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法門在除了原始佛教外的其它教派裡都有哪些不同的變種或分支?

時間 2021-06-05 10:59:12

1樓:創傷中的新葉

首先原始佛教這詞很怪,這分明是西方西方中心論的殖民主義者對他們先接觸到的南傳聲聞乘佛教的不正確稱呼,而據我們二十世紀的考古考證,大乘經典遠遠早於聲聞經典。

其次,除了聲聞乘的四念處修法,還有大乘的空性四念處(通教) 大乘的大空性四念處(別教)以及無修佛道的圓教究竟四念處。

在智者大師的論著裡說的很清晰。就在四念處這篇文章。

2樓:護法居士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

一者身念處

二者受念處

三者心念處

四者法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

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

一者不淨觀。

二者淨觀。

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

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

作是觀已。能淨二行。

一者無常。

二者常。

云何無常。

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

當為此身修三堅法。

一修身堅。

二修命堅。

三修財堅。

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雲何為常。

觀無常已。得於常身。

因無常故。得功德身。

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

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

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

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

觀內受外受內外受。

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起慈悲心觀諸眾生。

若受樂時生於貪心。

若受苦時生於嗔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嗔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

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知無常。

觀於苦受。即知是空。

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

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

觀內心外心內外心。

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常觀者。

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

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

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

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

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

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

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

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

是心非色。不可睹見。如幻如化無所掛礙。

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

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

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

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

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

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

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

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

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

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雲何為法。謂

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

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

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

是名非法。

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

觀空無相無願。

是名一切法是法。

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

是名一切法非法。

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

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

於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

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

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

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

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

如是中道。世間智慧型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

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

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亦無至處。

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

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

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

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

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

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

觀身不淨出離淨倒。

觀受是苦出離樂倒。

觀心無常出離常倒。

觀法無我出離我倒。

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

觀受念處離於觸食。

觀心念處離於識食。

觀法念處離於思食。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如何理解四念處 四念住 大念處的 念 ?

Mr hongyu 這裡的念指念住,念住所緣。覺知著此時此刻的心識所緣,注意力的落腳點所在,也叫業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就是所緣。心跑去聽了,注意力在耳,心跑去看了,注意力在眼,心跑去想了,注意力在意 念頭 要時刻覺知著心識 注意力 在哪。念住,是念住自己選擇的單一所緣,把注意力放在這選擇的單...

關於四念處?

西多別 四念處隨便你怎麼修,只要你有心留意即可,無所謂前後。關於 觀 的體會 請看我這句話 你現在正在看著你自己用眼睛在看我的文字 悟道人R 四念處,是保持對身 受 心 法的觀察。觀身的形成 變化 行為,做到對身的了了分明 觀受即觀眼耳鼻舌身的感受 觀心即觀感受後的心理變化 觀法即觀身受心的關聯變化...

大乘四念處和小乘四念處的區別是什麼

乙個學佛人 大 小乘經典都提到四念住,兩者有何不同?妙境長老 答 大略的說,有二種差別 一 動機不同,也就是發心不同。小乘佛法是發出離心修四念住,願得阿羅漢果,最後入無餘涅槃,到此為止而已。而大乘佛法則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四念住 三十七道品,發大慈悲心廣行六波羅密殊勝功德自利利他。自利,到成佛時方為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