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領域的量化研究真的有價值嗎?

時間 2021-05-06 11:48:00

1樓:

有價值,但不應該被絕對化。可以參考,但不應該當做決策的唯一依據。

我一直不喜歡那種拿幾個圖表、翻譯點資料就推出對乙個複雜巨集達的問題的結論的文章。人類社會是及其複雜的,也沒法完全控制變數進行研究,還會受到研究者自己意識形態的干擾。絕不應該對社會科學的『科學』程度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它不可能達到自然科學那樣的嚴謹程度,也沒有可重複性、可證偽性。

2樓:劉鎮銳

說得好像定性研究做不了手腳一樣……沒有不能做手腳的定量方法,當然也沒有不能做手腳的定性方法……倒不如說,只要想做手腳,定性研究做手腳的容易程度比量化研究還容易得多……甚至有些時候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就下意識地做了手腳,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其實呢,定性研究能做的,量化都能做(真別看扁了統計學家),就是資料好不好拿的問題而已(只有你連「你究竟看到了啥」都沒法準確地描述出來的時候,那才會嚴格意義上的一點資料都沒有,否則的話我們總還是能用某種統計方法折騰出來點東西的,這還是定量,而且只要你能保證定性結果一致,就肯定有至少一種定量方法能夠產生這個一致的結果)……當然,除非你真格的,直接把人拽進實驗室裡去做實驗,這個量化沒法模擬……

當然,對於有些統計學學得一塌糊塗,甚至比我還差(真的,我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都是剛從及格線上飄過去的)的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做量化還是做定性,真沒多大區別……

原則上來說做資料總可能做到看起來任意完美,但這屬於學術道德問題了,做定性研究的也可以整個訪談都造假,編到沒一句真話嘛……稍微溫和一點的可以採訪N人,最後只保留符合我的理論的那些訪談(我就不信你能真把剩下的人找出來證明這些人不符合我的理論)……

至於分辨量化研究的價值……這我真心沒法準確給個系統的方式(能給的都是大神)……但無論如何有著大比例的直接摘除資料的,資料分類明顯有問題(例如無視其他潛在的變數)的,統計學基本概念都搞錯了的……這種就可以直接不用看了,質量太差……

3樓:JiQi貓

不做定量的話,買菜大媽都知道答案!舉個例子,近年top5上有兩篇文章,一片是說把教師工資無條件翻倍對學生成績沒好處;第二篇是說把教師工資和學生成績掛鉤,能提高學生成績。

補充一下,好像這兩個都是超大規模實驗,幾百個城市級別的,慶幸花這麼多錢去搞這些的不是中國。

4樓:Juneberry

Methodology is not the end, but the truth is.

你也可以像Strauss&Corbin 一樣一輩子to live with ambiguity.

你也可以掉進big data 畢其一生尋找塵世間的規律。

沒有捷徑的路可走,科研的母親是真理,成功的母親是勝利。

然而我打完了這麼多,就真的快要說服自己的時候,還是在心裡小聲念了一句朋友,人間不值得

5樓:Dynamic Contract

1.定性研究的乙個問題就是無法證偽。你的邏輯再怎麼自恰,如果不結合資料,又怎麼證明你的理論是符合實際的呢?

2.定量研究結合資料進行分析,讓資料說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貼合實際,而不是空談理論。

3.如今的定量研究早已不侷限在分析相關性,因果識別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他幫助我們看到很多以往不容易被發現的因果關係。

6樓:

不要拿好的定性研究和壞的定量研究比,

不要拿壞的定性研究和好的定量研究比,

好的定量研究和好的定性研究擺在一起,膜都來不及,吾等還比啥?

壞的定量研究和壞的定性研究擺在一起,反正都沒什麼價值還比啥?

方法為問題服務,只是乙個研究的乙個維度而已。有沒有價值和我們關係不大,比較實際的其實是哪種更有助於解決你的疑問。

都會自然是好事,有專精而能旁通也不錯,只懂一種方法用的好也混得下去,最怕是一種方法都沒學好還那麼多心思。

7樓: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用最合適的方法支撐論點。qualitative和quantitative方法的角度其實稍有不同,常無法相互代替,所以也沒有辦法相互鄙視。

8樓:楊十七

本科社會學,研究生在香港讀的社會政策。

在我讀本科的時候,非常慚愧地說,我的量化分析是我學的最差的一門課。我認為這些毫無意義,社會學家最重要的是有一顆關注社會、關注社會最底層的心。

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量化分析的老師是乙個台灣人,乙個很簡單的關於校園暴力的量化課題已經做了8年,可以說他的整個青春都耗在了這堆資料上。

說實話,他的課讓我們很多人瘋掉了。比如我們做了乙個關於農民工子弟在初中的社會融合度問題,他就光「為什麼你們設定的研究物件是11-14歲的青少年?為什麼不是15歲?

14歲和15歲有什麼不同?10歲和11歲呢?」這個問題就問了半個多小時。

可是後來有一次,我找他問問題的時候,他說了一段話,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很遺憾:在行將畢業的時候,我才找到了學習這門課的意義。

他說:「在中國大陸,所有的政策,都不是根據量化研究決定的,可能乙個人的一句話,就能決定乙個政策、乙個城市的發展方向。質化研究才是中國大陸的主流。

可是我們都知道,只有大量的資料和科學的分析,才能為事情找到乙個最合理的答案。我之所以執著於研究這個課題,是希望有一天,如果真的以科學的依據來制定政策的時候,我可以馬上拿出我的資料來。」

如上。不知道有沒有回答題主的疑問。

9樓:

1、有人在量性研究上做手腳,不等於量性研究沒有價值。

2、統計顯著性早就不是量性研究的追求了。

3、瞧不起質性研究,只不過是自己知識貧乏見識低的表現。

4、國內量性和質性研究都是剛剛起步,水平都比較差。

5、偽造資料是學術道德問題,和研究方法沒有必然關係。國內社會科學界差,水平差是一方面,學術道德差是又一方面。

6、自己多學習,多向高水平的同行看齊,偽造資料這種事情自己不幹還是很容易做到的。

7、絕大多數量性、質性的社會科學研究都沒用(除了給研究者混飯吃),這和造不造假沒關。

10樓:

標準:文獻做的是否紮實

資料收集方法是否合理

資料分析方法選擇是否合適

理論是否能夠自圓其說

是否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有所推進

是否是做出來的不知道,應該是越高階的雜誌越嚴格,騙的可能性越小。

社會科學領域怎麼用理論分析問題?

孫亮亮 我把題主的問題理解為 如何在提出問題後用理論引領 得出答案 首先澄清一點,平時我們所說的文獻回顧並非能得出答案的理論,而是作者為了引出問題,總結現有文獻中與本文相關的概念以及已有的解釋,以此來提出本文的問題和可能的理論貢獻。我所理解的能引領出答案的理論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以馬駿2003在 ...

在社會科學領域,理論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在行動之前都要先尋找「理論依據」?

1,理論指導研究的方向。比如你要研究A會不會導致B。那麼你會想,會不會是因為A對B的效應由C完全中介,會不會是C是A和B的共因,會不會甚至B是結果A是原因?所以你的理論,你的先驗知識,告訴你是否存在以上的可能。如果不存在,我們就排除這些可能,不研究了。因此有理論,才能研究乙個有意義的問題。而不是去做...

為什麼社會科學領域存在大眾對學院派 科班出身研究者的輕視?

高志剛 這是反智的乙個分支罷了。對 自然科學 的反智和對 社會科學 的反智都是一直持續的,從未斷絕罷了。要往細了說也有很多有趣的區別,我就說乙個可能很多人意識不到的吧 越是有知識的人,故意寫出來的反智的文章越難反駁。這一點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是相通的。工業革命之前的統治階級,積累了大量的 社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