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性本善,因為同情心惻隱心等都是人本有的 又說惡不是人的本性,那嫉妒心自私心等不是人性本有的嗎?

時間 2021-06-03 16:12:46

1樓:007

瀉藥。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惡!對人性中的惡熟視無睹或企圖消滅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唯有用「愛」去消融它。有「愛」才有明天。希望你找到自己的信仰。

2樓:伏雲先生

見孺子入井而生惻隱之心。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狄德羅說過: 在劇院,好人和壞人的眼淚會流在一起。

所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的天性,但嫉妒之心不是人人皆有,也不是時時皆有,乃後天習氣使然!

3樓:喬頓義隆

苟不教,性乃遷,這句話也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否定,那麼容易遷移的還是本性?相反其遷移的物件才是本性吧?儒家經典到處充斥著人文關懷,也就說明根本上是講情不講理,前後矛盾的話很多,完全經不起推敲,不值一哂。

4樓:徙竹散人

嫉妒、自私在你和別人「比」之前有嗎?沒有個物件,你嫉妒、自私誰呢?

孩童的時候沒有踏入社會你連分別心都沒有,男孩照樣跟著母親去澡堂,沒人會說什麼。

把業障說成天生,難怪現在那麼多精神病。

5樓:為適

嫉妒心自私心確實人人都有,但孟子不把這看做人的「本性」,所謂本性並非是指先天既有的屬性,而是指事物的特性。

孟子是不贊同「生之謂性」這種說法的。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犬之性與牛之性與人之性不同。人和犬馬都有食色等方面的需求,但這並非人之「特性」,不足以反映人之為人的本質。人之所以為人,人與禽獸的本質差異,在於人有內在的道德屬性。

這是孟子告子荀子人性觀念差異最大的地方,三者對「性」的定義有很大的區別。

荀子言性惡,是說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為中並無禮義;道德的行為皆必待訓練方能成功。孟子所謂性,與荀子所謂性,實非一事。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須擴充;荀子所注重的,是性須改造。

」可以說,孟子是理想主義者,而荀子是現實主義者。

6樓:咱也不敢問

凡是說人性,就一定是人獨有的特質,並且能夠代表人,而且這一特質必須有普遍性,孟子所說的性善並沒有反駁性惡,只是看待問題的層面不同。

人性皆善的原因是孟子所講的四端,那可以算人固有的特質,來自自身本源。

性中惡的部分是可以因為後天的種種汙染所擁有的。

但是注意,凡說人性,就一定是人的根源性,宋儒解性解答的最為清楚,稱根源性為義理之性或天命之性,意思是天所賦予。

孟子在反駁告子時並沒有否定性惡,而是兩人各說各的,只能說看的層面不同,境界不同。

但是記住,凡說人性,必然要說性善。且

7樓:Wing

孟子從自己的角度來評價別人,所以結論是不對的。在整個人群中,善惡皆有,同乙個人也肯定兩者皆有,因為從對抗演化的角度來說,這種本能都是具有很強的演化動力的。只有從演化的角度來分析,才能夠看清這些問題的本質:

Wing:第五章:好善惡惡主義之章(下)(美德的起源)

8樓:zhuqting

孟子並無說其無,只是聖人強調能明道的,自然刪去不能明道的,如夫子刪減六經。

陽明子亦解讀過,私心人本有,只是不應該有罷了。

9樓:林者也

孔子言性相近,習相遠,而不言性之善惡。

後世儒家兩大代表,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

至少可以說,性之本體之善惡,並非儒學之核心。

使人趨於善,才是儒學之核心。

而從「使人趨於善」,或可知孟子之意,並非性之根本為善為惡。

關鍵在如何理解「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這句話是說,人的本性並非惡,所以人之所以做壞事,並非本性的過錯,還是說,人做了壞事,你不能怪人的本性是惡的。

這裡面有微妙但根本性的差別。

舉例子,你考試考了不及格,挨了媽媽的罵。

你說,我之所以考不及格,是因為我笨,為什麼笨呢,是基因不好,所以罪不在我,在媽媽。

媽媽說,你雖然笨,但你只要努力,完全可以考得更好一些,你看你平時,上課胡思亂想,作業三心二意,你只要態度端正起來,更努力一些,也不至於考不及格。

孟子的回答,是不是就是媽媽的邏輯?他順下去的回答,就是四端,就是你為善的潛力,他說的非才之罪,就相當於媽媽說,基因不好不能作為理由。

回到開始,儒家的核心,不是人之性到底為善為惡的本體論的問題,而是人是否能趨於善如何趨於善的實踐論的問題。

所以,用性善論概括孟子的學說,是不恰當的。孟子相比於孔子,只是進一步指出人人都可趨於善的道德上的潛力,而不是從根本上界定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

而孟子對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的批判,也更多是出於實踐論的視角,在乙個越來越趨向於弱肉強食和功利主義的時代,性惡論、無善無惡論,都助長了這一時代的趨勢。故孟子對此批判,是實踐上的批判,功能上的批判,未必是本體論上的批判。

實際上,孟子是避開了這個問題。

實際上,整個中國的哲學,都避開了這個問題。

中國的哲學或思想,本質上是實踐導向,而非本體導向的,這是與西方哲學很不同的地方。或以此認為中國無哲學,也不不可。

道是什麼?氣是什麼?一筆帶過。重要的是如何悟道,致道,致良知,致太平。

不先承認中國哲學的實踐導向,而總以本體論評析古人的思想,就會出問題。

若從我個人的觀點,我更認同無善無惡說,並非說人沾染了善便是善,沾染了惡便是惡,而是善惡都是特定歷史社會條件下的產物,脫離了這個大背景,人的本性就是一些生物學屬性,有什麼善惡可言?

10樓:鴻牛

都有的,所有人都有這些心理。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只是程度。

程度受限於、學識,經歷,應變,性格等

只有這些才能拓寬道路。路越寬這些影響就會小,但不代表路是無限的寬。路還是有寬度的。

11樓:qwettffdswsghh

提問的難道還活在孔孟之道獨霸世間的舊社會嗎?達爾文的演化論學過沒?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說的不就是人天生就是個動物嗎,動物有什麼善惡觀,一群狼裡你去分辨的出哪只狼天生善天生惡嗎?

12樓:長風

同情於美好,是自然本能,同情於醜惡,那就得刻意訓練了。趨好避醜,是天然趨勢,是最「省力」即最高效的。

而要刻意給別人挑刺、形成敵意惡意,那就是個額外的功夫了。額外的功夫,自然不是「本有」。

13樓:tszmywyz

孟子道性善,是講人之所以為人而得以區別於動物的人之善性。

當然人有動物性,乃至更甚於動物的一些習性,但這些性質並不可貴,故孟子不講這些性質。亦不以之作為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於一般動物的人性。

如你引用的話,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人有善性,這些善性使人真正具有了人之本質,故以善性作為人性而說性善。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取自《孟子》:盡心章句下

可見當「君子」需要面對這兩種性的時候,遇到生命之限制困難時(乃至於在命限出現之前聖賢便有所決定),必定要有所取捨的,自然之性在此就失去了其必然性,有時不可強求追取。而人之所以為人之善性方顯出其必然性,有其超越與自然之性而不可違處,使人保持著人性之尊嚴與意義。

14樓:子正

孟子有個說法提到了浩然之氣。漢代稱之為天人合一。國外對這種狀態的描述叫被聖靈充滿Full of spirit,或者叫being blessed。

在這種狀況下,人是無私無惡的。嫉妒心,私心起於自我的氣息羸弱的時候。你不會將身體機能下降,風寒侵襲時感生的各種疾病稱為你的本質所固有的吧?

這個問題,用心讀孟子,聯絡上下文就可以自行解決。

15樓:一二三

孟子認為性善是從上天所賦予人的理性的角度來說的,理性具體表現在人的內心道德準則(即孟子所說的良知),具體表現在: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理性是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

16樓:無聊原野

我覺得文章第一句已經給出答案了,既然人無本性,善惡是由後天環境形成的,所以經過路口時,不管是救三人棄五人,還是救五人棄三人,甚至全都不救,只要他覺得是善就是善,是惡就是惡,或者說他做出的只是選擇,善惡是環境給他做出的選擇的定義

17樓:理量

人本無性,性的善惡是根據身處的環境有關,有些人生來錦衣玉食,有些人生來苦寒病疾,先天條件好的可以受到優良教育,先天條件不好的只能在底成摸爬滾打,乙個不用為明天擔心,乙個卻要考慮明天是否還能活著。飢餓的人羨慕那些富貴,而溫飽的人嫉妒那些權勢,掌權之人卻又厭惡那些貧寒…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性本善?

那是講給小孩子的童話故事!自私卻是人的本質,乙個為人的必要條件!人性沒有善惡,不存對錯,只在於自己做的事情是否與別人發生了衝突。

善惡本就是人們自己所定下的乙個標準,正所謂好人也可以去做壞事,壞人或許也做過好事。善和惡是可以同時存在同乙個人身上的,就好比殺掉一些人就可以讓另一些人活著,那麼對於將要被殺掉的人TA就是惡,對於因為殺掉那些人而使另外一些活著的人TA就是善。為了多數人活著而去犧牲掉少數人就是對的嗎?

就能被稱為善嗎?曾經有乙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有一輛列車,前面有兩個岔路口,它通過的岔路口的軌道上面綁了5個人,而另乙個岔路口的軌道上面綁了3個人,此時你剛好握著可以改變軌道的開關。那麼請問:

你會為了5個人活命而去改變軌道去殺了那3個人嗎?」。當然救人什麼的已經來不及了,只有你手上的開關可以決定TA們8個人的命運,那麼你會怎麼選呢?…

18樓:愚潛

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又強調「乃所謂善」。所做的事,符合當時的情況,可以以此為「善」。或是用當今的話說,能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善」。

餓了吃,是善;餓了拉,則不善。難過會失落,高興會快樂,這都是不需要思考而得。但生活中,總有讓人難過不敢表露,高興不可手舞的時候,這是「不善」。

這些不善,造就不少人的心理並不健康。

依上而知,善與不善,為合與不合情而已。我想,孟子所指的性,並不特指人性,「乃若其情」為善,則天下事物各若其情,則可以謂「善」。以此,不只人性本善,物亦性本善。

荀子中,惡對善。而孟子中,惡對羞。

既然性(天命謂性)都善。惡如何來?惡,與啞的「亞」意義相近,有閉塞不通之義。

惡,是心的閉塞不通。心是天性在人身的反映,那麼惡原義應指天性不能疏通,混亂的意思。比如,餓了拉。

這是惡。財物於己足用而不滿私囊,這是惡。既然足用,大腦卻流形於收斂的快感上,忘卻財物的實際意義,不能依天性而為,才是惡。

如是足用,又以求家庭足用,又求鄉里足用,又求人人足用,這是善。因為,等量財物於一人而言可算足用,但對多人而言不算,於情而合。合情合理,方謂善。

如此,同是斂財物,卻有不同的善惡理解。

然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或實事求是,對大多人來說cpu與記憶體不足用,以至總希望企求「簡單粗暴」,不希望總是運算如何才算善才算惡而不知道善惡並不需要運算。因為他們並不在乎是否真善,他們更在乎是否有煙霧。有煙霧,才能喋喋不休。

以使兩千年後,還在為善惡無謂爭論。

孟子說,人性本善 荀子說,人性本惡。那麼,你以為呢?

甘甘day 孟子認為人性善是內在自有的,而非教化習染外部獲得的。荀子不是認為人的天性就是惡的。而是認為人的天性樸實無華,可能會為善也可能會為惡,強調應用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引人向善。 聽夜 孟子的本意是人性向善,荀子的本意是人性有惡但也有善,所以儒家主張通過禮樂教化引人向善。只有韓非才真正的主張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

光輝 這就是乙個偽命題 孟子提了人性本善,荀子提了人性本惡。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 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所以就是人的好與壞看後天的教化 楽汕 瀉藥首先我認為我們可以更加辯證地看待人性問題...

孔子的原教旨是人性本善,而孟子則贊成荀子的性惡論,孟子思想不是原滋原味的孔子思想,難道不是是孔修嗎?

左彤 孟子怎麼就性惡了,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不完全一樣,完全一樣就不是孟子,就是孔子的映象了,但是不一樣不代表必須敵對,孟子好些話頭是接著孔子講的,有些東西孔子沒說,有些東西孔子沒往深里說,有些話孔子時代能說孟子的時代不能說,有些話孟子的時代能說孔子的時代不能說 點提光 題目描述裡全是基本知識錯誤。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