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四念處 四念住 大念處的 念 ?

時間 2021-05-31 15:06:36

1樓:Mr hongyu

這裡的念指念住,念住所緣。

覺知著此時此刻的心識所緣,注意力的落腳點所在,也叫業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就是所緣。心跑去聽了,注意力在耳,心跑去看了,注意力在眼,心跑去想了,注意力在意(念頭)……。

要時刻覺知著心識(注意力)在哪。念住,是念住自己選擇的單一所緣,把注意力放在這選擇的單一所緣上,如呼吸等。心在所緣,知道!

心跑了,知道,收回來。心跑到其它非自己選擇的所緣時,要知道,要收回來。這就是念住!

2樓:Qinyi998

「念」巴利語sati字面有兩個意思,第乙個是記憶的念(憶念)第二個字面的意思是保持覺知。

而「內觀」「四念住」「大念住」無疑是以覺知/知道當下此時此刻發生什麼事,就只是靜靜地觀察作為基礎的。所以此「念」sati的意思是保持覺知。

「覺知」:就只是知道,而不做任何批評,評判。就只是做個靜靜的觀察者。

如同你坐在河邊,看河水流過一樣。

你不會因為河水流過而公升起任何負面情緒

(人的身心現象也好比一條河,時間過去永遠過去,未來還未到來,未來也只能以當下的方式來臨)

「念」字面的意思不難,但是人就是人,要做到只是單純的觀察而不起任何反應評判是不容易的。

後記:所以求道者多得道者少。

3樓:90後

念就是意識的活動,念住就是讓念頭住於一處,也就是把念頭聚焦在身受心法上,然後如實觀察。想要把這事兒講清楚可不容易,往細了說幾千字都打不住,所以題主還是看看佛經怎麼說的吧。

看了一些回答,有人說四念住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雖然沒錯,但光說這四句話可能不大全面,請參照《契經》、《雜阿含經》、《大般涅槃經》、《瑜伽師地論》綜合理解。

4樓:lee

不用搞得那麼複雜,「念」的意思就是「憶念」,說白了就是「記得」,記得觀察自己的身心而已。

觀察身心的什麼東西了?觀察:(1)各種身心現象、產生的原因、滅去、滅去的原因(此即苦集滅道),(2)對身心現象的貪婪或厭惡(味)、過患(患)、放下(離)。

說白了,所有的觀察分析,都是要看清楚自己是如何執著身心的,要學會如何放下這些執著,最後徹底放下。

倘若離開《雜阿含經》,直接在《大念住經》中尋覓,很容易就會走向歧途。

5樓:張時民

佛教的根本是離愛欲,所有的操作都是圍繞這個目的而建立的。無防備的心就像未經訓練的士兵,容易被擊敗。念的本質就是愛慾的預防針,以做好準備的狀態防止未生愛欲的產生。

6樓:

念=注意、覺知、觀察、警覺、守護;

念住=念的建立;

念的住立或現起之處為念處;

身念處、身念住、身隨觀:於身,隨觀身而住( 度日);

這是指以觀察行、住、坐、臥、彎、伸等身體現象、活動來過生活的意思,但是這個「身」不一定是觀察自身,觀察他人甚至屍體也是身念住。

身受心法,這四個物件就是除了「入定」「法談」之外的比丘日常生活修行,四念住就是:

比丘應該這樣度過他的日常,吃飯的時候應該這樣觀察,走路的時候應該那樣觀察,他應該穩固而持續的觀察,不要讓心處於「缺少覺知」的狀態。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四念住和「內觀」的不同之處,內觀的視角和四念住不完全一致,四念住包含了內觀。

四念住實踐

上面說了,四念住,實際上是「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及「無學比丘如何度過日常」,這個方法並不適合有生活壓力的非出家人。

7樓:梵夫

對於普通人來說,念頭是被動生起的,或下意識生起的。人對念頭並沒有把控力。

為了驗證這一點,可以去想一朵花的樣子,比如這朵:

先看一遍,然後閉上眼睛,去想這朵花有幾瓣,每瓣是什麼形態,越細緻越好。

你會發現,很吃力,念頭會「很不聽話」。它就像五六歲的孩子一樣,不受控制,無法長時間停住在一處。

修行中觀呼吸也是如此。要將念頭放在呼吸上,它偏偏會去想吃的,玩的,或幻想其他事物。不會乖乖按照你心中所想的念處而停留。

對念頭的主動而用力地把控,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8樓:Freeman金剛

念,sati,中性詞

正念,對六入處如理作意即是。這個可參考 SN35.95《摩羅迦子經》

個人經驗是日常生活主要對前五欲,禪修時重點練習對意處的覺知和離欲。

其他人說的也好,即使是佛說的「無常無我」也好,那都是別人的法。還要自己去體驗自己的法。

參加一些口碑好點的禪修營是個很好的開始;自己練也行,就是要花點時間繞點彎。

願你安詳自在。

9樓:普波居士

修四念處/四念住是斷我執,當以持戒為基礎。戒律上必須嚴謹持守,僅光修修四念處/四念住是沒有結果的。所以先打好基礎,五戒十善都要做好。

然後再在善知識的指導下,依本門的修學次第來修行。不能想修什麼就修什麼,自己盲修瞎煉,到處亂問,走錯路了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不如法的,非是正修。

10樓:

佛理很容易查閱理解。唸有「時刻作意留心」,「記憶,回憶」,「當下觀察」等理解。

但具體物件上,當下念「苦」、念「死」比較容易體察,隨之平等地觀察「十二有支」緣起而期獲得智慧型正見,這是精進實踐。

如果自知智性根鈍,又老邁病弱,篤信佛力,專心念佛是必然選擇。

但年正壯年,應該以戒為師,信願行解,慈悲喜捨,博觀約取,勿貢高我慢,多饒益隨喜。普皆回向。

11樓:護法居士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云何四念處。

佛言。文殊師利。四念處。謂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是名四念處。

文殊師利言。

當雲何學。

佛言。一切眾生。

當觀想自身五種不淨

觀受有苦受樂受捨受三悉皆是苦

觀心無常念念無常剎那生滅

觀法無我四大五陰無實我體

是名四念處。一切眾生當如是學。

12樓:一水

每天都默默參究什麼是四念處?

為什麼說「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為什麼又說「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自在觀世音菩薩與四念處之間有什麼聯絡?

每時每刻只要有時間就思考一下

慢慢地師兄就可以入門了

關於四念處?

西多別 四念處隨便你怎麼修,只要你有心留意即可,無所謂前後。關於 觀 的體會 請看我這句話 你現在正在看著你自己用眼睛在看我的文字 悟道人R 四念處,是保持對身 受 心 法的觀察。觀身的形成 變化 行為,做到對身的了了分明 觀受即觀眼耳鼻舌身的感受 觀心即觀感受後的心理變化 觀法即觀身受心的關聯變化...

大乘四念處和小乘四念處的區別是什麼

乙個學佛人 大 小乘經典都提到四念住,兩者有何不同?妙境長老 答 大略的說,有二種差別 一 動機不同,也就是發心不同。小乘佛法是發出離心修四念住,願得阿羅漢果,最後入無餘涅槃,到此為止而已。而大乘佛法則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四念住 三十七道品,發大慈悲心廣行六波羅密殊勝功德自利利他。自利,到成佛時方為圓滿...

你讀過《大念處經》嗎,以及你對四念處的認識與體會是什麼?

Freeman金剛 無論從中文使用習慣還是三學的連貫性來看,觀身不淨的 不淨 都太牽強,還是 於身觀身 或 觀身如身 等四句比較合理。觀四念住自相,觀四念住總相,能確認蘊處界的 無常 苦 空 無我 三法相,進一步確認 緣起法 初學時是四念住,熟練之後即是一 切 念住 行相 生滅皆隨觀隨觀,謂知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