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 玄 字的含義?

時間 2022-01-02 00:57:29

1樓:一切在掌握中嗎

道德經也好,易經也罷,都是從整體往下看的學問,整體,系統(可以認為是道)你就這樣理解。

乙個整體是什麼都不分的,但人為了交流溝通得分。所以整體=道

往下細分為,無與有

無:未發生的事物

有:已發生的事物

玄:從無到有正發生的事物。

這是道德經的。

易經也是從整體往下看,是脫離事物研究過程的。

整體=太極

往下分為:起點、終點、中點

起點到中點為發展階段,中點到終點為衰敗階段。

在各取中點,則為生長收藏。生長為發展,收藏為衰敗,也叫元亨利貞。五個點就是金木水火土。

再往下細分則為八卦,

沒什麼神秘的。

2樓:郭之景明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讀過的人大多摸不著頭緒,總體感覺是「玄乎不著邊際」。三國時期王弼解讀出「兩玄」也未盡其義,多數人仍然讀不懂,稱其為「玄學」。筆者經過反覆研讀、借鑑諸多注書,得出如下解釋——

老子所說玄之又玄之前,已經提出「此兩者...」,說明「兩玄」的解讀方法正確。那麼具體是哪「兩玄」呢?

還要追述前文,老子將「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如何解讀非常關鍵,涉及如何斷句、找出行為主體。對於王安石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從古語法、語境方面看是不通順的,不敢苟同,但誰讓人家的宰相、是準狀元郎呢,所以影響了不少人,確切講也誤導了很多人。

正確斷句無疑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一般來看,老子文中帶「常或恆」字的詞,都是指自然大道、自然德性而言的,一般個體人的行為不能稱「常或恆」,所以「常無欲」說的是「大道本身」或「萬物共性」,即「常無欲」=道常無欲=道生天地,天地常無欲;「常有欲」=「道常有欲」=「道生萬物,萬物常有欲」。「觀」的行為主體才是認識道、遵循道的人,一般指具有「士人」職稱以上的人,包括天子諸侯。「妙」指奇妙、妙用,妙的內容後文老子也告訴了我們,是能長且久,「長久、無極」;「徼」是邊際,引申為「終結、終極」。

這樣理解,我們可清晰得出「兩玄」包括:一是可稱為正玄——天地常無欲,我們以此會觀察到「天地」無極長久之妙;二是可稱為「反玄」——萬物常有欲,生生不息的萬物都是具有本身私慾的,對於有私慾的萬物我們以此會體驗到他們都是有終極的,終歸要返歸到無欲的大道。簡言之,兩玄指的就是:

無私慾者可以長久,有私慾者必然短命。當然無慾生有欲,有欲返歸無慾。即「有無相生」。

老子發現了這樣神奇的自然法則,將其源頭始祖勉強命名為「大道」,將大道這個神奇的「德性」或執行方式稱為「玄」,認識了「玄理」、「玄德」就開啟了大道之門,讓上位的侯王們效法治國。

這樣理解「玄之又玄」後,我們看到確實是入道之門、點睛之筆!可惜的是太多的人還沒有找到「眼睛」!

道德經中「徼」字可否用「繳」字代替?

玄青 以觀其眇 和 以觀其徼 眇 少了目,是眼睛看不到的意思。以觀其眇 要我們去返觀內視,也可引申為反省。曾子看懂了,因此他說 吾日三省吾身。我手上的版本把 眇 解釋為通 妙 是微妙的意思,我覺得明顯不對。就去查了其它好幾個版本,他們卻直接寫成了 妙 根據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 老子 上記載為 眇 ...

如何系統的學習 理解《道德經》?

秋倏 沒必要 道藏八千多本,道德經註解何止百萬?為什麼要學 道德經 按照傳統理論,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雜貨店,道家雜貨鋪,玄學的東西,玄而又玄,什麼都與,卻什麼也沒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怎麼解釋都可以,但確切地解釋一定不是道,就是 道德經 的魅力。如果你把他當做一本哲學書去看...

如何理解道德經的時空觀?

李華 無是人的思想,有是人的身體 無是宇宙的時空,有是宇宙萬物 道可以在思想體和身體的常態,也可以在非思想體的宇宙萬物時空中 萬物名字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不用名。天地之始,誕生了乙個沒有名稱的類似思想的系統,思想體漸漸固化類似宇宙開始有形態 萬物之母。所以當我們通過大腦裡不存在的思想體聯絡宇宙萬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