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歡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時間 2021-05-10 15:37:09

1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還不夠。

不讀書不行路,只思考的人,當然是空想家;

只顧著讀書和行路,而欠缺思考的人,看到書本和風景中淺層的意思就心滿意足,實際是思想上的懶惰者。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同齡人的思想遠超常人,有的人讀了很多書卻讀成了乙個「書呆子」的原因;

一邊讀書和行路,一邊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者同樣重要,書中的知識和在路上探索的風景需要都消化成自己的「營養」,才能滋潤你的大腦茁壯成長。

而衡量乙個人優秀與否的標準,或者能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的能力,並不在於數量上讀多少書,里程上走多少路,眼睛裡看過多少風景,拿到了多高的學歷和學位……

沒有準備好的旅行,即使行萬里路也是個郵差;不加思考的度過一生,讀萬卷書也不過是個掃瞄器與U盤的結合體。

為什麼優秀的人往往都愛讀書、有見識,而愛讀書、有見識的人,未必都能在各自的領域中被認定為普世意義上的優秀?

因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際上也是「術」的層面上一種手段,而在「道」的層面上,優秀與不優秀的人差距甚遠。

同樣是乙個喜劇的劇本,你看到了機智詼諧,諷刺幽默,你把喜劇看成了鬧劇;而TA可能看到了這齣喜劇的悲情核心,源於其中對荒誕與錯位的展示。

同樣一段旅行,你看到了文人墨跡,千年滄桑;而TA可能找到了自我,明白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和想要成為的人,the truth is within you。

想不明白這點,就永遠只能「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2020.2.25補充

黑格爾說的,熟知非真知,即是這個道理。

2樓:師少一

最近突然流行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據說語出董其昌的《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

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

原文是講述學習繪畫的心得,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既要學習前人的筆法經驗,又要到自然界和社會中去寫生觀摩,才能領悟經營山水畫的意境與構圖,最後隨手可以畫出佳作。董其昌的思想對於後世的藝術創作,繪畫學習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的理論與實踐的二方面。沒有讀萬卷書,不知道基本的知識,前人的經驗,以及相關領域的發展,那麼行萬里路時,可能也是熟視無睹,不會針對性地從實踐機會中汲取靈感與營養,這種行萬里路就是行屍走肉。

反過來,如果只是死讀萬卷書,沒有進行實踐,或者不到實際的自然與社會中去運用,那麼大多數時候不會融會貫通,很難到達乙個更高的高度,或者很難對社會的精神與物質文明有貢獻價值。

所以作者的觀點是首先要讀萬卷書,其次一定要行萬里路!很難回覆更喜歡哪乙個。

3樓:海丹旅遊

兩者之間需要同時進行,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除了看書,也要多出去實踐,去外面的時間看看。

孔子曾經遊獵周國,閒暇時間也是不斷的學習知識,看書本的知識,然後付諸實踐行動。

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讀書也就是村野山夫!所以在權衡中兩者需要同步進行。

4樓:

如果只能讀被允許讀的書,還是直接行萬里路的好。

更好的是能自由地讀各種書,不只聽一種聲音一種觀點,否則讀書就是無聊的重複,再多也沒價值。

再比這個層次好一些的是,你能夠突破各種限制,精神上獲得自由。那樣的讀書才會有行萬里路的效果。

如果你懂我在說什麼的話

5樓:崔餅餅環遊記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缺一不可。

只聚焦在讀萬卷書,很容易「紙上談兵」,對世界萬事萬物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造成認知偏差。

比如被妖魔化的伊朗,當我真正踏入伊朗的國土時,感受到的是當地人的熱情和純真,未曾遇到任何實質危險。不過,對巴黎人的傲慢倒是深有體會,更喜歡南法那邊的居民。

光堅持行萬里路,到最後不過算是個「郵差」罷了,對世界停留在淺層的認識,不懂得有針對性的思考,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不提前學習些印度教相關文化,到高棉旅行的時候就要抓瞎,完全不知道建築上的花紋代表什麼,難以理解他們對眾神的崇拜。

如果非要讓我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我會選擇行萬里路,但不會走馬觀花似的遊玩,而要與當地居民交流,融入他們的生活,體驗獨特的民族文化。

6樓:奇怪的貓咪糖

不讀書,出去走一圈也是白走。看到歷史古蹟也不認識,感受不到其中的震撼與趣味。

不出去看看,只讀書也沒用,書上描述的那麼多東西,沒有見過是永遠無法體會的。

比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比如大漠孤煙直的寂寞。

所以還是相輔相成吧,想出去的時候就出去,想歇著就讀書。互不耽誤。

7樓:衛生紙

不同時間段,做不同的事情,隨緣不變,不用拘泥於形式,難道只有讀書和旅遊能長見識嗎?有時候跟一些人聊天,甚至看一部電影,同樣可以學到很多。

8樓:草莽

讀萬卷書需要你強大的意志力,行萬里路需要經濟的支援,先獲得世俗的成功,才有能力去實現,維持你的想法。

心中沒有信仰,沒有充裕的精神世界做支援,行萬里路只會讓人在漂泊流浪,千山萬水換來的只是風塵僕僕過客式的疲倦。

9樓:遊宴西藏

有句話不是說嗎,「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乙個在路上」。

看書和旅行說白了就是,不同的方式讓自己積累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看書是理論似的,就像你在網上在書本或其他道聽途說的方式知道布達拉宮長什麼樣,給人什麼感覺。而旅行,就是你切身去體會過感受過布達拉宮的輝煌和寓意。

為什麼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

這句話本來就是連在一起,讀萬卷書獲取理論,行萬里路切身實踐,何嘗又不好?

但是,要我自己還是選擇讀萬卷書。

每個人的選擇方式不同,旅行對我來說太麻煩,東奔西走的。

還是看書好,坐著躺著就是一天,而且不想現實那樣真實,書裡留給了我萬千瞎想。

10樓:攸聲旅遊

因為工作,讓我走了萬里路。

現在想想什麼樣的工作,能讓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過那麼多國家和地方?見過這麼多人?經歷那麼多事情?我很感恩。

但我現在累了,身心俱疲的累。

長期的,高強度,高頻率的戶外勞作,掏空了我的身心。

有時,感覺到自己已經進入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所有的景色,似乎都一樣。

所以,現在喜歡看書。看看別人的思想,看看別人的文化,很是有意思。

我建議啊,年輕的時候,多走出去看看。書上的故事再精彩,沒有人生閱歷,你也看不懂。

看過了世事,你再回來看書,會有更深的體會。

11樓:

再說一遍,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都沒用,你這只是消費。

體現你價值的是你的創造,或者是產出。怎麼現在年輕人都覺得光消費品就能有用呢

12樓:三水廠白小

昨天回答了乙個如何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問題,如下。

如何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認為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對立的,所以不要糾結哪乙個更好啦,兩者相結合才能做到乙個成長嘛。

13樓:不語

不讀萬卷書不敢行萬里路

不讀萬卷書眼裡看到的也就是心裡看到的

讀了萬卷書心裡看到的才是眼裡看到的

不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見到的不過是是水草

當然見世界,見眾生,見自己

讀了萬卷書去行萬里路

或者書香一路朗朗書聲路路相隨

14樓:街健阿晉

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告訴我們,讀書得到的還是很少的,讀書得到的理論,都需要用實踐來驗證。

每乙個人出生到死亡,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尋找自我、建立自我。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在不斷的探索自我和世界的邊界,在尋找自己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15樓:Runra

都可以呀!我都喜歡!資金充裕的話,挺喜歡往外面跑的!

讀書是一種習慣了!每天都會翻翻看看的,雖然不是什麼名著之類的,還是能從中知道到很多不知道的東西!每年都保持著要出去走走看看的習慣!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那個重要?

讀萬卷書 認知 和行萬里路 實踐 屬於 知行合一 的陰陽兩面,相輔相成。對於有些人,或有些職業,或有些情景,讀萬卷書會稍微重要些 反之,行萬里路稍微重要些。更多的情況是要知行合一,學知和實踐相結合。走乙個極端,只讀萬卷書或只走萬里路很可能效果都不太好,但不排除有些極端例外情況存在。就好像有極個別人是...

讀萬卷書 書好找行萬里路 路怎麼尋找?

牧野流笛 這個涉及到幾個維度交叉的問題,就拿兩個比較重要的維度來說吧 年齡和背景。如果你家庭不算富裕,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出了大事只能找人湊錢或者找人託關係的家庭,那麼應該先讀萬卷書,用學識作為敲門磚躋身富裕或者上層社會,這樣你才有了行萬里路的機會。要不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受累的是你的家庭和你心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句話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又或者說是不是要達成某種條件?

陳崢 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方法 第一 這是認識論中的兩次飛躍 讀書是最低成本獲取知識了解世界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有乙個弊端,就是這是感性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所以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行萬里路便是把這個感性的認識上公升為理性的認識,真正的去感觸,而不是空想。這是第一次飛躍 轍生十有九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