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時間 2021-12-28 02:19:59

1樓:站著讀經典

「德」字起源於祭祀。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邊是「彳」,含義是指道路或者方向,右邊是一條向下垂落的直線,垂直線的下方是乙隻眼睛,合起來表示目光向前直視。

據專家考證,西周時將商朝的德字下面加了個「心」,意思是目正、心正、行正,三者皆正,方為有「德」。

那麼,什麼是正呢?

在《道德經》裡,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去做事就是正,違背自然之道就是不正。

2樓:春藤繞樹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也就是德篇開始說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道是天地自性,仁是感通的能力,德大概就是自然而生的一種包容性,就該是介於道與仁之間的那種,具體是啥也很難表達,這種經書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來看,在道家看來,這些都是修行的書,要實證而不單單是求字面意思。

3樓:

首先要有乙個概念,道和德是不能分開去看待和理解的。

從古代的尚黑,到今天的尚紅,中國文化經歷了什麼?

尚黑和尚紅的關係以及如何演變的?

有了這種思維基礎,再去理解道和德,然後理解什麼是德。

道德經中,道指的是對之內的研究和進行定義,以及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並不是數字或者幾何意義的範疇。

德指的之內以外,不僅僅是之外,還包括了認知的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完整的構成包含了什麼。

道和德是一套認知的結構。這種結構不可模式化,但是卻被實質的工具化了。這一奇妙的變化也正是道和德的寫照。

道提出問題,要穿多少?該穿多少?

德回答了,能穿多少是多少。

道是遵循規則,發現了,明白了。德則告訴你不可被侷限,又發現了,新明白了。

其實道德經整個都在說怎麼用有限控制住無限,才是實際。

聞道有先後!

4樓:東大街常無觀

道可理解為普遍性,一般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自然規律,科學,法律等等。道對天地萬物,沒有差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道的核心價值是普世平等。

德是特殊性,個性。比如,羊和狼,人和猴,德各不相同。萬物的德各有特色,千差萬別。德的核心價值是個性自由。

道德經說,萬物尊道貴德。萬物要遵循普遍的自然規律,也要尊重保持自己的特性。兩者有矛盾,也和諧於一體。

老子的尊道貴德,道德兩個字在一起,核心意思是自然約束的自由。簡單一句話,法律之下,個人自由。或者,個人自由,限於法律。

後來,道德成為對人的品德規範。這就偏離了老子道和德自然的本意,道偏向了儒家的仁義禮,德是仁義禮的內在修養和外在實行。天道沒了,個人自由也沒了。道德就是規矩。

5樓:騎木桶的飛人

沒那麼複雜,道字,一指路,二引申指規律,三引申指事物的本質,書名中的德,原義為觀察五曜執行。引申,就是揭露事物本質或的能力。結合老子提倡的順其自然就很好理解,到底什麼是自然,怎麼做算順其自然。

此時需要德,揭露自然的本質,去偽存真。以此為切入點,道德經中,一通百通。

6樓:解憂園

萬物都有根源,就是道;道,是本真的自己,是對錯之外的田野,是沒有風雨的故鄉。

生命可以很美好,就是德——悟道之人活出來的品質。

7樓:願往

個人理解,德就是你的行為符合道的程度。比如目前的人類社會,這個小範圍的主流道是什麼,出人頭地,經榜提名,富甲一方,大權在握,仁義禮智,父慈子孝。是吧你要達到了,那麼社會上的人對你都會心嚮往之,擁戴佩服。

但是這是小範圍,在天地範圍的道是天道,一塊石頭不會因為你有錢有權而擁護你,既是你把這塊石頭粉碎它也不會擁護你,幫你。但是,石頭會擁護聖人、真人、仙人。

8樓:

《管子·心術上》曰:「德者,道之捨,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

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

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

德,是道的體現,萬物依賴它得以生長,心智依賴它得以認識道的精髓。所以「德」就是「得」,所謂「得」就是所要得到的東西已經實現了。無為叫作道,體現它的就是德,所以道和德之間沒什麼差別,談論它們往往不加區別。

如果實在要理論它們之間的差別,德是用來體現道的。

9樓:野草

德是潛力,道是能力

君子無為無不為,就是說君子總是在不斷增加潛力,而不刻意地表現為能力德是對量變的把握,道是對質變的把握,德是量的積累,道是質的飛躍德是獨守一隅,道是當仁不讓

10樓:ji wu

個人總結:

想要明白德首先要明白道. 道是老子學說提出的宇宙終極存在的代名詞或概念. (老子已指出, 道和德是用來指示超出語言能力的存在, 故有"強為之名曰道") 所以無法解釋說道是什麼, 只能用水, 用谷等等打比方明喻暗喻, 指出什麼像道, 什麼像德.

如果從通俗的非嚴格角度勉強解釋, 道類似西方的"規律", 而德類似西方的"價值" .

"德是指道的延伸" = 道是描述整個宇宙的終極概念, 道延伸(引申)到人類或人的上面就稱為德或善.

人的道就是德, 一句話, 宇宙以道為第一準則, 人以德為第一準則.

另指出如下順序 =道德仁義 禮 ,

參考道家, 佛家和易學, 西哲來理解道

道=玄佛=空性 , 真空, 妙有.

易=生生易, 無極太極

西哲=本體, 存在, 悖論

勉強用數學解釋, 而道表示混沌, 可O可一, 非O非一,(一陰一陽謂之道) , 無極似真空, 太極似妙有.

贊同其他人的類似回答:

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 學爺的回答 - 知乎

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 王紅超的回答 - 知乎

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 匿名使用者的回答 - 知乎

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 釋無明的回答 - 知乎

11樓:

這麼多大神回答。我就班門弄斧,匿名了。囧。

道德經中的道,表示一種 ,道路和規律絕對起源、絕對真理。

道的經中的德,表示人明白了踐行了這種先天而生的道。

12樓:

老子所謂的道與德,道可以說是萬物本身,也是萬物執行的規律,萬物發展與起源的規律。

德,是順道而行。

上德——道德篇開頭,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不作為也沒有去作為的目的,我認為差不多也就是道也是聖。

下德——道之用

下德是無為而有以為,無為是為了順應道的規律有目的的去無為,也正是老子對統治者的倡導,例如文景之治,可以說是為了發展國家,所以順應民性,的有目的有以為的一種無為,這種無為,可以叫他,為無為。

13樓:張易傑

在道德經中,道是一,德是二。道是純陽,故曰天地之始,德是純陰,故曰萬物之母。一為陽數,二為陰數。故曰失道而後有德,即一分為二。也即無極而太極。

14樓:「已登出」

遵循你超越不了的規則,都是你的德。上如法律、下如你媽媽讓你別上知乎....等等等。理解了麼,遵循了、碰了壁了、知道利弊了、出息了、超越了,你就越來越接近「道」了。

15樓:

在早期文獻中,「德」經常被用來描述統治者自身具備的某種品質或態度。在孔子那裡,「德」被特指為孔子所欣賞的良好品性。

老子所建立的「德」論不同於此,他批判了傳統中「德」的虛偽形式,將舊有的「德」貶斥為自我標榜粉飾的「下德」,而自己所主張的是純真的「上德」、「玄德」,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三十八章)。

「德」在《老子》中是指人類萬物在「道」的作用下而具有的特性,是能夠被感知、被遵從、被應用的「道」的表現。

老子認為,形而上的「道」深不可識、難以描繪,只有落實到經驗界,內化為萬物的屬性時,才能被人類感知。那麼這裡的「德」大體相當於「道」的形而下層面,可作為形而下的「道」的代稱。

「德」可以細分為「天地之德」和「人之德」。「天地之德」是指宇宙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和屬性,這個特性便是「道」的「無為」;「人之德」是人類感悟了「道」之後以「無為」的原則來立身處世。

「人之德」並非如「天地之德」一樣自然而然,而是需要人自身的認知和轉變,依靠「德」來滌去心中那些「求功」、「爭利」、「有所作為」的私心雜念,摒棄世俗共許的「有為」,達到各種善的標準,可以「自知、自愛」(七十二章),進而可以「執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擁有了治理天下,統治百姓的能力。

16樓: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則身全。

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慾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為之欲之,則德無捨;德無捨,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於德。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

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以上是韓非子解老

17樓: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孫老韓合說」一節,曾考察過「德」的原始含義是指氏族的習慣法,被老子引申為天下人所當行之法,進而通過「道」的概念將其上公升為具有形上意義的自然法則。「道」與「德」其實一也,「道」是「德」的形上依據,「德」是「道」的具體呈現,但「德」總是離本源走了點距離,故「失道而後德」

18樓:

道是體,德是用。直白說,道是人經過探索求證後穩固的價值觀,真理,自然法則。德是如何運用「道」來在世間行走,達到功用功效成就。

有「道」之人,運用得當,能於亂世開太平,於亂象解紛雜,知其動善之時,運籌帷幄。道是「一」,德可以是「萬種風景」,聖人抱一為天下事。

19樓:千山鳥飛絕

道是本源,它創造世界制定法則化生萬物,萬物因之而產生、存在和運轉。

道產生規律,但道不是規律,理才是。

道在人身上體現為人的本質,是人存在和變化的根本原因、依據和動力,人的這一核心部分即人道,也就是德,它與道的契合度決定其品質和屬性。

20樓:賽博鐵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上仁為之而無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21樓:

道是「〇」,德是「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無極,二是太極,三是旋極。德就是無極,道或許可以認為是「全集」(數學理解)。

《道德經》實為《德道經》,請參見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從名字上看,大抵是指從「一」求「〇」。

PS午飯後想了想,猜測了一下為何《德道經》會被稱為《道德經》,這似乎是從王弼通行本開始流行的。從字面上看,就是從「〇」求「一」,但實際上是從「一」求「二」、從「二」求「三」甚至從「三」求「萬」。原因很簡單,眾人懶於思考,並不把《德道經》當成導引書,而是工具書,希望直接吸取老子的思想成果,然後轉化為實用。

因此《道德經》成為小人學的聖典,但由於小人們的眼界過小,真正能修至小人境界巔峰的人(道德經中所謂聖人)也不多。

道可道,非常道,想從「一」求得那個「〇」,相當艱難,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退而求實用,也不為錯。補圖:

道德經中的德到底指的是什麼?

瀟財神 威望,實力,影響力等,有形資產 無形資產的總和。德,是獲得了道的實像。道,是如何獲得德的虛像 理論 道德經 如何依據 道 獲得 德 的書。舉一反三 形勢,形是勢的實像,如何創造 形 來取得 勢 例如誰誰 不德 誰誰 德衰 翻譯一下,就是Hold不住了。 覬覦山水間 容,包容,包納萬物的厚德。...

你是如何學習道德經的?

凡華 讀!讀!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任何一本國學經典,你每天讀幾遍。當你某一天讀到渾身冒火大腦發熱的時候,這時候你讀的程度就有一定深度了,然後在思考的過程一些關於這本經典的真義就會慢慢思悟出來。任何一本國學經典都是高能量高頻率高資訊的書籍,特別是像道德經這樣的萬經之王。你想知道裡面的真義就必須得把...

道德經的實際用處?

東大街常無觀 道德經沒啥實際用途,無用。念道德經生產不出糧食,造不出原子彈,咒不翻潛水艇。它只是提供給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的思維方法。人們不想用什麼思維方法,不管什麼道不道,行屍走肉也能快活一生,蠻幹也能成事。但人之為人,應該明白活一生。所以,不想一輩子糊塗的人,不妨學學道德經。套用道德經的無為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