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經第一章該怎麼解?

時間 2021-05-31 14:46:47

1樓:傾心

有教無類,實際做事情的時候要理論結合實際,不能死搬硬套。這章往後的章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也告訴導致的因果。至於個人選擇如何做,那道德經可干涉不了。

個人所承擔的果報,也賴不到道德經上邊。

善惡在人心不在道德經。

2樓:傳統文化愛好者

大道是自然之道,大名是自然之明,大道不是人為的道,大名不是人為的稱呼。人類只有清靜自己,才能逐步對大道有所玄解,才能逐步人為大道自然是一切的根本,才能近道,成為道人。個人理解,不一定對,請各位老師多多教誨,批評指正。

3樓:易木執

其實,自己近期一直在學習《道德經》,對於第一章的內容頗有感觸,《道德經》第一章真的有點天機的意味在,我覺得,只有看到一些真相的人,才能更好得理解這一章,如果只是凡塵的經驗,可能理解起來會有些吃力。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我想可能會對理解有助力,尤其是對整個從原始社會至今的歷史或者很長的歷史有一些理解和把握的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細細品讀,真是妙不可言。

4樓:長征

可以說出的道,不是無處不在的道。可以叫出的名,不是無處不有的名。天地產生的初始叫做無,萬物產生的根源稱之有。

因此,經常通過無,就可以探索道旳奧秘。經常通過有,就可以尋找道的蹤跡。無和有是同時出現的,只是叫法不同。

他們都同樣可以解開道的玄機,玄機之中的玄機,是認識萬事萬物奧秘的必經之路。

5樓:淡淡

用自己的文字去描述會失去她本來的含義,因為每個人認知不同,所以解讀必定不同,最好是以經解經,這是乙個總章節,高度概括的,講無與有,可以用乙個佛語解釋:緣起性空!

6樓:衝和

【意譯】

萬物發展變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道(道,宇宙萬物的共相。它包括道質和道性,而通常是在指道性),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察到說明了。但是,一是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二是因為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中,所以對於事物的絕對認識是不可能的。

故而,我們切莫把這體察到說明了的東西,誤認作是絕對真理。因為它不能完全等同於那客觀常久之道。

名,可以用來表明和概括事物。但是,一是因為這名都是人的主觀判定,不可能對事物概括得那麼準確和完整,二是因為同名概括的事物的實際狀態會各有不同,三是因為所有事物都處在不停地變化中。所以這名並非是此事物永遠確切的表明。

「無」,表示天地萬物變化前之抽象;「有」,表示天地萬物變化後之具象。

所以,在事物不斷發展變化而造成的常「無」中,可以讓你覺察領悟到事物的演化奧妙;在事物不斷發展變化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讓你觀測認識到事物暫時之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都是出於同一事物而名稱相異;這種同一可謂玄妙。對「無」和「有」這種玄妙的同一追根溯源,正是這種永不停息、因「瞬間時空參變數」很小,以致令人難以覺察的變化,卻正是萬物生長演化的眾妙之門。

7樓:風間隱

世間的道是變化的。短期的認知不代表長久的認知。主觀與客觀是認識道的方法。

把道篇改在前的果然是個大坑貨。人人一開口就是問道,又有多少人立德,德篇說,天得一始清,地得一始寧。天地尚且追求根本,更何況人。忽視根本尋求道,終究是無根浮萍。

帛書老子,德在前,道在後。了解德後再說道,開篇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既是勸誡不要有點德就不要沾沾自喜。

德存身的道是會變化的,基於原本的認知,隨著時間流逝,世界的變化會讓你慢慢不適應。

而了解這些變化有兩種態度,無慾(靜心觀察),有欲(動手嘗試)。如果非要把這邊理解成,無中生有,那我只能說白看了,道從無中生有和個人有啥關係?你懂了道的無中生有能幹嘛?

若是看完道德經開口就是大道如何,無中生有如何。那還不如別看了。經學以致用,想法融入自身,老老實實的提高自己,這樣才是個人在這方世界的立足根本。

8樓:被褐

無者無之,虛之又虛也;有者有之,實之又實也。以實之實入虛之虛,因虛之虛出實之實,而知其陰陽者,道也。

虛實之虛,在名;虛實之實,在氣。名以觀之,萬物楚越,而虛實定;氣以觀之,太初化育,而虛實合。以虛實之虛分陰陽之際,以虛實之實化物我之形,而知宇宙者,道也。

蓋虛實之內,萬物寄焉,而聖人置身其外。置外之境,強名渾脫。

9樓: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應邀個人認為,《道德經》的道,以佛法來看,還是有形的,曰識陰。所以,不應當用佛法的真諦來解釋《道德經》。

《道德經》之道,是諸多宗教中,最接近佛法超越二元分別的。

10樓:青燈

第一章是總綱,能讀懂讀通第一章,後面的各章不讀亦可以,因為此章講了何為道、道之所顯各面;世人識道之習慣及道之本體;如何達道、次第及行道過程中問題障礙如何處理;道之體相……。世人所見一切皆從此…出,只是識不識亦。

11樓:洪權

道德經第一篇修道者版本 - 洪權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 /p/21

294906

12樓:洒家初出茅廬

世界是運轉的,而滿溢的杯子無法再滿,只能減損,是故謙受益,滿招損。

昔日文始真人以大禮求道,道德天尊方才傳下妙法。

你這樣的姿態,非求道之禮也。

13樓:無奇之道

自然的法則是能夠被人歸納總結成規律的,但能被歸納出來的規律是含有相對性的,所以不是常久不變的、全面適用的規律。

世上的萬物萬類是能夠被人們分門別類的,但能被劃分的類別是含有相對性的,所以不是常久不變的、全面適用的類別。

宇宙最初的時候是混沌一體的,沒有類別,沒有相對性的。 當宇宙出現相對性後,萬物就因此而生。

所以人要經常從無相對性的角度,去觀察自然法則的原理。 從有相對性的角度,去觀察自然法則的展現。

無相對性和有相對性,本來都是同乙個東西,只是在相對性變幻後而表現的不同形式。

相對性的變幻之中又變幻,就是一切法則和事物的出處。

無奇之道:徹悟道德經第一章所道非恆

無奇之道:【無奇之道】序章----5步引導你徹悟大道

14樓:木卯三皮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在小時候老師說的乙個求知勵志的事例" 我們的求知路,就像圓的半徑,走的路越長,你的知識面和見識就越廣闊" 這就似我們認知了乙個" 道 "後,是再用這個"道"去認識下乙個"道"。認知了再認識,就這樣求知下去。這個道會越來越廣闊。

這裡,我們有沒有考慮到求知方向的問題? 我們是應該沿著半徑往圓周求知? 還是回過頭來往圓心去求那"先天地而有"的道?

老子有老子的道,你有你的道,我也有我的道。因為我們雖由乙個"道"而生,但,我們各自是由不同的"德"蓄積而成的,不同的德自然就會產生出不同道,故我們形成了各自的自以為的"道"。

若能認識自己的道之源,又能理解他人的道之因,那就會讓我們靠近真正的道,

15樓:劉微塵

如果道可以用語言描述的話

那就不是真正的恆常的道了。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道先天地而本有,恆常而無相,本寂而不動,

用語言來描述,這語言正在道中,

不可以自眼見自眼,只可以眼見。

所以,達摩祖師曰:

見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見性

聞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聞性

這裡變通一下

語言描述即是性,不可以用語言描述來描述性

波浪就是水,不可用波浪來描述水。

只悟到,認肯就行了。

(其實,現在說的,都是波浪,乎友正在看呢,也是波浪其實,正在看呢,正是自性的作用,沒必要去找作用,這個找正是作用(道))

性,就是道。換個名稱而已。

性,就是常說的佛性。

一切經典,都是直指本來的,一般,開篇就是直接指示,由於我們執著相,執著的堅固,嗯,指也看(悟信)不到,所以,後面才有掰開揉碎的名相的解釋,比喻,方便說。

嗯。沒了。

吉祥如意

16樓:夏里巴

有這個時間幹嘛不從傳統思想學說跳出來進入新的更廣闊的天地?

別人如何解讀道德經只會影響他自己,並不妨礙你發展智慧型。

更何況盡信書不如無書,從理論思辨出來,進入現實去實踐豈不更好?收穫豈不更多嗎?

17樓:鄭崗

不準確理解漢字,無以明白《道德經》

《康熙字典》『《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可者,可不也」。

《說文》『可, 肎也。肎者、骨閒肉肎肎箸也。』可,有間隙也,時可時不可。

道,可道也,可不道也,非恆道也。

「非恆道也。」,可理解為重複。

吃,可吃也,可不吃也,非恆吃也。

尿,可尿也,可不尿也,非恆尿也。

為,可為也,可不為也,非恆為也。

道,事物之事,佛學之法,文言之謂,今稱資訊。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事可為,可不為。待續。

如何準確理解《道德經》的第一章?

玄玄之子 修行入道,妙理自明!修行應修心,修心當悟道,悟道應見慧,明慧修持成。道本具靈性,常於智慧型神通之力,無慾顯妙,有欲顯徼,皆在玄中,玄之又玄,既一切法一切緣離道不生,舍道不得,證法乃自然,言是道化之成也,一切妙處始於道力之門,老子立此章之義,就是一切世間一切法緣,天地之始或是萬物之母,皆名為...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呢?

博安 道可道,這裡用的是道,而不是語或說或曰等等,說明在那時,道 這個字還沒有 說 或 講 的意思,只有道路,並引申為通達的意思。所以老子說不知其名,強曰為 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所謂的道,是可以通達的,但又不是日常我們用腳走的那種普通的道路。 雙截龍88 能流傳的知識都不是恆久的知識,真正的知識...

道德經第一章是什麼意思,主要是斷句 常無欲以觀其妙。是 常無,欲以觀其妙 還是 常無欲,以觀其妙?

斷句的話參考帛書本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皦。稍微有點古文常識就知道之乎者也通常是表示斷句的地方。以有無斷句似乎是宋代王安石的創新,大家一看紛紛拍手叫好說哎呀這個好啊這個妙,於是就沿用下來了。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謊言就變成了真理。 貞貞 道是客觀規律,可道客觀規律是可以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