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如何解讀

時間 2021-10-15 09:58:48

1樓:一牧

第一句: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悟性極高的人聽聞老師講解真理後,會努力鑽研掌握真理並且按照它的規律做事情。

第二句: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悟性一般的人聽聞老師講解真理後,會半信半疑。

第三句:下士聞道,大笑之。

悟性低劣的人聽聞老師講解真理後,會大聲嘲笑這是胡扯。

第四句:不(弗)笑不足以為道。

不被人嘲笑就不足以稱之為真理。

第五句:故(是以)建言有之;

過去《建言》上曾這樣概括過。

第六句:明道若(如)昧﹔進道若(如)退﹔夷道若(如)纇﹔

昏昧無知就可以理解真理(沒有分別心、是非觀),擊退私慾就可以把握真理,寬容大度就可以踐行真理。(包容像真絲上的疙瘩一樣的缺陷)

第七句:上德若(如)谷;廣德若(如)不足﹔

高明的治理國家的方式就是空曠包容,寬鬆的治理國家的方式就是不用約束。

第八句:建德若(如)偷﹔質真若(如)渝;

圓滑的治理國家的方式就是默默無聞;最好的監督約束的方式就是隨機應變。(在激流中划船需要隨機應變、因時制宜)

第九句:大白若(如)辱﹔大方無隅;

最大的快樂就是甘為農夫自食其力,最大的限制就是沒有邊界;

第十句: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精美貴重的青銅器需要經歷複雜長期的工藝流程才能鑄造出來,超過耳朵認知範圍的音波無法感受到它的聲音;

第十一句:大象無形﹔道隱(褒)無名。

超過肉眼認知程度的光線無法分辨出它的形態(紅外線、紫外線等);真理隱藏在有形物質世界背後,人類憑肉體無法認知和描述它的狀態。

第十二句:夫唯道,善貸且成(善始且善成)。

總而言之只有順應真理,才能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找對切入點並取得成功。

2樓:摩詰沈

1. 上士聽到道後,立即勤奮去實行;中士聽到道後,將信將疑猶豫不定;下士聽到道後,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們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了。

2.這裡的上士中士下士是按認知能力分的,上士是悟道較深的人,中士是對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對道無知的人。

3.釋迦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說話,大迦葉尊者就開悟了。這也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4. 上士是「知行合一」的人,他們聽聞大道不僅能夠很快領悟到其中的真諦,並將領悟到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中去,以引導自己的行為。

3樓:路人甲

修道本身就是專注思維,沒有任何波動,和瑜伽冥想相通。專注《道》的時候,對日常生活的一些方式就儘量減少,棄絕(日常生活就是五色另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感覺人像退步。

直接做吧。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你謹慎,可以再讀《至上瑜伽》,《心經》,他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4樓:水火鼎

以食色為中心、以自我價值為中心、以人類價值為中心、以相對存在為中心的思維思考模式下,道,要麼被嘲笑,要麼被懷疑,要麼被忽視,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同樣的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如何理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螢火流光 有無 陰陽 大小 上下 動靜不是二元對立的,是二元融合的。對立互補的兩方共同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兩方的彼此消長是此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動力。如同 矛盾論 裡所說的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

《道德經》第四章,談什麼?

東郭先生 這一章老子用了 或 似 似或 象 這些好像式的詞兒描述了 道 的特徵。指出 道 的本性是謙虛的,作用是無窮的 老子雖然不知道 道 從那兒來的,但可以肯定是,道 在上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道 的 用之或不盈 似萬物之宗 象帝之先 給我們為人處世提供了乙個方向,那就是要向 道 學習,在積極進取中...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誰能幫忙清晰解讀下?

破陣子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破陣子譯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兵,是戰爭機器的組成基數,是達到某種目的 實現某種利益的手段,換句話來說,是實現從陰到陽的方法之一。不管是人,還是國家,還是事物,都是陰陽迴圈,自然的變化是從陰到陽構建,從陽到陰消亡,兵的作用,是從陽到陰的過程中,通過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