多造幾個句子,或可體會出其涵義,應當包括事物的形成原因 結構 方法與過程。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專心於有無互相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