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中所說的「觀」如何實行呢?

時間 2021-06-02 21:26:21

1樓:任克

其實就是覺。

粗糙的知覺,稱為「覺」;細微的知覺,稱為「觀」。當你的知覺,進入身心細微現象的覺察,即是「觀」。也稱「覺觀」「覺照」「觀照」「照見」「默照」等。

大念住經,之所以被推崇,就在於它不跟你講道理,只講怎麼去覺觀身心覺受,如此而已。沒有廢話,沒有搬弄氣血什麼的,就是教你覺察自己的身心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得到定力,會感覺心智清明,會產生一些幻想和奇妙感受,會身心安然,這都副產品,不是目的,不是最終想要的結果,或者說,不是正果。

正果是身心清淨,雜念消解,平常如實,離苦解脫。

這扯遠了。

簡單來說,想要達成細微的觀,最好先成粗糙的覺開始,就是經中開頭的覺觀呼吸開始,一步步去知覺深入。然後你就會「看到」身心裡更加微細的現象和景象。

不要執著。

繼續根據經中指點去覺觀,去「看到」身心現象,親自去「看到」這些東西,而不是讓別人告訴你,這就是證。

這個過程中,什麼消解了,什麼產生了,如實知,如實見,清晰明了,然後我們就會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到底是乙個什麼東西了。

很簡單。

覺察到苦,如實知:這是苦受。

覺察到樂,如實知:這是樂受。

覺察到不苦不樂,如實知:這是不苦不樂。

一直這樣覺察下去,不需要去強行扭轉苦受樂受,也不需要去追求不苦不樂受,受會自然變化。

久而久之,你就不再執著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心會進入輕安。

如實知:輕安。

觀身也一樣。

覺察到疼痛,如實知:疼痛。

覺察到癢,如實知:癢。

身體盡量別動,不要干擾疼痛、癢。當然,也沒事,如果你動了,如實知:身體動了。

你撓了癢,如實知:撓癢。

有修行經驗的人都知道,盡量不動,只是覺察。

因為身體動了,整個身心會出現很多變化和資訊,假如觀修的能力不太夠,覺察就會跟不上,心通常會變得散亂。

動也有動的覺察,這就是動中禪。

比如無論大小密都通行的經行禪。

還有禪宗的隨自意三昧:吃飯是吃飯,睡覺時睡覺,嘴上嚼食物,就覺知咀嚼食物,於一切事上覺照,一心不亂。

如實觀,如實知,如實見,久而久之,明心見性。

這就是觀,也就是覺。禪宗說佛者覺也。可以這麼說,整個修行都建立在覺觀上。無覺無知,就無法修行。

2樓:四念處2011

看了題主大篇的提問,我嚴重懷疑題主如果禪修,一定會分不清內觀和禪定,一定會以為專注乙個目標就是觀,但其實可能是定。

什麼是佛法修行的觀?可以和日常普通的觀察做比較就容易理解了,普通生活中的觀察,比如觀察一朵花,你是怎麼觀察的呢?你觀察到這朵花的花瓣大小、顏色、醜美等,你觀察注重的是物件的一些概念,這些概念出自你的大腦,其實當你腦中出現這些概念時已經不專注了,更別提觀察,你已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思維概念上,但這正是普通人的觀察事物的方式。

普通人的 「專注」 也和禪修的「專注」 完全不是乙個世界的,有個很好的例子,出自奧修的著書裡,我簡化一下:

一位學者跟著一位禪師學習射箭,學了三年已經能夠百分之百射中靶心,但禪師總是說還不夠,還差的遠,學者說:我的命中率已經是百發百中了!那您還要我怎麼樣?

我如何能更進一步?我的精準度已達滿分,再高的期望怎麼可能?

據說禪師這樣回答:我所關心的不是你的箭術或是你的精準度,我關心的是你,你已經是個完美無缺的專家,可是當箭離開弓的那一刻,你並沒有覺知到自己,所以一切都枉費了。我不在乎箭是否射中紅心,我在乎的是你!

當你弓上的箭發出去時,你的意識也要跟著發出去,就算你沒有射中箭靶也不要緊,但是你不能沒射中內在的箭靶,你一直都做不到這一點。你是零失誤的專家沒錯,但你是個模仿者。

射箭時,當你專注的把目標對準某件事時,你的意識會放在目標的上,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神箭手,你必須忘記自己,只牢牢盯著目標不放,忘掉其它一切的事情,只剩目標在那裡。可是禪師不斷敦促學者要在裡面創造另乙個目標,這支箭必須有兩頭:對準外面的目標,還有不斷指向內在的「自己」。

用演示的方式解答就是,當你專注與目標時,比如射箭,投入專注射箭本身,忘掉其他事情,專注彎弓,專注搭箭,專注力量,專注靶心,等等,這是普通人的專注,其他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專心某項工作。

而禪修的觀察專注是起兩個心念,乙個心念目標指向外在的目標,另乙個心念的目標是不斷指向內在的自己,禪修的射箭分解動作就是:左手臂拿起弓時的整個動作,都念念分明、無時不刻、不斷的知道(我)在拿起弓,右手抽箭時的整個動作,都念念分明、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右手正在抽箭,拿箭搭在弓上的整個動作,都分分秒秒的、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在拿出箭搭在弓上,彎弓整個動作,念念在茲的知道,... ...。

動中禪修同樣,走路是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在走路,抬左腳時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在抬左腳,抬起右腳時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在抬右腳,邁步時念念在茲的知道(我)在邁步,腳放下時念念在茲的知道腳在放下,抬右腳時知道在抬右腳,抬左腳時念...

結合普通人的專注,反問你自己一下,你工作時,專注做某項事情,你無時不刻、念念在茲的「知道」嗎?立刻就明白了。

用科學語言解釋可以是:普通人的專注某事時完完全全被潛意識(無意識、下意識)所替代了,比如專注開車,其實是潛意識在替你開車,禪修的專注就是從浩瀚的潛意識(無意識)中奪回自主權。

禪師最後說:所以說,不管你手頭上正在進行什麼事,不需要去射箭,不管你做什麼,甚至只是坐著,讓你坐著時的意識是雙向的。記得外面發生的事,也要記得是誰在裡面。

不僅僅是大念處經的觀呼吸,日常生活的所有時間,除了睡覺,其他時間任何時候都可以用來練習: 無時不刻、念念分明的知道(我)正在什麼什麼,這就是內觀。

3樓:雷克斯

大念處經對於整個知乎來說可以練到或者達到這個程度的人幾乎沒幾個,可以說你問了也很難知道答案。

而且不屬於入門基本的東西,也意味著要學和理解很難,或者說也不容易用上。

4樓:狗進炮

糾正題主描述中的乙個觀念,「 把注意力強制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不要去刻意專注,如此無助於自己煩惱的去除同時其實也很難做到,當你無法強行安立於一處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卻是焦慮和暴躁。比如要求自己現在開始計畫五分鐘之內不想任何事情,能做到嗎?恐怕不能。

四念處和瑜伽不是一回事,儘管可能有外在形式上的類似,但是目的跟核心方法都不同,雖然我不是很了解瑜伽,但是四念處和氣、能量、靈性之類是全無關係的,而只是一種關於認知身心的技巧。南傳大念處經和北傳中阿含念處經中其實對於這個「觀察身心」,如題主所列舉的,都有一段格式性的話語值得注意:

南傳大念處經:像這樣,或住於在自己的身上觀察身,或住於在外部的身上觀察身,或住於在自己的與外部的身上觀察身,或住於在身上觀察集法,或住於在身上觀察消散法,或住於在身上觀察集法與消散法,或只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而『有身體』的念被現起,並且住於無依止,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

比丘這樣住於在身上觀察身……像這樣,或住於在自己的心上觀察心,或住於在外部的心上觀察心,或住於在自己的與外部的心上觀察心,或住於在心上觀察集法,或住於在心上觀察消散法,或住於在心上觀察集法與消散法,或只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而『有心』的念被現起,並且住於無依止,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比丘這樣住於在心上觀察心。

中阿含念處經: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

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是謂比丘觀身如身……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

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心如心者。是謂觀心如心念處。

對於這部分的理解,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比如在觀「身」的時候,最初更多的是一種有引導、伺察的過程,學會「去概念化」的認識當下的身體知覺狀態,比如品嚐一下入息是什麼感覺、出息是什麼感覺,腳步移動中身體是什麼感覺、腳是怎麼運作的,在習慣後逐漸放棄引導開始以全身進行隨觀,如此在身體運作的解構中反覆去概念化的覺知,但是不要「刻意」去注視,用不過於呼吸的力量去覺知即可。有禪師說有適合觀察身的行者、有適合觀察心的行者,但是對自己個人來說此前對身體的觀察其實更多是培養一種「觀察」的習慣,因為身體的狀態是比較粗大的便於進行練習,重點在生活中運用收益比較多的還是對心的觀察。

當觀察心的時候,在一開始的引導階段,呼吸、觸感、動作,只是乙個參照物,用來使你可以比較方便的覺知到身心的運作,心離開了參照物知道,心陷入黏著在參照物上知道,心對參照物之外的現象有抓取知道,心對參照物之外的現象有排斥知道,知道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本身,當逐漸訓練一段時間後,也與身體一樣開始放棄參照物和引導,直接隨觀心任何時候的狀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身心的觀察中都提到了「住於身、心上觀察集法與消散法……並且住於無依止,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這其實就是在身心上站在四聖諦的角度去觀察苦的集滅了,涉及到了一部分法念處的範疇。因為我也只是普通的修行者,語言組織有些混亂,不知道能否與他人相應,也不知道題主能否看明白所想表達的意思……上面的也只能作為非常膚淺的參考,最好的辦法同另一位答主程賢友建議的那樣,選擇乙個適合自己的禪法,參加禪修營接受老師的指導,此後在家繼續堅持精進。

5樓:獨步清涼

去葛印卡的內觀禪修中心學習一下,或參加一下動中禪。網上也有智光禪師的止觀講座,或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禪修講座,都可以看一看,對你會有好處。

另外,瑜伽的運動部分是非常好的止觀訓練。可以算是動中禪。

重點是你太急切了。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步成就的。急切必然導致挫敗。

如何理解四念處 四念住 大念處的 念 ?

Mr hongyu 這裡的念指念住,念住所緣。覺知著此時此刻的心識所緣,注意力的落腳點所在,也叫業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就是所緣。心跑去聽了,注意力在耳,心跑去看了,注意力在眼,心跑去想了,注意力在意 念頭 要時刻覺知著心識 注意力 在哪。念住,是念住自己選擇的單一所緣,把注意力放在這選擇的單...

看了大念處經。有個感覺。大念出經和心經是一回事啊。就是詳細的講觀自在這三個字。對嗎

看生命在飄 題主你很有悟性,你這個問題很好,一看著就心生歡喜。不要去聽那些只會按圖索驥的人說的話。雖然略有差異,但把兩部經理解為一回事沒有錯,相信你自己,去實踐和體證吧。遇到問題時,再去求解。奔跑吧,少年。 木偶 你貼的不是巴利藏的大念處經,偽造佛經前能先看看內容,心經講的和你造的這個是一回事麼?心...

《道德經》中所說的「衝」和「虛」有何不同?

茂陽昜 想看懂道德經需要先弄懂無極的概念。收斂可以自然而然的彰顯出發散,由至陰彰顯至陽的模式就是無極。陽代表的發散和陰代表的收斂是衝突的,這就是 衝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本質規律是收斂於內的 無 負陰 外在現象是發散於外的 有 抱陽 本質規律決定外在現象,本來互相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