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覺知的時候為什麼會感到身心很累?

時間 2021-06-02 19:01:47

1樓:Bit

我們本來都是擁有圓滿的覺知的,只是多年以來的習慣行為習氣遮蔽了覺知,因此開始練覺知時需要力氣,發大心時刻不斷,如此不到乙個星期便能比較輕鬆的覺知了,乙個月後,有意無意間即可覺知。我便是無意間強迫自己覺知自己的心念,乙個月後腦袋裡的"話尾"自然而然能覺知大部分。之後便是更細化的覺知話頭乃至其他的細唸了。

一般來說,按四念處次第來修習會輕鬆有力很多。

2樓:白寶蓮童子

這是正常現象,一方面由於不習慣,止住不動的狀態,內心經般若熏習,會生出種種躁動不安,甚至憋悶,難受,且功夫逾深,反應越強烈。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心的靜定,身體氣感強烈,整個身體在調整,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多了解一下。

在覺知時,盡量體會能覺知心,不被感受分別所干擾,久而久之,就會有所進步。

提起覺照時,注意放鬆,適當調整,自己把握。

3樓:當下的幸福

很簡單,因為你用力了。

忘了是哪個廟裡的偈子:「寂照照寂,不要用力。成佛做祖,無它秘密」。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照就是覺知和正念,做這些的時候,不要用力去做,否則就會感覺很累,無法持續堅持。

當然這個說著簡單,假如我們去實踐的話,會發現不發力其實是很難的。人的精神狀態要不然就是散亂的、強迫性思維的沒有正念,要麼就是使勁兒的念住某個所緣物,很累的正念。

初期都是這樣,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我們想要掌控猶如脫韁Mustang一般的心意,所以開始的時候必需去用力才能降伏它。

心靈的訓練,其實就和馴馬一樣,開始時雙方都互不了解,總要有個費力蹩腳的磨合過程,待磨合好了,騎技也熟練了,就會感覺「人馬合一」,跟騎自行車似的,感覺無比自然。

這些也是四禪功夫的內在道理。

玄奘大師翻譯的增一阿含經,把初禪「有覺有觀」翻譯成了「有尋有伺」,那相對的,二禪「無覺有觀」就成了「無尋唯伺」。

這麼翻譯就明白多了,一般人很難分清「覺」和「觀」這兩個字的意思差別,但是尋和伺就好區分多了。

尋是尋找和尋覓,這是乙個主動的發力的行為,伺是伺機和等待,是不用發力的。

從初禪到二禪的區別,正是你在保持正念這個前提的基礎上,還需不需要發力去維持它這個微細的差別。

所以說,這個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可以不累的保持正念,那您很可能已經達到二禪了!二禪什麼概念,心跳都可以停止了,可人依然是活著的,心念覺知依然是清晰的。

這功夫,心思複雜的現代人,除了南師估計沒有幾個能達到的。不過達到這個成就的南傳修行者可能相對還多一些。

因此,如果您正在嘗試練習念住呼吸等附屬於「四念處」的禪修功夫。

首先還是要心繫一處,待心意初步得到掌控之後,再嘗試卸下發力。當然這個力未必是肌肉的發力,有時也指某種抽象的精神力,比如想要經驗某種超越感官的體驗,以及由這種慾望所引發的意志力等。

但我已經反覆強調了,這不是乙個容易的過程,卸下發力之後可能馬上進入無覺知的昏沉狀態,那就得馬上重新發力系住所緣,否則就失敗了,覺知就喪失了。

失敗有什麼結果呢?別害怕,可能就是——睡著了(_)

睡眠其實就是一種昏沉定,它也符合入定的特徵。每組定的時間大概是兩個小時,睡眠也是兩個小時一組的。實際上人每晚都會醒幾次的,只是我們不記得了。

所以如果很睏的話,這個練習不容易成功,經常失眠的朋友倒可以嘗試用這個方法來輔助睡眠,但是那和禪修就背道而馳了。

如果是禪修的話,最好先把覺睡足,然後再去練習從發力的覺知到不發力的覺知,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不過這東西專業性很強,最好有老師帶著,不然自己去練習,走上岔路的人數遠遠超出方法正確的。十禪九枯木,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只有方法正確了,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獲得「內觸妙樂」的身心體驗,只是從一定意義來說,那也就離墮落不遠了。

4樓:心無所行

因為你是有心的覺知,強制的覺知。

而真正的覺知是天然如此的本性,比如你餓了,不需要強制,不需要用心想一想,自然知道;念一聲佛,不需要強制,不需要用心想想,自然聽見。

佛法本來是沒事,是自在,是輕鬆。但大家都修成了後天強制(束縛),不自在。

所以就累了。

古人說:「得力處省力,省力處得力」,就是這個道理。

5樓:

1,有可能你身體姿勢或坐姿不太端正

2,概念化的思維過多,頭腦中有很固定的條條框框,觀念中的目的性很強。

3,可以看看 法王子開示:禪修時如何做到安住一境 ,其中談的就是比較初學的人,如何逐漸進入基礎的禪定的問題。

4,如果對佛法聖眾有很好的信心恭敬心,似乎也能有助於學禪定。

6樓:梵夫

就像乙個不怎麼運動的人,突然讓他跑步,他就會很容易累。因為超出了身體運轉的習慣。

而我們覺性,習慣散亂地作業,習慣妄想,突然讓它清醒而專注,自然也很難。

這跟帶小孩是一回事,小孩會走路以後到處亂跑,大人要寸步不離地跟著,累不累?習慣以後就好了,慢慢就能掌握「帶孩子」的方法和樂趣。

7樓:lee

原因特別簡單,就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身體緊張了,第二心理上想看清楚某些細節。從網上傳播的文章來看,絕大部分人都是強調專注,強調提公升正念,我的經驗是這些方法都行不通(不排除某些人能行,但我沒有看到過)。

要想成就定,必須要有輕安,但很多人越保持覺知,就越容易繃緊,越精進,就越焦躁,別說成就輕安了,就連免於頭痛胸悶都做不到。

到目前為止,只看到過泰國隆波帕默尊者說得比較清楚。隆波帕默尊者強調了分離「觀察者」,要讓能觀的心和所觀的現象產生距離感。我的經驗是,這是乙個很有用的辦法,如果能夠保持這個狀態一段時間,身心就開始放鬆。

經常進入這麼一種狀態的話,身心會比以前柔和。

8樓:淨海潮水

覺知分為本覺和始覺。我們現在修行的各種作意,專注,所用的是始覺,是有為法。始覺後面還有本覺,本覺是無為法。

本覺離於我們的見聞覺知,睡眠無主觀意識時它也存在,那怕生命謝滅它也存在。又本覺與始覺也是不一不異的,只因無明而形成兩個不同的名相。建議師兄,修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耳根聞性圓通本覺與始覺,可使學人,從有念到無念,從有為直達無為。

現在大多數人都搞有為法,根本不懂無為法,怎樣達到無為法。無為法才是解脫法。有為法修行不當,只會增長無明我執和貪嗔痴慢疑等煩惱,且易入魔走火。

9樓:齊天大聖

覺知這個詞就像中醫講的氣一樣,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的定義和理解。佛教是乙個理論體系非常細緻的宗教,對人的身心有非常細微的分類,為什麼不用佛教中明確定義好心心所來談禪定?覺知我個人定義它就是感知,對應了心所法中的想心所,所以感知無時無刻都存在,除了你睡覺,暈闕這樣的狀態,你不覺知也必須覺知,所以你保持覺知很累說明你想睡覺,不想感知任何事物,所以你要多注意休息,覺睡足了,你就不會感覺覺知很累了

10樓:獨行者

1,首先要看看覺知的方法是否正確,因為不正確的覺知,有可能帶來疲憊。比如有的人誤以為專注就是覺知,「專注」就肯定會累,因為「專注」需要很努力才可。

2,雖然覺知是正確的,但因為舊習氣很強大,新習氣的建立,需要「努力」才能找到覺知的感覺,這種「努力」如果持續的太久,需要刻意的保持,自然也會感覺累。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剛剛初學者身上。

3,如果覺知是正確的,那麼要放鬆自然的、無為的、短時間的、多次數的去覺知,就不容易累了。

既然坐禪要保持覺知,為什麼虛雲和尚入定18天芋頭都長毛了他都不知道?

和悅正 定有三種,安止定,近行定,剎那定。安止是不能開發智慧型,只是讓心休息,若入四禪八定的話,在進初禪階段,必須能入定,出定自由出入,這是最基本的功底,未達者連初禪也沒到。 首先禪宗歷來段子手多,比如拈花微笑,比如五祖衣缽,比如被神秀追殺橋段 到了近代也沒閒著。虛雲法師打坐功夫還是挺厲害的,在泰國...

為什麼有時越想保持謙虛,別人越會覺得你裝,覺得你自以為是?尤其是那些與你有親密關係的人 怎麼解?

枇杷 每個人對事物的解讀都是自己心理的對映 真要解決也不是沒有辦法 1.小事無傷大雅就算了,一笑了之。2.重要的事情想辦法解釋,語言不行就用實際行動表示。要勇敢,不能一受挫就退縮。3.成見太深的人是少數,用時間去證明,周圍的環境也會告訴他,他的看法是錯的。最重要是自身要立得起來,不必把那麼多精力放在...

如何看待凱度烤箱在知乎上的評價?為什麼會覺得不真實?

型男生活 如何看待凱度烤箱在知乎上的評價?為什麼會覺得不真實?確實不是特別的真實。讓我再去選擇我可能就不會選擇凱度的蒸烤箱了。畢竟吃過了清潔的苦,不鏽鋼的內膽確實是不怎麼樣的。不方便清潔還容易刮傷內膽。確實是乙個很差的選擇的。讓我現在去選擇,我回去選擇搪瓷內膽的蒸烤箱,清理起來非常方便。在選購蒸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