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領域,理論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在行動之前都要先尋找「理論依據」?

時間 2021-05-06 16:59:02

1樓:

1,理論指導研究的方向。比如你要研究A會不會導致B。那麼你會想,會不會是因為A對B的效應由C完全中介,會不會是C是A和B的共因,會不會甚至B是結果A是原因?

所以你的理論,你的先驗知識,告訴你是否存在以上的可能。如果不存在,我們就排除這些可能,不研究了。因此有理論,才能研究乙個有意義的問題。

而不是去做一些對科學的進展沒有幫助的東西。

3,換乙個角度,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歸納出規律,讓人更加理解世界,對世界產生新的認識。如果沒有理論,你只有一堆毫無邏輯毫無規律的因果和相關,並不能提公升人對世界是認識,那這樣研究的意義也就不大。

2樓:多音

這樣的問題得從反面來回答。假設你要對某事作出決策,但是你的頭腦中沒有任何所謂的理論,那麼這時你會根據什麼來作出決策?答案是你無法作出任何決策。

因為你要對事情作出決策,你就必須對這個事情本身有乙個全面的了解,而當這件事本身以思維的形式出現在你的頭腦中的時候,它就已經是理論了,或者說你就已經用到很多理論了。所謂理論,無非就是客觀規律,是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你問理論有什麼作用,就等於問我們自己的頭腦有什麼作用。

3樓:哲不斷

理論建立在合理的假設上(有一些建立在公設或經驗現象上),以此作為原點並利用最為可靠的工具~數學、邏輯進行推導。

理論是從乙個現象到另乙個現象之間的橋梁和實踐方法,實踐不是盲目的至少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預期是什麼。成熟的理論是經過一系列實踐證實的。一些理論暫時還沒辦法證實,也就沒必要用它來當做實踐指導。

4樓:禪曌軒覺呈逸老

有史以來理性的論證是引導人類前行的工具,而它也須要實踐的驗證。理性與實踐的互動就是二者的真實意義和價值。

一,可靠理論的誕生,應經過只少三個方面的論證。(一),用最現實的實踐來論證(佛學叫現量),(二)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推理來驗證(比量)(三)參照最權威的理論大師(如佛陀,老子,孔子等)的言教(聖言量)來衡量。

二,依此就形成以上三者的嚴密和深刻的互生互動,引導人們的前進方向一一減少在黑暗處的盲目摸索(盲人摸象,以盲導盲)

三,本人水平不高,錯謬難免,僅作參考,期方家批評指點。一謝!

5樓:1212

能夠稱的上有意義的東西只是意義本身和你自己有個共識罷了。如果我問你你的大腦對你有什麼意義,大家肯定有個共識,再厲害的大腦也比不過救了你一命的稻草。於是乎理論就成為了大腦的旁義詞,比如說你想喝水,你是用手端起杯來喝呢還是用嘴喝呢,很有意思的乙個比喻,如果一定要理論來說得要有水對吧?

不難看出,理論是可以製造出來的第一因而不是唯一一因。理論在生活工作當中並沒有佔據那麼重要的成分,理論對人來說只是千千萬萬工具中的一種,如果說大了,人的雙手才是你能用到的對你貢獻最大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可以創造理論,可以創造一切一切,這樣看來理論就變成小弟了。不可否認的是特定的環境中理論還是佔據主導地位的,但是總有一天你用的某個理論也會老去淘汰掉。

它像一根已經上了鏈條的手錶,電的時代可以代替,但是鍊錶你愛用不用,有些鍊錶還是挺準的。

社會科學領域怎麼用理論分析問題?

孫亮亮 我把題主的問題理解為 如何在提出問題後用理論引領 得出答案 首先澄清一點,平時我們所說的文獻回顧並非能得出答案的理論,而是作者為了引出問題,總結現有文獻中與本文相關的概念以及已有的解釋,以此來提出本文的問題和可能的理論貢獻。我所理解的能引領出答案的理論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以馬駿2003在 ...

社會科學領域的量化研究真的有價值嗎?

有價值,但不應該被絕對化。可以參考,但不應該當做決策的唯一依據。我一直不喜歡那種拿幾個圖表 翻譯點資料就推出對乙個複雜巨集達的問題的結論的文章。人類社會是及其複雜的,也沒法完全控制變數進行研究,還會受到研究者自己意識形態的干擾。絕不應該對社會科學的 科學 程度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它不可能達到自然科學...

為什麼社會科學領域存在大眾對學院派 科班出身研究者的輕視?

高志剛 這是反智的乙個分支罷了。對 自然科學 的反智和對 社會科學 的反智都是一直持續的,從未斷絕罷了。要往細了說也有很多有趣的區別,我就說乙個可能很多人意識不到的吧 越是有知識的人,故意寫出來的反智的文章越難反駁。這一點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是相通的。工業革命之前的統治階級,積累了大量的 社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