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尾章的「不爭」?

時間 2021-05-31 02:12:24

1樓:遺忘

我是不爭的執行者。

如今,我勸大家莫信。

人是動物進化來的。本性就是競爭。

可人的文化卻在修飾這種競爭,讓血淋淋的殘酷,變成軟綿綿的蚊子吸血。

哪怕蚊子吸血,還是吸血,吃肉的獸性。

所以,我的親身經歷後,就是規勸大家,

莫走這條哲學道路,是個坑。

你我要吃飯,要享樂,做不到聖人的不爭的。所以,保持競爭力,加強競爭力。

2樓:一東

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不爭,不爭功不爭名,功名利來與不來、有與無,心不在意,有了也不居,您所說的「深爭」是有心在,老子的不爭沒有「深爭」的意味,無為而無不為,是天意天道,非有意。

3樓:Vortex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尾章講了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這是一種偉大的愛的表現。爭奪為了占有,占有什麼?名,利,功。

這都是伸展私己的意欲,而社會上諸多紛亂源起於此。這段說的是人應該順著自然去發揮人的努力,謂之「為」;但努力所創造的成果,不必非得占為己有,即「不爭」。

一般上說的「與世無爭」,側重的是不與人爭執,往往表現出避世,有點兒「不為」亦「不爭」。而老子所說的與之不同,人類社會若要存在發展,定然是要「有為」的,但有為之後的「爭」卻又引起了諸多紛亂,那怎麼辦?以出世的心,行入世的事業。

Ref: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4樓:趙冬

聖人為而不爭。爭就是搶。聖人萬不會一做這事。

舉個例子,萬有引力是道,而這個道的乙個表現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稱為萬有引力的乙個德。萬有引力時時不停的吸引萬物,他跟誰爭過。再說:

萬有引力定律是道,他是牛頓發現並公諸於世的,因此,這個定律可以說是牛頓之德。如果牛頓發現了這個定律而沒有辦法讓世人知道,那麼這個德仍然還是道,放在那裡等待人們發現。所以,道是客觀事物,而德就是與人有益的客觀事物。

5樓:大地之子

天地是乙個大的自然系統,其中有道,也就是規律,如春夏秋冬,我們也可稱其為「勢」,無人能擋。

個人與集體、社會也是乙個大系統,其中有道,爾虞我詐,利益相爭,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是會被裹挾到很多個位置,功名富貴就是這些位置的表相,每個人都在爭這些,簡單說就是位置。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如何能到達心目中的位置呢,我們都認為是要爭,可是大家沒有發現,個人的目標與能力在集體中微弱到可以不計,大多人的爭只是瞎折騰,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呢,不要爭,先放下自己的目標,融合到集體中去,去把握集體或者說大系統的「勢」,與大系統共進退,利用大勢而行動,自然會被推到這個或那個位置,這是不爭,當然,很可能最終到不了自己最想的位置,但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關鍵是放下自己的目標,把握大勢,這就是無為、不爭,否則永遠在自己的夢中掙扎,有為卻徒勞。

6樓:張易傑

要理解《道德經》中的某些段落的意思,必須弄懂《道德經》的邏輯。

爭,在甲骨文中,即上下兩隻手爭某一樣東西。在這裡,手有兩隻。故爭的物件應該是同類。乙隻手與另乙隻手去爭。那如何才能做到不爭?

《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裡不爭的物件為水與萬物。

但如果真正懂《道德經》,你會發現背後的根源是兩者的維度不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根源是水的維度低於萬物。表現為水生萬物。

其邏輯即生。《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爭出現的根源不是因為有了外物,而是因為有了同類。只有在同類內才會發生相爭。同類即同維度。

故不爭的背後即兩者所處的維度不同。馬雲不會與消費者去爭利,因為兩者差距太大。即維度相差太大。

當量變引起質變之時,你就連爭的想法都沒有了。

故《道德經》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的物件是什麼?

是萬物。《易經》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即天地生成萬物。故生我者對於我來說,是利而不害。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利遠大於害,以至於害隱而不見。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物件是什麼?是眾人。這裡,聖人與眾人已經不同了。

眾人所願的不過是多多益善,而對於聖人來說,不過是成全,成眾人之美。故要做到聖人就要學會舍。當然,施捨別人物或錢財,只是最次的辦法,更好的辦法即教會他們如何去賺取錢財或名聲,即名利。

這就是立言。

當然對於眾人來說,多多益善的不會只是利,相伴而來的害也會越來越多。故聖人之道的本質,就是舍。舍利的同時害也就消失了。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抵達道的境界。

7樓:杏林古風

這裡的不爭,是不與民爭。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治國,參合天地。

天雖尊高,不惜雨露潤澤;地雖廣博,不吝負物資生。因此萬物才得以流行,天地也籍此長久。

而聖人得國之廣,臨位之高,亦如天地。若不仿天地德澤百姓,心懷萬里,反斤斤於身前小利,必致怨尤,久則生禍。

所以聖人不積小利,因此一心為人而己反愈有,常常與人而己愈多。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就是聖人的不爭之爭,無私之私。

8樓:領悟道德經

領悟:聖人為而不爭的內涵。為道修道之人當選擇順勢而為,為之未有,當早服(早做準備),結果只是水到渠成,自自然然,不應該有主觀刻意人為地爭先爭前之心理,爭得爭功之行為。

面對物質當知止不盜,面對名利當知足不爭,於慾望,當少私寡欲而不心亂。

進一步參考《怎樣為而不爭》

9樓:陳奕夫

佛說因果,道了紅塵,兩者本意都是不沾業力,人前招怨即為業,認為業力影響修行,比如幹了壞事怨念纏身影響氣運,比如招人報復而遇劫,這麼解釋就沒了神神道道。為而不爭,就是做事,不求多,求公平,皆大歡喜,不招怨恨,也可以理解,任何事,別過頭,過猶不及,大意相當。當然,聖人難為,就是讓人覺得心有偏頗,以上個人純屬理解。

如何準確理解《道德經》的第一章?

玄玄之子 修行入道,妙理自明!修行應修心,修心當悟道,悟道應見慧,明慧修持成。道本具靈性,常於智慧型神通之力,無慾顯妙,有欲顯徼,皆在玄中,玄之又玄,既一切法一切緣離道不生,舍道不得,證法乃自然,言是道化之成也,一切妙處始於道力之門,老子立此章之義,就是一切世間一切法緣,天地之始或是萬物之母,皆名為...

道德經第二章該怎麼理解?

楊筆巖 道德經 的混亂從第二章就開始了 糾錯帛書本 四 https 第二章前半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之為美,這樣醜陋的觀念就產生了 都知道什麼是善良,這就有了不善的觀念...

如何理解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不爭」一詞

Chase Gao 爭利,爭奪資源,發生衝突,不爭利。不爭,就是有智慧型有能力創造價值,處於相對壟斷的高緯度智慧型,善於開闢新賽道,實施降維打擊,從而避免了惡性競爭。就是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蛋蛋58 不爭而善勝?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