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和王陽明思想差異?

時間 2021-05-31 14:47:49

1樓:沁園春雪

陸子闢佛不遺餘力,有甚於朱子,曾經批評朱子之學「近於禪學」,問題朱子自己也承認自己年輕時「溺於禪學」,但究其根本來說,其弊始於伊川,而發源於濂溪。朱子改「無極生太極」為「無極而太極」,正是為了糾正此弊。弊在流於玄虛,坐而論道,空說妙理。

2樓:萃豐

陸九淵說:

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陸九淵《陸九淵集》

王陽明這邊則是:

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

「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傳習錄》

因此:(1)陸九淵的「心」主體功能性強大,是萬物萌發所在。心是形而上,萬物是形而下,和朱熹的理之形而上,物之形而下是對置而言。

(2)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表面上將「心」提公升到更高的位置,萬物似乎連形而下的地位都沒有了。但仔細看來陽明的「心外無物」並不是說心外「非有」萬物,而是說萬物與吾心「無關」(你未看花時),他實際上並沒有暗示心孳生萬物的含義,因此和陸九淵心滋生萬物的說法有大不同。

3樓:一生俯首拜象山

比較象山、陽明學說,是很難的。陽明自謂,其有不同於象山之處。嘗謂,象山純粹樸實,陽明英明高邁。

非象山無英明高邁,非陽明無純粹樸實,二者才性顯露稍異也。使象山陽明易地而處,象山亦是後之陽明,陽明亦為先之象山也。象山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宇宙內事即吾分內事,吾分內事即宇宙內事。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觀象山晚年,荊門之政,規模雖局,然其內聖外王之功,不異於陽明震古爍今之業也。

4樓: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朱熹說起。

朱熹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理,這個理散在外物就是事物的運動規律,散在人心就是人性,就是倫理道德。那麼人要怎麼認識理呢?就去研究客觀事物,研究多了你就突然從具體的事物之理悟到這個世界的最高本體了。

這樣你的一舉一動就是合乎理,也就是符合道德的。

對於朱熹的理論,陸九淵其實是認同前半部分的,但是他比朱熹聰明,他轉念一想,既然理就在我心中,我為啥不能直接從心中認識理,為何要去研究客觀事物呢?心中有理,而且這理也是萬物的規律,那麼宇宙萬物自然就在我心中了。

而王陽明,早年他是認同朱熹的,所以他去研究竹子,想從竹子身上發現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顯然,他失敗了,大病了一場,再也不相信朱熹了。後來他終於想明白,客觀規律是客觀規律,倫理道德是倫理道德,這倆怎麼能是一回事呢?

所以王陽明總是把「物」解釋為「事」,比如你孝順你爹這件事就是一物,你想孝順你爹,這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有乙個兒子必須孝順爹的客觀規律,所以心外無物(事),心外無理。

5樓:

這個問題很難講,嘗試答幾點,盡量不失於浮泛。

1、象山分知行為二,陽明主知行合一。

如象山說:」為學有講明、有踐履。。。「(《與趙詠道書》),又說:「講明、存養,自是兩節,存養即踐履也。」。

「講明」就是講明義理,屬知。可見象山視講明為知、踐履為行,分知行為二,陽明主知行合一。

2、象山高明透闢,重第一義工夫, 依象山的觀點,可以說陽明已落在第二義。

而在陽明看來,象山之言「細看有粗處」。

象山重在要人明道,志道,而視戒懼工夫等為第二義。

象山說:是故君子戒謹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學者必已聞道,然後知其不可須臾離;知其不可須臾離,然後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元晦好理會文義,「是故」二字,也不曾理會得,不知指何為聖賢地位?

3、陽明講致良知,重視天理人欲之辨。象山的理路不同,所以不贊成分辨天理人欲。

象山於大本大源處立根,要人當下自拔,自立主宰,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此理不可再分天理人欲。象山反對天理人欲對舉,如他說:「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非是」

「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論,若天是理、人是欲,則是天人不同矣。此其原蓋出於老氏。樂記之言,亦根於老氏。」

4、象山嚴辨儒釋,排佛。

陽明主張儒佛只有毫釐之別,有廳堂三間的比喻。認為三教同源,源頭即是儒家。

陽明說:譬之廳堂三間共為一廳,儒者不知皆我所用,見佛氏則割左邊一間與之,見老氏則割右邊一間與之,而己則自處中間,皆舉一而廢百也。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黃宗羲說:「先生(陽明)點出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復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 此說不切。

6樓:無極中道太極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巨集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侷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侷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人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2(異)為陰陽:模擬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7樓:王路

儒有孟荀二派。孟子講性善,故用「擴充」的功夫。荀子講性惡,故用「琢磨」的功夫。

陸王一脈,都是從孟子來,這是二人淵源。程朱一脈,則是從荀子來,講究「克己復禮」。(這裡的程,指的是小程。

)陸王的區別是,陸九淵是先立其大,王陽明是吾性自足。陸九淵還要先立個東西,王陽明立都不用立,自己已經有了。

朱熹,陸九淵,王陽明,曾國藩誰的歷史地位更高?如何排名?

梁帆 有此一問,足見做學問之風氣不正!竟然還有人言之鑿鑿 一本正經的把歷史地位的高低給排出來了,可笑啊。心學也好,理學也罷,如果你把這些都當成學問去研究的話,就落了下乘。你會琢磨出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也會發現心學的邏輯漏洞,但是這對於你個人的提公升和人格的完善,一點兒幫助沒有。這就成了古人說的 腐...

為什麼歷史老師說,王陽明和朱熹打仗,王陽明一定會輸的很慘?

深水魚 你老師笑死人,瞎扯,誤人子弟。首先,朱熹沒有領兵打過仗,領兵打仗能力未知。王陽明領過兵打過戰,戰績還是不錯的。其次,朱熹按西方哲學啥分類,叫客觀維心主義,王陽明叫主觀唯心主義。你老師叫形上學。 ATime 沒想到你能遇到這麼牛的歷史老師。1 你要知道,朱熹和王陽明不可能真的打起來。即使真的打...

王陽明 曾國藩可以和孔子並稱聖人嗎?

tomorrow 寫易經,尚書的一定是聖人,其他人,似乎只是這兩本書的學生,易經,尚書好像平地起高樓,無中生有,其他人都在給樓裝修,或者填個門,填個窗戶,孔子孟子講求仁義中庸,王陽明講求致良知不出尚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 16字真言樊籬。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確是振聾發聵,然而不過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