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三代機時代為什麼不發展單發戰鬥機

時間 2021-06-02 08:07:33

1樓:赤龍幽靈

公尺格29也有個單發方案好像叫S-79來著,但因為計畫中使用的單發AL31推力不足,雙RD-33的OTL公尺格29方案在西歐戰場環境下也夠用了,氣動模型還不用重新設計,於是就這樣了。

2樓:鵟與軍艦鳥齊飛

美俄統一標準了,一代亞音速昼間作戰,二代超音速全天候,三代2馬赫超視距空戰,四代多目標超視距空戰、有效利用渦公升力顯著提高機動性,五代隱身等等。

美國怎麼沒有單發三代機,F5和公尺格21是二代機,F4和公尺格23是三代機,F14和公尺格29以後是四代機。

3樓:向風向光

蘇聯航電水平一向不如美國。以蘇27為例,航電裝置重1噸而美國僅二三百千克。可見整機質量比美相差很多。為了機動性只能上公升力體,雙發

4樓:Backfire

回答有很多了,我補充一下。

前線空軍需要MIG-29這種效能在西歐剛F-15。

就算是用AL-31湊合乙個單發機出來,在保證機動性的前提下,以毛子的航電水平起碼是10年內不具備可用的中距空戰能力,到時候還是要靠SU-27過來罩,再引申一下還不如直接砍掉LPFI或者重練。

5樓:繁星之下

其實雙發的中輕型戰鬥機在那個年代也挺常見:

廣泛裝備美國盟友的F—5

YF—16的競爭者YF—17:

美國空軍當初選擇了和F—15用同一種發動機的F—16,緊接著就遭遇了因F100故障產生的大規模停飛問題,最後為了保險起見,同時裝備F100與F110發動機。蘇聯選擇了進度比AL—31F更快的RD—33作為前線戰鬥機的發動機,也在情理之中。一台不夠就兩台嘛,事實上公尺格—29裝備部隊的進度也比蘇—27快些,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6樓:bob

RD33是中推,雙發的公尺格29都短腿,單發的恐怕成跑道保衛者了。早期的AL31可靠性還是差點,當初要是設計單發,恐怕事故率低不了。

7樓:Xi Yang

因為rd33比al31完成時間要早,而蘇聯不可能接受乙個單中推的輕型機。

等al31搞出來就已經晚了,蘇聯不可能在已經有mig29的前提下,再去開發乙個定位重複的飛機。

8樓:小徐

這個是蘇聯的失誤,也是公尺格的失誤。因為公尺格29是和蘇27搶重型戰鬥機定單的,發現搶不過,公尺高楊就找關係說情,把原來的統一重型戰鬥機計畫,變成一重一輕型戰鬥機方案。好死不死的是,公尺格局因為時間和其它想法,把公尺格29原型機減減改改,就變成了前線輕型戰鬥機。

這樣公尺格29雖然不錯,但是缺陷就非常明顯了,有了輕型機的面子,骨子裡卻是重型機的結構,折衷成中型戰鬥機。特點就是油少腿短,電子裝置弱視力不好。

這也為後來公尺格設計局在競爭中失利埋了雷。

四代機比三代機強多少?五代機又比四代機強多少?

已登出 四代比三代強不太多,就好像是大人和小孩子差不多,但五代比四代就強了太多了,就好像倆大人,但有乙個有隱身的特異功能,雖然可能力量沒你大沒你反應快,但你找不著對手啊,還不是得被吊打,戰損比上美國好像有乙個F22對F16的演習,具體多少比零我忘記了,但我覺得要是沒有地面強大雷達系統幫助發現f22,...

殲轟七算不算三代機?

軍盲路過,不是。舉乙個三代戰鬥轟炸機的典型SU 34你對比一下就知道了。第乙個B004無源電掃雷達 飛豹是jla10雷達,效能約等於30年前F 18A的APG 65 第二個AL 31F三代渦扇 二代渦扇,斯貝 第三個,電傳操作 模擬電傳 第四個,主動制導中距彈發射能力 飛豹對空探測能力很弱,別多想 ...

三代機能槍挑打下五代機嗎?

TollRoad 恐怕不允許使用飛彈也很困難,因為五代機的超音速機動能力提高了不少,所以有效的戰術動作更多。特別像是F22的向量噴口,機動性就更強了 聖爹陳老太爺 第五代戰鬥機的標準是 隱身能力超視距空戰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和短距起降綜合化航電系統。第三代戰鬥機普遍採用了複合材料,鋁鋰合金,翼身融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