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四念處和小乘四念處的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6-05 08:23:43

1樓:乙個學佛人

大、小乘經典都提到四念住,兩者有何不同?

妙境長老

答:大略的說,有二種差別:

一、動機不同,也就是發心不同。小乘佛法是發出離心修四念住,願得阿羅漢果,最後入無餘涅槃,到此為止而已。而大乘佛法則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四念住、三十七道品,發大慈悲心廣行六波羅密殊勝功德自利利他。

自利,到成佛時方為圓滿;利他,則無盡期的饒益有情。

二、內容深廣不同。大小乘的四念住,在修不淨觀這部分是一樣的。但若論修無我觀,則北傳佛教不但修補特伽羅無我、又修法無我,比南傳佛教更廣深、更圓滿。

另外,大乘佛法中如《大般若經》、《大智度論》等,廣說觀一切法空的甚深義,為小乘佛法中所無;這即是四念處,是甚深甚深的境界。

如《金剛經》:「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就是身念住,觀身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就是心念住。「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這就是法念住。觀身不可得、心不可得、法不可得,觀受念處亦復如是。

這樣深刻的觀察,《阿含經》中雖非全無──如孫陀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因緣中,即含有此義(《雜阿含經》276 經,T2.73c),但未見南傳學者的闡揚。

2樓:再見神邏輯

小乘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大乘四念住:觀身無自性空,觀受無自性空,觀心無自性空,觀法無自性空,觀身受心法無自性空,觀一切法無自性空。

小乘四念住一一對治常樂我淨的執著。大乘四念住一步到位,任一法都能通達空性實相。

3樓:中二知

純粹以四念處來說,兩者沒有區別,大小乘的區別在四念處之外。

大乘以慈悲為基礎,慈悲強於智慧型,因為智慧型越強,越導向出離,因此需要乙個反作用力也就是慈悲來束縛住,所以大乘很強調發心,發心就是修慈悲。

小乘主修出世間智慧型,智慧型強於慈悲,慈悲是助緣而非束縛。

4樓:慧明

如何是大乘四念處?

一、觀身不淨,身如幻故。願一切眾生不執此身。

二、觀受是苦,受乃至於五蘊,空無所有故。願一切眾生不樂欲受。

三、觀心無常,心念妄想如地上樹影,不可得故。願一切眾生心念俱空,得解脫道。

四、觀法無我,一切有為法中,生滅相續,猶如水流,猶如光影。我不可得故。願一切眾生空盡我所,入涅槃海。

5樓:一心皈命阿彌陀佛

我等解決生死問題,圓滿佛道,是為最重要。一心念佛,待到了極樂世界就什麼都知道了。

貪欲,愛渴,我們念佛人必定要認識思維清楚,他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量煩惱的根源,愛慾弱一分,清靜就多一分,自在就多一分!往生極樂淨土就更有把握!

貪愛是生死根株,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至誠懇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

「故勸今念佛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株,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如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不是愛的,全身在火坑中般。這一聲佛,果能斷得這愛否。

若斷不得這愛,如何了得生死。故勸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

~憨山大師開示」

頂禮憨山大師,我等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若斷不得這愛,如何了得生死。

後學恭附戒邪淫善文,希望讀者朋友有緣看到一定要注意!

「李登十八歲時考中解元,後來五十歲了還不及第,就拜見葉靖法師問原因。法師祈禱專管科舉的文昌帝君指示,帝君命令官吏拿籍簿出示說:「李登初生之時,玉帝賜玉印,讓他十八歲中解元,十九歲作狀元,五十二歲時出任右丞相。

而他中解元後,私下調戲鄰家女兒,事情雖未得手,他反而將鄰女之父告下獄,因為這個原因功名推遲十年,並降二甲。後來又因侵占他哥哥的屋基打官司,因此功名又推遲十年,降三甲。後來又在長安旅店中,姦淫一位良家婦女,又推遲十年。

而今又姦淫鄰家女子,為惡多端,不知改悔,官祿全被削去,死期快到了。」法師將上述情況告訴李登,李登聽了,羞愧悔恨至極,不久便死了。《壽康寶鑑現代新編》」

南無阿彌陀佛。

6樓:有界無邊

深度和廣度擴充套件了,即便南傳,也是承認菩薩的觀智比阿羅漢強的。

其實說白了,所謂的「小乘」四念處就是乙個解脫上的技術性描述手冊,以速取聲聞果為目的,這就是其看起來很簡潔、容易入手的原因,大乘需要在此基礎上拓展觀智,「深」上面以空性徹於一切法,「廣」上面需要遍緣,所以入手難度會高。南傳方面對於菩薩的觀智具體的細節,其實都是一筆帶過了。

7樓:齊天大聖

四念住是原始佛教理論體系中很重要的乙個環節,三十七道品第乙個就是四念住,它所主張的無常,無我,苦,不淨是佛法反對外道見(常樂我淨)的標誌,從它所總結出來的無常,苦,無我(總相念住)更是區分佛教徒和外道的標準,在南傳佛教中,這總相念住也叫「道非道智見清淨」也就是區分道和非道的標準,所以四念住只有一種,就是原始佛教的這種,並不存在大乘四念住,如果對四念住有所改動,會影響整個佛法的理論體系,比如總相念住是四聖諦中苦諦的四個行相,證苦諦,就是以總相念住對三界六道進行現觀,從而證明苦諦是真的,如果你把四念住改了,或者換了乙個意思,那麼苦諦就變了,如果苦諦變了,後面的集滅道三諦就全不成立了,因為它們之間是存在因果關係的。同時四念住需要和七覺支結合,每乙個念住都是用七覺支進行現觀,從而提公升修道階位,如果你把意思改了,那麼就和七覺支也不對路了,因此不要相信什麼大乘四念住,那根本就不能對佛法產生正確理解

8樓:黃隨求

見《諸法無行經》卷上

姚秦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應觀四念處?

佛告文殊師利:「當來世有比丘如是說:『觀內身處若觀不淨是身念處,觀樂皆苦是受念處,觀心生滅性是心念處,觀壞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云何真觀四念處?

佛言:「止止。文殊師利!

不須問也,如來隨宜說法難可得解。」文殊師利言:「世尊!

愍念眾生故,愿必為說。」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見身如虛空,是為身念處;若行者見受不得內外兩間,是為受念處;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為心念處;若行者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是為法念處。

文殊師利!應如是觀四念處。」

如何理解四念處 四念住 大念處的 念 ?

Mr hongyu 這裡的念指念住,念住所緣。覺知著此時此刻的心識所緣,注意力的落腳點所在,也叫業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就是所緣。心跑去聽了,注意力在耳,心跑去看了,注意力在眼,心跑去想了,注意力在意 念頭 要時刻覺知著心識 注意力 在哪。念住,是念住自己選擇的單一所緣,把注意力放在這選擇的單...

關於四念處?

西多別 四念處隨便你怎麼修,只要你有心留意即可,無所謂前後。關於 觀 的體會 請看我這句話 你現在正在看著你自己用眼睛在看我的文字 悟道人R 四念處,是保持對身 受 心 法的觀察。觀身的形成 變化 行為,做到對身的了了分明 觀受即觀眼耳鼻舌身的感受 觀心即觀感受後的心理變化 觀法即觀身受心的關聯變化...

你讀過《大念處經》嗎,以及你對四念處的認識與體會是什麼?

Freeman金剛 無論從中文使用習慣還是三學的連貫性來看,觀身不淨的 不淨 都太牽強,還是 於身觀身 或 觀身如身 等四句比較合理。觀四念住自相,觀四念住總相,能確認蘊處界的 無常 苦 空 無我 三法相,進一步確認 緣起法 初學時是四念住,熟練之後即是一 切 念住 行相 生滅皆隨觀隨觀,謂知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