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念處?

時間 2021-05-31 19:56:41

1樓:西多別

四念處隨便你怎麼修,只要你有心留意即可,無所謂前後。

關於「觀」的體會;

請看我這句話「你現在正在看著你自己用眼睛在看我的文字」

2樓:悟道人R

四念處,是保持對身、受、心、法的觀察。觀身的形成、變化、行為,做到對身的了了分明;觀受即觀眼耳鼻舌身的感受;觀心即觀感受後的心理變化;觀法即觀身受心的關聯變化規律。

觀的方法是單純的觀察,不做任何分別與控制。

3樓:護法居士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

一者念處。

二者念處。

三者念處。

四者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

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

一者不淨觀。

二者淨觀。

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

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

作是觀已。能淨二行。

一者無常。

二者常。

云何無常。

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

當為此身修三堅法。

一修身堅。

二修命堅。

三修財堅。

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

雲何為常。

觀無常已。得於常身。

因無常故。得功德身。

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

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

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

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

觀內受外受內外受。

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起慈悲心觀諸眾生。

若受樂時生於貪心。

若受苦時生於嗔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嗔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

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知無常。

觀於苦受。即知是空。

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

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

觀內心外心內外心。

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常觀者。

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

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

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

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

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

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

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

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

是心非色。不可睹見。如幻如化無所掛礙。

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

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

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

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

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

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

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

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

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

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

見法非法。無非是法。

雲何為法。謂

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

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

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

是名非法。

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

觀空無相無願。

是名一切法是法。

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

是名一切法非法。

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

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

於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

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

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

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

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

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

如是中道。世間智慧型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

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

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亦無至處。

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

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

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

是名中道。

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

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

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

觀身不淨出離淨倒。

觀受是苦出離樂倒。

觀心無常出離常倒。

觀法無我出離我倒。

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

觀受念處離於觸食。

觀心念處離於識食。

觀法念處離於思食。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4樓: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我只能說學習四念處法門,力量不足的時候可以先時不時奉行一下,不需要總是奉行。況且突然間地觀察,也有突然間的好處。通過不斷地提高熟練度和獲得定力,就可以慢慢地更多時間地奉行了。

當然,利用科技或者法寶也是條路子……

5樓:自在之路

末學也在學習。

這篇可參考:

最近禪坐修行四念處,有感。望解惑?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您若看完上面這篇,就可了解,腳踏實地的練習,一步一腳印,是會慢慢進步的。

四念處的練習,由身念處開始練習,許多法門把它分成十六階,若按末學所學法門來修,各階都有順序,且都在為下一階做基礎。

修習四念處,正確的實際修行最重要,但許多人都沒足夠的正見的觀念,法向不對,再好的次第,也是徒然。

末學尊重任何人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您若不介意幾天的時間,末學建議您看完末學所寫的各個回答,之所以如此說,您若回頭看這篇您五個月前所問(關於入定? - 自在之路的回答,您就不會再如此問這題了關於安那般那念? - 佛教),您如果有看末學建議的:

四念處禪修心得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及前面的第二帖:

"禪修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念頭流動著(心),我們有正常的覺受(受),所有的六根也正常運作(身及六根),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觀察我們所能觀察得到的所緣。

若覺得環境太吵雜,無法安住在所緣上,可暫時將所緣念住在最吵雜的根觸上,如:聲音太大,將所緣念住在耳觸;很強的香味,將所緣念住在鼻觸,等等,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到原來的所緣。

身體會抖動、繞動等,若不影響自己念住的所緣,知道就好,讓他去,莫管他。若跟身體健康有關,請看醫師檢查。若不能念住所緣,可將所緣暫時念住在這些動作上,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到原來的所緣。

幻覺,影像,聲音,等等,也是同樣的道理,讓他去,莫管他。當所有外在影響我們時,我們不是將所緣放在此現象上,而是將所緣放在觀察與這現象相關的五蘊上,如身觸、耳觸、受、想或思等,所有的所緣都是五蘊六入處。

當自己在妄想到或遇到可怕的現象或念頭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可怕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可怕念頭的變化,這一切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當自己產生憂悲腦苦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憂悲腦苦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憂悲腦苦念頭的變化,這一切也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有人在禪修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舒服,有人懼怕傳說的在禪修會有魔入侵,等等,都是不知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而執著於五受蘊不自知。

"沒正確的方向,跟著世上大半都還是在學習四禪八定的方法學習,不只慢,法向不對,要改可能永遠改不乾淨,浪費自己的時間。

不論您的機緣如何,既然五個月都沒進展,何不試試幾天呢?

(不敢強迫您,選擇權在您手中。)

感恩!祝福!

如何理解四念處 四念住 大念處的 念 ?

Mr hongyu 這裡的念指念住,念住所緣。覺知著此時此刻的心識所緣,注意力的落腳點所在,也叫業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就是所緣。心跑去聽了,注意力在耳,心跑去看了,注意力在眼,心跑去想了,注意力在意 念頭 要時刻覺知著心識 注意力 在哪。念住,是念住自己選擇的單一所緣,把注意力放在這選擇的單...

大乘四念處和小乘四念處的區別是什麼

乙個學佛人 大 小乘經典都提到四念住,兩者有何不同?妙境長老 答 大略的說,有二種差別 一 動機不同,也就是發心不同。小乘佛法是發出離心修四念住,願得阿羅漢果,最後入無餘涅槃,到此為止而已。而大乘佛法則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四念住 三十七道品,發大慈悲心廣行六波羅密殊勝功德自利利他。自利,到成佛時方為圓滿...

你讀過《大念處經》嗎,以及你對四念處的認識與體會是什麼?

Freeman金剛 無論從中文使用習慣還是三學的連貫性來看,觀身不淨的 不淨 都太牽強,還是 於身觀身 或 觀身如身 等四句比較合理。觀四念住自相,觀四念住總相,能確認蘊處界的 無常 苦 空 無我 三法相,進一步確認 緣起法 初學時是四念住,熟練之後即是一 切 念住 行相 生滅皆隨觀隨觀,謂知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