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問題。覺知 觀照 專注 念頭 感受,是什麼,他們的區別和關係又是什麼?

時間 2021-05-05 18:09:28

1樓:渺小如微塵

內觀,觀察自己,有四個方面:身、受、心、法,也就是知道自己各方面處於如何的狀態中!觀呼吸只是其中身的一部分,也就是知道自己呼吸的情況,比如長短粗細有無等!

當你觀察乙個時,長久的觀察會帶來專注,也就是觀察不會間斷,不會再陷入無它知!觀察感覺,感覺會變,那就是它的規律,你要知道變了,怎麼變的!你說感覺附著在身上,實人的感覺就是要依靠身體五官!

2樓:南城玉佛

言語本來就很蒼白無力。

就是等你得到這些地步的時候,你會發現別的詞彙都無法很好的表達這個狀態這個感受這個境遇時,那就和前人到了說的那個程度了。

如果沒有親臨,而要別人介紹給你的時候,無論別人怎麼說,你都想象不到。

覺知就是從昏夢中醒來並知道了

觀照就是看某對境時自己作強光照耀對境

專注就是整個世界和心念只剩下對境,就像注射一樣投入其中念頭就是心思

感受就是接觸對境得到的影響,體會

3樓:lee

已經鑽到牛角尖裡去了。

不用太注意,也會知道自己在呼吸,就這麼一點點的注意力就夠了。過一陣子,就會發現自己忘記了呼吸,於是再注意一下。

這像什麼了?小孩(呼吸)在院子裡玩耍,母親(心、注意力)在旁邊做事,母親不需要盯著小孩(專注),也能知道小孩還在。這點兒注意力就夠了。

母親還會做些其他事情(雜念、昏沉),會忘記小孩,但只要回過神來就夠了。

4樓:

第乙個問題:「可有時候感覺關照到的東西會附著在身上是為什麼,是專注在裡面了?」答:

這個現象,是你被覺察物件吸引,身不由己跟它著跑了。覺知的物件,其實就是這個(你跟它跑這個現象);學術上,管這個叫做「修觀」

第二個問題:「所謂觀呼吸觀的是把心安住在呼吸的感覺上還是心牢牢抓住觀呼吸這個念頭?」答:

是把心安住在呼吸的感覺上,而非去抓住觀呼吸的念頭。前者很容易,不需要做就能做到;後者很難,幾乎不可能做到。在學術上,管這個叫做「修定」

5樓:

從意識上講,是覺知,對事物的意識察覺。

從行為上講,說觀照,觀是看,觀就是用心光驅散黑暗,使得事物由不清晰變清晰,所以稱為照。

從內容上講,稱為念頭,感受,七情六慾,萬事萬物從態度上講,稱專注,專注方能觀照入微。

總是當下這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說。

誰在覺知?誰在觀照?或者什麼在覺知?什麼在觀照?

本來無一物 我來大膽假設一下,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識由 根 與 塵 和合 而成,舊識是 和合 的因,新識是 根 塵 和合 的果,根塵本性為空性,那麼新識也具有空性 若沒有空性那麼何來新舊變化 所以根塵識本性皆為空性。覺是相對於迷來說的,迷就是識認為根塵識實有固定,認識不到空性,並且此認識具有巨大慣性。...

經常聽到佛法裡講要觀照,要覺知,可是諸法無我,是誰在覺知,誰在觀照呢,是第六識?

劉微塵 性空本即圓覺。所謂圓覺即遍一切處。是大光明。如眼看虛空。雖無一切相,這看是覺,而所看的範圍就是覺光放處。體本不動。本無一相。但是,因具生無明,不明白覺覺光遍處正是空體妙用放光。覺光遍處 瞪發勞相 久了,無相而疲勞妄顯勞相。如眼冒金星。金星一切相就妄現了。然後在這些金星中,認乙個為自己,覺呢縮...

何為佛教裡的觀照,它和時刻保持著覺知是不是相互矛盾?望自解,非複製!

洪權 觀照與覺察,確實不好搞清楚。也是千年大問題。我們普通人看到樹木,就會產生 這是樹 的認知。第一眼就會出現覺察,然後就會認知跟著產生。樹的各種效能和作用等。覺察是瞬間的對目標有個判斷,認知,是在覺察的基礎上對目標進行全面分析與認定。就像突然眼前蹦出乙個多年沒見的小學同學,第一眼是好像熟悉,卻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