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覺知?誰在觀照?或者什麼在覺知?什麼在觀照?

時間 2021-05-05 16:11:13

1樓:本來無一物

我來大膽假設一下,我也不知道對不對:識由「根」與「塵」「和合」而成,舊識是「和合」的因,新識是「根」、「塵」、「和合」的果,根塵本性為空性,那麼新識也具有空性(若沒有空性那麼何來新舊變化),所以根塵識本性皆為空性。覺是相對於迷來說的,迷就是識認為根塵識實有固定,認識不到空性,並且此認識具有巨大慣性。

覺就是認識到根塵識的空性,觀照就是識如實看到根塵識的空性,並且在和迷的慣性的鬥爭中取得上風。

2樓:如如

禪宗是最高深法門,是向上一著去參究的,要有基礎的,要吃大苦頭的,不是你想象中這麼酷這麼好玩的,也不是你用邏輯思維能分析出來的,不要在這裡自欺欺人問一些看似玄妙的東西,打些口頭禪,沒有用,打好基礎先,搞清楚禪宗是個什麼東西先,再看看自己適不適合修這一法。

3樓:南飛的雁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佛告婆羅門:『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為他作他覺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契經雜因誦】

有一位婆羅門就來向佛陀請教:眾生的生命運作方式,究竟是屬於自作自覺或他作他覺?自作自覺是認為有個自我或自性,它主使了生命的種種活動,並承擔活動所帶來的後果,能作因、覺果的『自』代表了生命的本體。

他作他覺則認為生命的一切活動都只是一連串的偶發事件,活動產生的後果也只算另一各別事件,主張他作他覺的學派不承認生命有自我或主體,認為生活只是一種機械性的運作所產生的物理性因果作用,並沒有性靈居間操作與承擔。

自作自覺肯定有靈魂、有心性、有生命的主體在造因與受果,以今人熟悉的概念來形容便是唯心論;而否定因與果有一共同主人的他作他覺,則稱得上唯物觀點。

對於自作自覺與他作他覺兩種理論,佛陀都不同意而答以無記。無記就是不予記說、不予置評的態度,因為這種依錯誤的思考模式所提出的問題,無論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覆,都只會引起更多的迷惑。自作自覺與他作他覺的問題,簡單歸納就是古印度人對唯心與唯物之疑惑。

佛陀告訴婆羅門,自作自覺這種唯心觀墮入常見;屬唯物的他作他覺則墮於斷見。常見是認為有個本性或本心,它必須是個恆常不變的主體,主持著現前所造(作)的業因與承擔來生所受(覺)的果報,當然也就有輪迴的信仰。斷見否定了心靈的事實,僅以機械物理的作用看待生命,認為人死就如同機器報廢一般,沒有靈魂、沒有行為(作)與報應(覺)之間的牽扯與糾葛,當然也就否定輪迴現象的存在。

雖然唯心與唯物的二元對立是自古以來的爭論,但實際上,強勢的唯物觀點還是在科技發達之後才漸漸成為主流思想。在佛世時的九十六種外道中,雖不乏推理嚴密的唯物論者,但在歷史思潮的篩汰中,唯物論實難發揮強有力的主導作用,在佛陀入滅之後,印度的唯物思想似乎也勢微而不見經傳了。唯心論總能發揚煌厲的原因在於,人們內心深處無不渴望自己確實存有永恆的價值。

然而自從科學發達之後,對科學的重視、對因果關係的依賴,使現代人變得不再信仰宗教、心靈,轉而崇拜唯物主義。相較於科技,宗教、心靈這些概念拿不出因果確然的證據,形成自由心證又互不認同的混亂局面,使得有關宗教、心靈的各種教派、理論失去說服力,不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佛陀以實際的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的法則為根據,跳脫常見與斷見的窠臼,捨棄唯心與唯物的兩極,確立符合生命真相的正確學說,那就是著名的緣起法則----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起法是唯一能一舉解答生命中所有身心疑惑的學說,不但提供了能有效解除精神痛苦及阻止肉體老病死的處方,又如物理學般可證明、可實驗,有簡單易懂的理論與人人都可自行掌控、操作的因果法則。它成功地突破了二元對立、統合了生命的完整性、揭開了生命存在與活動的真實原理,所有心物對決的僵局,都只能靠緣起法來消解。

4樓:慚愧後生

古云,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五蘊本空,誰肯一照。六塵無性,人皆認真。致令萬苦俱集,一靈永昧者,幻身與妄心也

圓覺所謂一切眾生,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此也。"

恭錄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永悟和尚公堂序)原文:

永悟和尚公堂序(代本人作)

末學慚愧,無知無識,無修無德。如有於人於法不相應之處,懇請大家嚴厲批評指正。至誠叩謝。

南無阿彌陀佛

5樓:護法居世

我在覺知,但覺知不是我、我的。我在觀,但觀不是我、我的。

能自主的故說是我,去覺知,還是不去覺知此事是自己能決定的。

不能自主的則非我。

6樓:著相

這個問題不同佛教宗派見解不同。其核心在「有我」還是「無我」的問題。對此,佛陀是不回答的。

後期佛教思想發展,像唯識宗提出了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這一理論承認有乙個「我」存在。

「中論」提出了真諦與俗諦,天台宗則將「諦」劃分為三。這牽涉很多理論問題。

但從修行實踐的角度來說,在世俗諦上,因為我們沒有解脫,還有乙個「我」的存在,所以此時還是「我」在覺知,在關照。但這個「我」又不同於「五取蘊」的身我。

7樓:護法居士

爾時善現復白佛言。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是為無邊波羅蜜多。如太虛空無邊際故。

是為無等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是為遠離波羅蜜多。畢竟空故。

是為難伏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是為無跡波羅蜜多。無往無來無形體故。

是為無性波羅蜜多。無往來故。

是為無行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動轉故

是為無奪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取故

是為無盡波羅蜜多。與無盡法恆相應故。

是為無生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生故

是為無作波羅蜜多。以諸作者不可得故

是為無知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知者故

是為無見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見者故

是為無轉波羅蜜多。以死生者不可得故。

是為無壞波羅蜜多。前後中際不可得故。

是為如幻波羅蜜多。諸法無生無表示故。

是為如夢波羅蜜多。是諸意識平等性故。

是無雜染波羅蜜多。以貪嗔痴無自性故。

是無所得波羅蜜多。以所依止不可得故

是無戲論波羅蜜多。以一切法超思議故。

是無思慮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動搖故。

是無動轉波羅蜜多。住法界故。

是為離染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虛妄故。

是無等起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分別故。

是為寂靜波羅蜜多。一切法相不可得故

是無過失波羅蜜多。修諸功德到彼岸故。

是無有情波羅蜜多。證實際故。

是為無斷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等起故。

是為如實波羅蜜多。無分別故

是無二邊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執著故。

是無雜壞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和合故

是無取著波羅蜜多。超諸聲聞獨覺地故。

是無尋伺波羅蜜多。至尋伺法平等性故。

是為無量波羅蜜多。無量法故。

是為無起波羅蜜多。離我法故。

是無分別波羅蜜多。是諸分別平等性故。

是不可得波羅蜜多。至一切法真實性故。

是為無著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皆無著故

是為無依波羅蜜多。無所依故。

是為不生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皆不生故。

是為無常波羅蜜多。以一切法常無性故。

是名為苦波羅蜜多。是逼惱法平安性故。

是為無我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執著故

是名為空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是為無相波羅蜜多。以一切法離諸相故

是為無願波羅蜜多。無所成故。

是名為力波羅蜜多。以一切法不可屈故。

是無量佛法波羅蜜多。過數量故。

是無所畏波羅蜜多。其心畢竟無怯畏故。

是為真如波羅蜜多。是一切法無變性故。

是為自然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自性故。

是一切智智波羅蜜多。知一切法無自性故。

佛言善現。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內觀問題。覺知 觀照 專注 念頭 感受,是什麼,他們的區別和關係又是什麼?

渺小如微塵 內觀,觀察自己,有四個方面 身 受 心 法,也就是知道自己各方面處於如何的狀態中!觀呼吸只是其中身的一部分,也就是知道自己呼吸的情況,比如長短粗細有無等!當你觀察乙個時,長久的觀察會帶來專注,也就是觀察不會間斷,不會再陷入無它知!觀察感覺,感覺會變,那就是它的規律,你要知道變了,怎麼變的...

經常聽到佛法裡講要觀照,要覺知,可是諸法無我,是誰在覺知,誰在觀照呢,是第六識?

劉微塵 性空本即圓覺。所謂圓覺即遍一切處。是大光明。如眼看虛空。雖無一切相,這看是覺,而所看的範圍就是覺光放處。體本不動。本無一相。但是,因具生無明,不明白覺覺光遍處正是空體妙用放光。覺光遍處 瞪發勞相 久了,無相而疲勞妄顯勞相。如眼冒金星。金星一切相就妄現了。然後在這些金星中,認乙個為自己,覺呢縮...

何為佛教裡的觀照,它和時刻保持著覺知是不是相互矛盾?望自解,非複製!

洪權 觀照與覺察,確實不好搞清楚。也是千年大問題。我們普通人看到樹木,就會產生 這是樹 的認知。第一眼就會出現覺察,然後就會認知跟著產生。樹的各種效能和作用等。覺察是瞬間的對目標有個判斷,認知,是在覺察的基礎上對目標進行全面分析與認定。就像突然眼前蹦出乙個多年沒見的小學同學,第一眼是好像熟悉,卻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