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人性本善,可我覺得人性本惡。你們覺得呢?

時間 2021-05-12 05:01:15

1樓:球球

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也糾結了很長時間,後來想通了。

人性本善,人性也本惡。每個人都有善的一面,同情弱者,維護正義。每個人也都有惡的一面,自私貪婪,懶惰殘忍。

人性是複雜的,沒有必要一定給它下乙個定義,本善還是本惡,誰能說的清呢?善惡皆有才構成了完整豐滿的人性。

2樓:太一加一

孩子的成長是乙個馴化的過程,將動物性馴化為人性,善惡是基於人性立場的,動物性很難評價好壞,啄木鳥到底是衛士還是殺手取決於觀察者,而啄樹不過是一種生存本能。

3樓:

看特定的場景吧,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環境下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和決策。

設想一下,在乙個周圍充滿惡意的環境中,人更傾向於惡意對人,應為那是對自己的保護。如果在乙個善意的環境中,則相反。

同樣的,在乙個陌生的環境中,人處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傾向於更多的防禦姿態,更多的惡意揣度他人。

這也說明了法制、道德規範的重要性,用這些規範去約束人類的言行,從而更多的避免更大的惡,鼓勵更多的善舉。

4樓:枕雪而眠

張三看到乙個小朋友,把自己最愛吃的肉給了小狗,他覺得溫暖,人性本善。

第二天這個小朋友在院子裡散步,一腳踩死乙個螞蟻,你覺得小孩不尊重生命,人性本惡。

張三對,你也對。

人性從來就不是善惡二字可以總結的,就好像乙個蘋果酸甜酸甜的,你怕酸,吃著可能覺得有點酸,張三不喜歡甜,他就覺得味道剛剛好。

你問我蘋果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我只能告訴你,那就是個蘋果。

5樓:

人生是一場修行。因為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被動接受著這個世界的愛意或者惡意,像一張白紙一樣被塗成白色,黑色或者彩色,3歲,5歲.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性Grand SantaFe來越明顯,也就形成了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有人認為性本善,有人認為性本惡。

所以結論是,人性是由環境影響形成的,能在黑白兩種環境中如魚得水的人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6樓:華人拳心

人性是多面性。

【龘行一日記】到底要不要跟很「精」的人來往呢?我們常常發現身邊有的人特「聰明」,咋玩都玩不過。這時候有人會害怕,也有人會高興,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精」的人是有情有義,「公平,公正」,那叫聰明,如果再處理的恰當,互利、共存且長久,那就是一種智慧型啊!

可反過來說,如果「精」的人,不但自私自利,還「玩弄」他人,這樣的人看上去很「精」,其實很是愚蠢,成為唯利是圖,人人敬而遠之的典範。

所以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遇到聰明還「精」,智商遠高於自己的人,如果他「有情有義,公平公正」那為何不跟他「同心、同行」呢!他不但不會「坑」人,還會「幫扶」,互惠互益,共同進步、成長。

反之,如果「精」的人假「君子」,比真小人還自私,腦子不如他,也玩不過他,最後被耍一頓,跳進「火坑」,也有可能吧!

對於乙個管理者,領導者,或者說同事之間,如果跟有情有義,「精」的人來往,那可能他就「配位」得當,「利用」也得當。

如果跟自私自利,「精」的人來往,那可能他在一定程度上就駕馭不了比他更「精」的人。

如果作為乙個領導者,他只會「利用」比他笨的人,永遠不會用比他「精」的人,自然也就無法一起成就大業。

所以精不精不重要,社會「百態」很自然;重要的是,如果遇到夠聰明,也很「精」的人,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給予「公平、公正」,大家和平共處,並且善用對方的聰明、智慧型一起前進,共同發展。而不是只想著自己的小心眼兒呢![抱拳](龘賢居秘書處小嚴訪談/整理)(龘行一日記267,20210222)

7樓:小圭

人性本惡或者是人性本善這個跟你遇到的事和對待事情的態度有關係,人都是自私的,你沒有遇到惡的事物的時候你會覺得可以善良的對待一切,但是等事情輪到你頭上你還會覺得可以堅持如一起一般善良對待嗎。

8樓:張振偉

人之初性本善,初生的孩子一張白紙會有什麼壞心思,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所處的環境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人性本善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9樓:矢淤

沒什麼好壞,這個問題就好像選擇黑與白,每人都會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全憑自己的感覺,「我」感覺白色好,就選了白色,別人選黑色,就有選黑色的理由。善惡也不就是一念之間的選擇嘛。人的選擇沒什麼好壞善惡之分,你以為的好,並不是所有人都以為那是好的,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10樓:

不請自來

就我個人而言,所謂人性善惡,其本質,都是對「利」的追求請允許我把這種「追求」稱為「趨利性」

即,人總是具有:

趨利性

先別急著反駁我,容我先說完

善惡於個體而言,無非是利益的損毀與否

這件事對我有利,我認為他便是善的;

於我不利,或者是同我的價值取向相違背,我便認為他是惡的就像小孩子才問好壞,大人只問利益一樣,整個人類發展史歸根到底就是一部追逐人類利益荒誕自私殘暴的暗黑童話(請允許我用這些修飾詞,當然,都是從其他生物角度來看)

其實從趨利性這個角度去看,你會發現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所謂善惡,人性,都是牢牢扎根於「利益」之上。

11樓:風吹雲動

如果要推翻老祖宗留下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幾乎是不可能,但是隨著年齡的的增長,叢林法則潛意識出現,這是人的本性,但是性本善還是大多數人的母性。

12樓:鳶一

善與惡是對立的

有善才有惡,有惡才有善

如果你說「人之初,性本善」,那我問你「人之初,性本惡」是否成立?

善的定義又是什麼?惡的定義又是什麼?

歸根結底還是關於哲學的問題,在我看來,題主說的兩者並存。

13樓:日出日落

人性本來就是善惡並存,沒有什麼可奇怪的。爭論人性是善還是惡,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到底是善人還是惡人。自認自己是善人的,說性本善,無非想掩飾自己的惡行,為自己找了乙個藉口而已。

惡人說性本善,是掛羊頭賣狗肉,因為惡人一直在幹壞事。善人說性本惡,是證明自己已經改惡從善,希望被大家同情,逃避懲罰。惡人說性本惡,是明知故犯,有持無恐,大家本來就是惡人,我只是比較誠實承認了而已,同樣是幹壞事,我明目張膽幹壞事,總比你們幹了壞事不承認,高尚許多。

新生嬰兒,餓了就哭鬧,飽了就嬉笑,並不存在善惡之分,長大以後,同時接受了大人的善惡觀念,生在惡人當中的,也只能依靠惡習維持生命,生在善人當中,也會避免惡行,害怕被善人拋棄。所以人之初是不存在善惡的,後天收到什麼環境影響,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品,人類生存是第一目的,難道善人國唯一的惡人,惡人唯一的善人,能僥倖生存嗎?善惡的根源是環境影響,人不是天生就擁有一切生存本領的,生在什麼環境,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大人影響孩子,孩子不能影響大人,孩子長大以後,變成大人,也只能影響將來的孩子,這是自然規律。

14樓:重複帶不來新生命

如果你不曾覺得人性本善,你也就無法發現人性惡的點。

你現在覺得人性本怎樣,之後可能又會覺得又是乙個本怎樣,但這都不過是大腦在偷懶而已,用典故描述這個情況就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乙個詞概括,這個詞就是「片面性」。

你看到了很多地方的人的惡性,你就說人本性是惡的。這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所以其實沒什麼了不起。

現在,你需要知道,你看到各種惡的現象,你試圖趕快找到原因「那是為什麼」,但大腦得出結果需要時間,大腦又不容許自己太多的時間都得不出結論,片面的、把小部分的偶發的現象直接當做本質的舉動,也就發生了——乙個人的一生的前面一小部分,和整個人類歷史相比,就是偶發性強的,代表性弱的。

我們當然必須要根據親身的經驗來建立認識,但乙個人的經驗實在太少了,以至於我們會淪為朝菌蟪蛄。不過,好在,人類有一種無關於你想不想有它的能力,那就是經驗別人經驗的能力: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快速取得前人試錯無數次才能取得的,有關於世界的特性也好人性的特性也好的,資訊。

你想要找的本質(或者說「對人性本質的回答」),它無法從文字或者淺顯的觀察經驗,就直接得出。淺顯的觀察自不必說,就算結合上推論作支撐也依然改變不了它是淺顯觀察的特徵。而純粹的理論推理,也只是空想活動的一種最為體面的樣子罷了。

你必須實踐你不知道的,才有可能抓到真相,抓到你想要的答案。

15樓:龍飛花

各有各的看法的,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樹葉,也沒有相同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有思想來決定,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提出性惡論,都是古之典籍,他們存在必定有他們的理由,而非個人言論可以決定,當然你認為人性本惡,可是你又有什麼理由來壓過人性本善的言論呢?

16樓:黎克特製公子

我相信人性本惡

但是我自己會心存善念,因為我發現,這些年來,我遇到的善良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陌生人

所以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善良和單純,這樣自然會吸引同磁場的人靠近你~

17樓:Akai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本就是無謂之爭。其一,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若假善以惡過假惡以善,其中間過程曲折複雜,還能有善惡之評價嗎?

其二,之所以會有善與惡的感知,根源在於完人過程不同,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完人在於情感、人際、環境、教育等等因素,是對乙個人的綜合影響過程,厚此薄彼有失偏駁,自會使人與人貌合神離,單以善惡論人,不足。其三,如果認定某人為惡,倘若追根溯源,從其成長經歷入手仔細揣摩,雖然實際上極難做到,但我相信一定能找到這個人善的一面,進而聚焦此人為何棄善從惡,多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出現問題,其家庭、教育異於他人。如此,責任在父母,在老師,在於社會。

在此人某個人生節點,定有一他人,把握著伸出援手拉回正道的機會而不顧。拋開責任,只論善惡,其實是我們逃避責任,被善惡之分蒙蔽雙眼,陷入惡性迴圈。

18樓:

沒有什麼善惡吧!因為當對對你有利時你就會覺得人性本善,當對你不利時你自然覺得人性本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19樓:當宵瀏跋

之所以說善惡問題是永恆的話題,是因為這是乙個最古老的話題,它同人類社會的存在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善惡話題就會存在,永遠也不會消失。之所以說善惡話題是常講常新的話題,是因為這個問題太複雜,牽扯的面太廣,新的內容和素材總是層出不窮,永遠也不會完結。我們知道,人類社會至今己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五種社會歷史形態。

現在,中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各個社會形態都各有各的善惡觀,即使是乙個社會形態或歷史朝代內部,其善惡觀也是多樣的。

為什麼人類的善惡觀念是複雜多樣的呢?這主要是因為善惡問題既是道德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最根本的還是乙個經濟問題。歸根到底,善惡問題本質上就是乙個利益或利害關係問題。

我們知道,善惡是一種評價,屬於主觀認識或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所謂社會存在,從本質上說,就是指的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需要和現實利害。利益是人的生存之本,是命根子,牽動人的靈魂。

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是同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即都是利益關係。由於利和善是緊密相連的,有利就有害,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所以,利害關係應該是人們之間最本質的社會關係,利害矛盾則是社會生活中最為基本的矛盾,它才是產生一切社會矛盾的總根源。正是由於利益或利害矛盾的存在,所以人類的社會生活才沸騰了起來,才會有利益或利害衝突的不斷發生,才會出現善惡事件,產生善惡觀念和善惡評價標準。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善和惡就產生於現實的社會生活,植根於人們的社會存在,即根源於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需要和現實利害。

至於有人說人性本善,或者說人性本惡,顯然都是不準確、不科學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善和惡統一於人,任何人都是善和惡的對立統一體。也就是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這才是全面的人性。

究竟乙個人是善人還是惡人,怎樣去評價呢?歸根結底,就是要看他哪乙個方面佔主導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如果善的方面佔主導,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那麼就可以斷定此人是善人。

相反,則可以斷定此人為惡人。實踐中不是常常聽到有蓋棺定論的說法嗎!如果乙個人的成績是七分,錯誤僅佔三分,功大於過,那麼就可以說此人為善人。

相反,就稱不上善,只能是非善人。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

光輝 這就是乙個偽命題 孟子提了人性本善,荀子提了人性本惡。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 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所以就是人的好與壞看後天的教化 楽汕 瀉藥首先我認為我們可以更加辯證地看待人性問題...

相信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VIC 認識一家人 林州市下申鄉田家莊,父親姓鄧 四個孩子,三個聾啞。其中兩個聾啞兒子分別在西安 四川及湖南某地開設舞廳,讓聾啞人陪人跳舞和陪睡,之後將可人給聾啞人的錢盡數拿走。每年兩人斂財近百萬。他們幹了幾年,現在依然在幹。可以說,在中國,是越窮越噁。至於富人,接觸的少,接觸到的,只要是窮苦出身變...

各位網友,你們覺得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Coco 生性是善是惡,初瞧或許是善,往下看去又是惡,然後往深處探尋卻是善,再深的谷底或許復又是一片混沌 是誰包庇了誰,又是誰滋養了誰 人生來是杯灰色的水,要麼往裡灌墨水,使其渾濁 要麼讓他變成活水,從清淺苑溪,到九曲長河 他是澄澈透明的,他可以自我淨化,因此他在遇到任何新的事物的時候,都不會被其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