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怎麼理解?老子用了模擬的方法得出這一結論,不太容易理解

時間 2021-05-09 23:35:17

1樓:孚兌

常有,以觀其所徼(邊界,侷限,極限),常無,以觀其妙(深遠廣闊,無限的可能性)。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一坨高嶺土能做的東西是有限的,但能做出來的形制是無限的。有高嶺土才能做出瓷器,而要做成有用的器物,就看你怎麼捏出它無的那部分,比如捏出乙個杯子、或碗,就要中空,中空的形制決定了它是杯子還是碗,如果做乙個實心的,那它就裝不了茶水和公尺飯,就不是茶杯和飯碗,就無法利用了。

比如蘑菇彈,有了才有底氣,但放飛彈架上不用才是它最大的用處。

2樓:知一

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講兩個故事:

〖壹〗

蘇格拉底在與朋友聚會時常常會凝視空酒瓶。有回柏拉圖忍不住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看著空酒瓶?

」蘇格拉底說:「因為空酒瓶能裝酒。」柏拉圖沒明白過來。

蘇格拉底說:「酒瓶滿了就不能裝酒。」柏拉圖大悟。

把「無」的東西硬當作是「有」,為它煩惱,也是相當愚蠢的。在西方哲人身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蘇格拉底用乙個十分淺顯的例子,向柏拉圖說明乙個與東方哲人老子如此相似的乙個道理,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的思想是相當簡單,又是相當深邃的。

〖貳〗

從前有兩個窮人,因為欠下了不少外債,便商量好趁著天黑逃跑。逃跑途中坐在路邊休息時,其中乙個人說:「唉,你說,如果咱們這麼走著走著忽然檢到一大筆錢的話應該怎麼分呢?

」另外乙個人說道:「如果撿到那麼多錢的話,當然是每人分一半,你應該給我分一半。」提出問題的那個人說:

「你想得倒是不錯。那可不行。錢這東西,誰撿到了就是誰的,憑什麼分給你一半?

」另外乙個人生氣了,叫道:「什麼?咱們一起趕路,撿到了錢當然是一人一半了,難道你還想獨吞不成?

想不到你居然是這種貪財之人,太不夠朋友了!」他越說越激動。提出問題的人也急了,嚷道:

「你憑什麼罵我呀?你算是什麼東西?」就這樣兩個人越吵越激動,越吵越生氣,最後終於扭打起來了。

這時,正好有乙個人從他們身邊經過,看到這兩個人大打出手,便過來勸解道:「喂!你們這是幹什麼呀?

究竟為了什麼打成這樣呢?」

兩個人中的乙個人說道:「正好請你來評一評理,我們兩個人一起出門,這個傢伙撿了錢卻不肯分給我,想要獨吞。」另乙個人也不示弱地說:

「對,請你評一評理,我撿到的錢當然是我的,這個小子憑什麼要分一半,太無恥了吧。」

勸架的人說:「你們都別激動,讓我給你們調解調解。你們先告訴我,到底撿了多少錢呢?」

聽了這個問題,那兩個打架的人都傻了眼,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還沒有撿到呢。」勸架的人聞言不禁哈哈大笑,說道:「你們為本來沒有的東西打起來,這又何苦呢?」

話又說回來了,即使真的撿到了錢,也不必為這種本質為「無」的身外之物而煩惱吧。

在《道德經》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過認識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現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並非總在故弄玄虛。馮友蘭先生曾說:

「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係。

乙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裡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麼住進去呢?

老子作出結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說的不對,請勿抬槓,力氣大,你可能抬不過我。

感謝關注。

3樓:Deer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雙屬性關係也不對,雙屬性內外關係?

老子他本來論據就有問題或者他的只是表述『有無』關係的某一類。錘子需要釘子才能發揮作用,是有無,與有借有從無到有;而杯子是必須在自身某部分無的情況下,才能在自身部分無中實現更有。所以說白了老子指的是,像車軲轆、杯子,空房子那樣有些但卻不把自己裝太滿的人,而非真指困於有無關係的所有人。

我覺得他是在警戒大家做人要謙遜。

我最後總結為:有的話珍惜,無就『無中生有』,正所謂nothing is impossible;當然按我內推的邏輯,做人要懂得謙遜。

4樓:張路飛

基礎設施修路架橋是有-有之以為利,。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是物質,無是思想,修路架橋降低成本是利,通過人的思想的趨利避害本性帶動整個了社會的生產力。

5樓:冬日暖

道本虛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則可現。

再結合水幾於道來理解。為什麼老子說水幾於道?水是形狀任意的媒介,正適合把道的任意的形現出來。水可現杯子的無,可現水庫的無,可摧枯拉朽現自然的力量,可小溪孱孱現自然的美好給與人……

6樓:東大街常無觀

首先要清楚的是,老子的無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無形和空間。老子用三個形象的例子說明無和有之間的關係。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其實他說的是道。道之無是本質,是目的,是有用。道之有是表象,是手段,是便利。本質為什麼是無?因為本質無形,隱藏在表象之後。無和有互為條件,缺一不可。

比如我們看金子,金子是有,有形吸引人,有利便利之處在於可以交換任何物品。而金子的本質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價值,價值的有用之處是能換來幸福。幸福是一種無形的感覺。

金子換不來幸福,一文不值。

人們做各種東西,都是先有設計,有預期目的,那個設計和目的就是無形的道。也就是說,要獲得有,先要無,有不過是為了無,有形有利的手段不過是為了達到無形有用的目的。當然,也可以先有東西,有之利帶來無之用。

沒有有利,無所謂有用。但是有東西,卻沒有用,等於廢物。

人們經常犯的錯誤或是把無和有,目的和手段等同了,或是顛倒了。比如,為了有利而有利,為了金子而掘金,為了賺錢而賺錢,為了建高鐵而建高鐵,忘了有形是為了無形,賺錢是為了不賺錢,建高鐵是為了人民幸福。或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這樣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有的有利是有限的,無的有用,也就是道幾乎是無限的。比如,泥土可以做瓦罐,也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東西。所以,無,其實是沒有形態的無限可能性。當然,泥土的有限也限制了無。

7樓:道一居士

西方哲學家認為,人類認識「有」不是最高的成果,認識「無」才是最高的成果老子完全可以代表華夏智者,站在人類思維的高峰。人的智慧型往前推演,一定會到達乙個終點,但這個終點一定是不可知的。

太極——無極就是這樣的模式。一旦這個終點被認識了,人的智慧型不會停止,又會繼續往前走。推到無,人的智力活動已經碩果累累,但也精疲力盡了。

學人對於老子此章證明無的存在性應該悉心體會,這是老子證明道的存在性的關鍵一步。道的存在性事關宇宙的秩序性、規則性、合理性。

世人認為道是否存在與生活沒有關係,但老子知道,如果道不存在,大地都會震動,世人腳下沒有安全的寸土。因為道代表了有序性宇宙如果沒有道,就是無序的不法之地。上章宣說開啟內明心的五步實修法,使世人從淺意識進入深意識。

只有深意識才能使人有足夠的判斷力來承認無的存在性。

人有自己的心靈底板,這塊心靈底板上寫著什麼?這塊心靈底板上寫的正是「無是存在的」。當世人的內明心看到自己的心靈底板的那一刻,這個世界就已經不是原來那麼黯淡無光,而是生機勃勃了。

證明了無是存在的,那麼道的存在也已經不遠了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世人雙眼盯著有,是因為有產生了利,利是無法忘記的。但車輪轂、陶器、房子能夠對世人有利,正是依賴虛空的用。老子多次從用來證明深奧的道理,現在老子再次以虛空之用來告訴世人無的偉大價值。

此章老子引導世人認識無的存在性。這是見道的關鍵一步,也是宣說「有生於無」的宇宙萬物生成機理的關鍵一步。宇宙萬物的有序性必然存在生成機理,這個機理一天不揭示,世人的疑惑就一天不能解除,心理一直牽掛不已,因此不能睡乙個安穩覺。

《心經》說:「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解開宇宙萬物生成機理使世人沒有牽掛,獲得生命的樂趣。《道德經》的宇宙模型越來越顯露出來。

數學中「0」這個數字是最後發現的。毫無疑問,人類的智力猶豫了很久才做出這個痛苦的決定,但無疑是最智慧型的決定。在人類發明數字符號和運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意識到這乙個最重要的數字0

西元前4世紀,印度人運算時用空白代表0

印度數學家婆羅摩笈多在公元628年首先在研究宇宙時提出了0的使用規則。0是對數學的乙份大禮,無就是老子送給世人的乙份大禮。這個世界因為人接受無的存在性這份大禮而精彩。

《道德經》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安石斷句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王安石認識到無的無比重要性

無與有一直在智者的頭腦中徘徊,《易經》又轉化為陰與陽。

萊布尼茨根據《易經》的陰陽二元理論發展出二進位,沒有人知道陰陽理論的前身是無與有的二元理論。陰與陽是玄同,無與有是玄同

老子從陰與陽,無與有的二元理論中發展出更深刻的玄同理論。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宇宙是個大玄同體,玄同才能生生不息。無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一旦失去了無,則這個宇宙的玄同性就被破壞了。

8樓:雁渡寒潭

看了其他答案,都不太直觀形象好理解,我就說說我的理解,如果偏執了請見諒!

道德經中通篇圍繞「道」和「德」展開論述,闡述可以說旁徵博引!是為了讓後讀者更加貼近原著真實用意!但無論如何引證,所論述內容都是對立統一的系統!

比如「抱陰負陽」!「虛實」系!有無系!

形象一些理解,大概就是:乙隻杯子,你看得見摸得到的為有,為實,但是決定用途及其作用大小,是杯子用來裝盛的部分,那部分為無為虛!也就是原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為什麼有會認為它是利?因為它能滿足需求者用途,比如色澤!形狀!陶還是瓷!上釉好壞!外杯壁藝術設計!

為什麼無會認為它是用?因為無論怎麼漂亮的外觀,最終切實產生使用實用價值的也就是無得部分,無非就是裝盛東西,哪怕是空氣!

如何理解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夏柏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恒變,恆無是量變,恒有是質變,有是不變。也就是元亨利貞。翻譯一下質變是利益,量變是作用。因此無用之用即是量變之變。水滴石穿正是這個道理,人不要前識,如果量入而出,先利而後動,前識而後為,先知而後教,就做不到水滴石穿愚公移山。故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張跡 惠子問莊...

道德經中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東大街常無觀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梁者不得好死,我把這句話作為教人做人的第一戒律。強梁者,是指強橫的,囂張跋扈,欺壓良善的人。不得其死,是不得好死。一般人的死,是生老病死,他們的死是橫死暴死。父親是教孩子怎麼做人的最高權威。教父就是人生最高的教條,戒律,座右銘。 風雨五千年 強梁 相當於...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如何理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螢火流光 有無 陰陽 大小 上下 動靜不是二元對立的,是二元融合的。對立互補的兩方共同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兩方的彼此消長是此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動力。如同 矛盾論 裡所說的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