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鬥機推重比只有1左右卻能產生8個g的過載?

時間 2021-05-29 23:18:12

1樓:「已登出」

讓我想起了有人問,宇宙戰爭中,飛船那麼高的速度,怎麼防止過載的影響。。。。

飛機引擎推力確實提供了動力,但是例如飛機的9g過載是靠氣動機動提供的,比如高速平飛,然後拉起來,整個飛機機體機翼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巨大的作用力。

宇宙飛船沒法用氣動機動,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這種過載。而要是能有持續提供9g過載動力的發動機。。。。真的是要星辰大海了都

2樓:傅嘉寧

推力是發動機往後噴氣的反作用力

公升力是由於上下機翼表面氣流速度差所產生的壓力

所以公升力的加速度只有乙個g,推力產生的加速度卻可以到好幾個g

3樓:劉熊熊

即使是民航客機,也可能會因大角度盤旋產生2-4g的過載(當然這屬於飛行包線以外的動作)

過載是與發動機推力無關的,是飛機在三個軸上加速度綜合作用的結果。

4樓:會飛的空水杯

一般來說,大過載不是發動機推出來的,是飛行員拉出來的。發動機積累的速度,飛行員改變速度方向,使飛機在某一方向上,出現大的加速度。

5樓:Falconroid

就算是機翼產生的公升力也只有飛機重力的一倍左右這是錯誤假設,飛機正常平飛時公升力的確在重力的一倍左右,但這時迎角(公升力係數)還有巨大潛力未利用。靠公升力實現的法向過載的確可以遠遠大於重力

根據公升力公式L = 0.5*Rho*V^2*S*Cl,公升力與公升力係數以及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我們假設一架質量為25噸的某型四代機在ISA 25000ft以200m/s平飛,其翼面積為78m^2,那麼此時全機公升力係數只用了Cl = (25*1000*9.81)/(0.5*1.

225*0.4481*200*200*78) = 0.286

可見戰鬥機翼載從巡航角度來看都是嚴重偏低的 -- 要為空戰機動優化。

這時本機探測到敵機目標,需要拉乙個最大過載瞬盤以最快速度佔位獲得飛彈發射角度,

如果本機最大可控公升力係數為2.0,那麼在此狀態下飛機的最大瞬盤可用過載為n = 2/0.286 = 6.99

如果飛機加速到227m/s,即441kt,即可獲得9g最大可用過載。

如果飛機在海平面,以一半以下的速度都可以達到9g過載

6樓:食三妖

發動機推力是航向力,過載有三向,你說的8、9個G肯定是縱向過載,方向都不一樣,肯定沒關係。

飛機拉起來縱向飛個圈圈,向心力就會給你提供幾個G。

7樓:Xi Yang

就算是機翼產生的公升力也只有飛機重力的一倍左右 ,這個前提就不對。機翼能產生的公升力,大致上是公升力係數、翼面積、迎角、空速、空氣條件的函式,沒有任何東西把它和飛機自重約束在一起。

必須得利用空氣阻力。

雖然產生公升力的時候的確有誘導阻力,但顯然公升力才是那個直接使你拉出過載的力。或者說,我們把總氣動力的垂直於你飛行方向的那個分量拿出來看,並稱之為為公升力。

8樓:柴健翌

對,就是靠阻力,嚴格說是用飛機的動能和勢能換取機動性。空戰機動乙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能量管理,高空高速最優,低空高速其次,低空低速等死

9樓:夏彌

過載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加速度。

加速度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高中都學過,加速度是可以改變速度這個向量的。所以8個g的加速度主要是在戰鬥機做高度和速度機動的過程中產生的。

比如做乙個筋斗。我們把它簡化為乙個圓周運動。

看這個加速度a等於速度的平方除以半徑。

換言之,只要半徑夠小,速度較大,

輕鬆產生8個g的加速度。

10樓:7cknghard

這和飛行包線有關係,和推力關係不大。飛行包線是描述飛機速度與載荷的函式影象,而你說的是推力和載荷。推力對於載荷的影響並不大,速度才是關鍵。

既然有些戰鬥機推重比大於1,為什麼不採用頭朝上垂直起飛?

安靜的瘋子 很明顯頭飛機朝上存放飛行員如何爬進去坐好?還是飛行員準備好後來個起飛架架起來?這不是增加額外的操作嗎?所以為什麼你不換個思路把發動機噴口拐個90度彎,這不就是f35麼? ma sai 能做出來,但是肯定不會是所有機型都認可的選擇。對有短距起降極端要求的,可以這麼做。但是缺點是起飛重量會小...

為什麼陣風戰鬥機掛載點這麼多?

Xi Yang 類似體量的戰鬥機掛載能力,其實不是陣風多,而是殲10 Mig29太差。這倆在設計之初都是防空壓力大的產物,就沒怎麼考慮多用途效能。掛三個副油箱之後,如果不用復合掛架,基本上就只能兩中兩近了。你要是換成颱風 F16之類的,其實掛載能力也不錯。 程驍俊 陣風也是要考慮一機型多用,既要制空...

為什麼蘇(俄)系戰鬥機的外觀趨於同化?

快捷鍵 你是說驗證機還是服役的戰鬥機?驗證機外形千奇百怪。複習的主要就是公尺格29蘇27,它們氣動都採用了生力體外形,自然長得像。 文章引用自 脫胎換骨,涅槃重生!揭秘蘇 27艱辛曲折的方案發展之路 6 實際上包括公尺格 29在內,都是這一系列歷史程序的產物 這也是最後公尺格 29為何與蘇 27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