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恆也。怎麼解讀?

時間 2021-06-03 16:56:21

1樓:戍成

有,是「無」在有差別的「滋生」上向「有」的轉化。難,是「易」在有差別的「成物」上向「難」的轉化。長,是「短」在有差別的「外形」上向「長」的轉化。

高,是「下」在有差別的「比較」上向「高」的轉化。抑聲,是「揚聲」在有差別的「節奏和諧」上向「抑聲」的轉化。先,是「後」在有差別的「次序」上向「先」的轉化。

2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萬物的性質是相對相生的,並且可以隨形勢相互轉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且隨著繁衍滋生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

想要具體地去理清楚是不可能的,只能守中

對此,天地和聖人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來應對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所以聖人無為而治,不去主觀判斷、不表明態度、不具體干涉或控制。

萬物、百姓不受干擾,有功或有過都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聖人不會像水平較次的統治者那樣被親近或怨恨,所以可以長久。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人間的統治者也應該仿效大道的無為而治。反之,想要以有為的方法治理天下是不可能的。

道德經的主線是很清楚的,就是效仿大道無為,化用到治國、修身上,過分糾結於其中所舉的例子的遣詞造句是不必要的。

3樓:長征

有和無相對而產生,難和易相對而形成,長和短相對而比較,高和下相對而觀測,音和聲相對而和諧,前和後相對而跟隨,這些都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道德經第二章如何解讀

覺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惡就停止了 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不善就停止了。之為 句式有深味,請多造幾個句子,或可體會出其涵義,應當包括事物的形成原因 結構 方法與過程。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專心於有無互相產生...

道德經第二章該怎麼理解?

楊筆巖 道德經 的混亂從第二章就開始了 糾錯帛書本 四 https 第二章前半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並以之為美,這樣醜陋的觀念就產生了 都知道什麼是善良,這就有了不善的觀念...

道德經第二章的意思關聯問題?

豪情只剩衣襟晚照 道德經 第二章。上行下效,立足根本。帛書原文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 皆知善,為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 難易之相成也 長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聲之相和也 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翻譯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