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大念處經》嗎,以及你對四念處的認識與體會是什麼?

時間 2021-06-03 12:23:42

1樓:Freeman金剛

無論從中文使用習慣還是三學的連貫性來看,觀身不淨的「不淨」都太牽強,還是「於身觀身」或「觀身如身」等四句比較合理。

觀四念住自相,觀四念住總相,能確認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三法相,進一步確認「緣起法」。初學時是四念住,熟練之後即是一(切)念住/行相/生滅皆隨觀隨觀,謂知遍知,謂諦現觀。這是南北傳共通的入門次第(參考《俱舍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

連四念住蘊處界都不講的法門,就和瞿曇沒什麼交集了。

2樓:偌水簫遙

四念處,其實說觀某不淨,其實不是究竟。

應是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如果觀不淨的話有分別之嫌,這種其實並不可取。

也就是說,觀身的一切,觀感受的一切,觀思想的一切,觀世間的一切法。

具體的方法,其他的師兄也在此問中已經述說說了,我就不具體說了。

還有,四念處觀同樣適用於禪定。

3樓:普波居士

經中講的四念住是佛法修行人當備的基礎。無論哪個法門的修行人,只有有了堅實的基礎,修行中才能不退轉,才能各自法門的修行中,獲得究竟解脫的利益。

像四念住,四正勤,五戒,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等,這些基礎都要學好。

請關搜尋並注我的威信公號「佛法正覺」,讓我們共修佛法,共沾法雨。

4樓:門吉

讀這一部經就足夠了,

如果感覺不夠,那就三藏十二部,

一圈讀下來,

回頭,還是,念住。

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清晰、直接、相續,了知。

苦、無常、無我。

如是了知。

清晰、相續、直接。

如來。如是。如來。

5樓:「已登出」

四念處總的來說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世尊開示說如果不離開四念處就能夠脫離魔王的控制,即生、老、死、愁、悲、苦、憂惱。

在此經中,佛一共教導了二十一種方法,

身念處有十四種方法:1.入出息念 2.四種威儀 3. 正知 4. 三十二身分 5-13. 墳場觀 14.四界分別

受念處有一種方法:觀受,這一種是心所,有時候可以再分為九種,就是觀九種受。

心念處有一種方法:依照十六種心的狀態來分別,來進行毗婆舍那。

法念處有五種方法:五蓋、五取蘊、十二處、七覺支和四聖諦。

修四念處有七種利益:

一、可以使眾生,有情清淨;第

二、可以超越憂愁,超越愁;第

三、可以超越悲;第

四、可以滅除苦;第

五、可以滅除憂;第

六、可以得達如理,或者說可以證悟如理;第

七、可以證悟涅槃。

身念處的地水火風四界分別可以幫助乙個人達到近行定,由此可以作為修奢摩他或者修毗婆舍那的基礎。在近行定的基礎之上修身念處的入出息念可以達到初、二、三、四禪的安止定,也可以在對四界如實分別的基礎上修毗婆舍那證得觀智。觀智中的第一名色分別智和第二緣攝受智就跟四界分別密切相關。

觀受的苦是很容易觀到的,然而除了苦之外,它也是無常的、也是無我的、也是不淨的。

觀心也是,雖然心是無常的,很容易觀,然而也是可以觀到它是苦的、是無我的、不淨的;觀法也是,真理無我很明顯,然而也可以觀照它的無常、苦跟不淨。因此這些都屬於觀智的目標。

觀心念處和法念處在具有一定定力的基礎上修毗婆舍那能夠引發觀智,觀智成熟時能夠證得聖果以及體證現法涅槃。

對於修入出息念,佛陀首先指出了禪修最好的場所,特別是對於初學者,必須得找乙個安靜的地方,幽靜的地方,少嘈雜、少噪音,遠離喧囂的地方。接著佛陀就講,我們來到了乙個很適合修行、很好的環境之後,我們應當「結跏趺坐」,因為在四種威儀中坐是最好的。在結跏趺坐、在盤腿的時候第一點要舒適,第二點要持久,這樣才有助於培養持久的定力。

而對於行走來講最適合修毗婆舍那行禪,在邁步時觀照行動前的心以及腳的動作:提起、移動、落下等。在修入出息念的時候要專注的是呼吸本身而不是究竟法的地水火風的自相或者共相,因為修定關注的需要是概念本身,培養對概念的專注力。

對四念處持續不斷地修行能夠對於這一身心的世間,對五取蘊的世間,對諸行法,對世間法,心能夠從此中超越出來,能夠鎮伏、調伏對於這世間,五蘊的世間,名色法的世間,無常、苦、無我的世間的執著,使心能夠從中抽離出來。因為抽離出來,所以就能夠調伏對這個世間的貪和憂。因此「如果於身隨觀身而住,於受隨觀受而住,於心隨觀心而住,於法隨觀法而住。

只要能夠熱誠、付出精進、正知、要具有智慧型、具念、要有正念,就能夠出離這個世間,就能夠斷除貪、嗔、痴。」

6樓:果如談心

佛陀所說的經典,其方向都是一致的,但每部經強調的重點不同,適應的人群不同,《大念處經》比較簡潔易懂,直談實相與實修,適合初學。

佛陀說法,都概括在苦集滅道四聖諦之中,苦諦強調苦的實相,集諦強調苦的成因,滅諦講涅槃及煩惱的熄滅,道諦講如何斷集離苦,導向涅槃,重點圍繞三十七道品法講解,是佛法的實修之法,本質上四聖諦是相互呼應,一致的。一切佛法,都從四聖諦中流出,也可以說從三十七道品中流出,因為三十七道品是具體的離苦之道、解脫之道、智慧型之道。所以,一切佛法的基石在三十七道品,而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的基石。

三十七道品,分為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四如意足、七菩提、八正道,這樣三十七個位次,四念處是最初的入手處,四如意直到八正道,都屬於果地收穫,四念處到五力都屬於因地用功,實修必從因地起修,果地方證。

四念處很簡單,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身、心、受、法這四處上,如實、平等去覺照、觀察、確認這四處的實際狀態,一開始入手,只是觀身、觀心、觀受、觀法,不要下結論,身心受法已經涵蓋了宇宙間的身心世界、萬事萬物,所以實際上是觀察永珍。如實觀察之後,可以得出結論,身心受法皆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實相,此時即是四念住的狀態,從一開始不下結論如實觀察,到確認諸法的狀態,內心形成一種堅固相。

四念處的訓練,兩個目的,一是生起覺性,二是生起正知,以這二者做基礎,才有後面的其餘諸法的實修練習。

四念住成就,就等於對四法印的確認了,諸心(行)無常,諸法無我,有受皆苦,涅槃寂靜。四念住,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身--不淨(離業報身,歸法身,從不淨入淨)。當然,無常、無我、苦、空都是概念,破除概念,觀到實相才是真實

何為實相,觀心--是常,觀法--有我,觀受--是樂,觀身--是淨,就明白了。

7樓:「已登出」

這部經讓我煩躁。

佛到底說的是觀身不淨還是說的觀身是身,等等,所以,因為不相信佛經,不是不相信佛,是不相信普通人的翻譯。

8樓:菩提心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實到此法已講完,主要是我們能否進入此境。人無我,法無我入此境就是證入無生境界。

經包括此經都是佛陀從自性中流出的音聲,它本身沒有大小二乘之分,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來接納而決定的。我們心性的提公升,知見不斷圓滿是需要中觀唯識禪宗等不同階段熏習而達成的,只有心性提公升知見圓滿才能如實知佛所說真實義。

所以根據不同階段自心的喜好,對四十九佛陀所說的經都可涉獵,對機就是最好,最終都是為了證入佛的知見從而回歸本來。

供參考。

你讀過《學會提問》這本書嗎?可以談談你對這本書的理解嗎?

培訓師胡一夫 謙遜的問訊是一門優雅的藝術,是幫助他人暢所欲言的能力,是不帶預設答案的提問,是帶著對另乙個人的好奇心和關注建立良好關係的態度。 劍廿三 對我來說總的感覺不是很好,可能是因為我先讀了 社會心理學 這本書,本書中的寫作內容上我覺得有些冗餘,顯得囉嗦。這本書是一種工具型別的書,無需做過多的名...

你認為四書五經還值得讀嗎?

曾經 取決於你年齡多大,文言文水平如何,用什麼角度去讀,以及為什麼要去讀。對多數現代人而言,四書五經基本沒有讀的必要,它主要內容和現代生活差異太大,除非很有興趣或者想搞研究,否則基本是浪費時間,關鍵是很難堅持下去。如果你只是做些了解和多些吹牛皮的資本的話,看樊登會之類的知識二道販子就行。如果你跟很多...

《讓子彈飛》結尾處張麻子對黃四郎說 「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什麼意思?

自清獨秀 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豪紳就是指資本家。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意思是資本和資本家的身份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就是說沒有資本家對我很重要。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乙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最後黃四郎又在火車上出現了,說明曾經在鵝城被消滅的資產階級又再次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