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方法是四念處的話, 那無覺無觀又是怎麼回事

時間 2021-06-01 08:52:27

1樓:楊昉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覺""觀",更為準確的翻譯是"尋""伺",關於"尋伺"的解釋,可以查到很多不同解釋方法,但我看到一本緬甸教禪修的書上,對"尋"的解釋,大意是,出現散亂的念頭又找尋回來。

我的理解,比如修安般,能專注的體察出息短,入息短......,但是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散亂的念頭,將這個對出入息的觀察打亂,然後又要把觀察出入息的狀態"尋"回來。至於"伺",就是專注於對"念"的觀察,一旦念頭散亂了能及時察覺。

剛才打坐大約有兩個小時,中間有乙個幾分鐘的間歇休息,休息後的第二次打坐,我懷疑我有可能是進入了"無尋無伺"的二禪狀態,打坐很多年了,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具體情況是,先修身念住,隨時要觀察自己的念頭有沒有被打亂,但坐著坐著,突然就感覺自己的念頭是定住了,知道自己的念頭很清晰,根本不擔心自己的念頭會被打亂,所以不需要再留意念頭是否散亂了,也就根本不存在把念頭尋找回來的問題。

這個時候思維很清楚,心裡面偶爾也會冒出一些想法或者白天生活中的情景,但只是一閃而過,馬上就消散了,念頭根本不會被帶跑,定境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不知道這究竟是不是《阿含經》上描繪的"無尋無伺"的二禪狀態呢?還是自己因為增上慢而出現的錯誤理解能?還請各位善知識指教。

2樓:司馬義

當年由印度來的僧人求那拔陀羅口誦,通曉梵語的漢僧寶雲以筆錄後再翻譯為漢文。寶雲的覺與觀、其實就是尋與伺。覺與觀,如果直接以文取義,這肯定要出問題了。

這是翻譯上的問題,知道其實不是覺與觀就是了,所以就沒有必要長篇大論去深究了。

3樓:普波居士

無覺無觀,是讓修行人離法執。這是小乘道修行人的通病。

這個概念在《金剛經》說的很透徹: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去法執非常重要。你好好參一參。

4樓:淨海潮水

有覺,有觀,是初禪的內容。無覺無觀是二禪修行的內容。覺,觀是以前的翻譯,玄奘大師後來將,覺,觀翻譯為尋,伺。

四念處是禪修的初步,深化以後就是無覺,無觀(二禪),再之後是,三禪,四禪等內容。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

善見 bhikkhu 南傳佛教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按照 大念住經 有 觀身念住,例如,觀呼吸,觀姿勢,時時徹知無常,思唯不淨,觀墓園九相 等等。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道玄 沒有很仔細的去研究南傳佛教,只是零碎的一些印象!佛教按照語系分為三種語系,漢語 藏語和巴利文,南傳佛教屬巴利文語...

四念處法門在除了原始佛教外的其它教派裡都有哪些不同的變種或分支?

創傷中的新葉 首先原始佛教這詞很怪,這分明是西方西方中心論的殖民主義者對他們先接觸到的南傳聲聞乘佛教的不正確稱呼,而據我們二十世紀的考古考證,大乘經典遠遠早於聲聞經典。其次,除了聲聞乘的四念處修法,還有大乘的空性四念處 通教 大乘的大空性四念處 別教 以及無修佛道的圓教究竟四念處。在智者大師的論著裡...

淫慾是修行的最大障礙,那無淫慾人和無性人是不是更有善根?

普波居士 無淫慾心無性慾並不說明更有善根,只能說這種人在淫慾方面的業力比較輕,這同時還要看他殺 盜 妄 酒等上面的慾望是不是也很淡泊。如果諸多業力習氣的慾望都很輕,而且能行十善業,常生智慧型,這說明他的善根還是深厚的, 作為有情眾生,有淫慾 起妄想 分別 執著都是很正常的。在修行過程中若發現自己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