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來理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

時間 2021-05-10 00:04:40

1樓:

論語的前面寫的就是這個,而且寫的很清楚。

關於讀書,交友,遇良師,自己如何格物致知。

我的理解是,你如果只是自己讀書是不夠的,還需要跟不斷跟朋友進行學術交流和互動來了解他人的想法觀點來反覆論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過光這樣也還是不夠的,因為學習知識或多或少也是有喜惡之分的,如果有個良師指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優點弱點和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發展方向,當然這樣也是不夠的,因為學習知識有分散和集中學習之分,那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專心的格物致知。。。。嘿嘿

2樓:宋洋蔥

給你 500 塊本錢,你能活下去麼?

若光用來買吃的(讀萬卷書),不去找賺錢的機會(行萬里路),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如果光顧著找機會(行萬里路),而不去深度參與分工勞動(閱人無數),那也走不了多遠。

參與分工勞動(閱人無數)肯定會遇到很多坑,甚至會掉到死亡陷阱裡;若有經驗的人給你指明方向(名師指路),那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他人的經驗(名師指路)有可能並不適合自己,路是自己的,怎麼走還得靠自己(自己領悟)。

我想這是乙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應該不是單選題吧。

3樓:子陽-賦難者

這不是乙個哪個比哪個更優的問題,這只是不同學習策略的問題,不同的學習策略對應的是不同學習目的和知識型別。

比如,你自己的領悟力再牛,但如果沒有讀過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和狹義相對論的書籍,你自己去領悟「質量隨速度增大而增加」的原理,等於是重新發明一次相對論,就是重複製造輪子了。

人類可以學習的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儲存於外界之中,所以有四種典型的學習形式針對四種不同的知識型別。

我簡單地總結一下:

讀萬卷書——————理論學習行萬里路——————案例學習閱人無數、名師指路— 社交學習自己領悟——————經驗學習

1、讀萬卷書

理論學習——在單位時空內接觸知識量最大的學習方式

因為這種學習形式對應的是純粹的知識形式、中間大量的噪音和細節都被過濾掉了。這種學習方式的可大幅度打破個人時間、空間、精力、機會的限制,拓寬學習面,短時間內形成龐大的知識體系。

舉例:你想學習如何談戀愛,如果都是靠自己親身經歷,自己領悟的方式去學習,你實操的戀愛物件或許一年也難找到乙個,即便出現了可戀愛的物件,你每個學習週期也很長,那麼你該如何學習呢?

如果身邊有乙個戀愛寶典——《如何征服美少年》,你看到了別人提煉出來的抽象的知識體系,那麼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將整個戀愛週期內的所有要點銘記於心,這樣的學習就脫離了個人具體的時間、空間、機會、精力,變成了可批量學習、批量發生的事情。

2、行萬里路

案例學習——帶有細節的理論例項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文心雕龍》

案例學習是帶有細節的碎片化知識組塊,如果說乙個理論是乙個高度抽象的知識框架,乙個案例就是這個框架中的乙個具體例項表徵——比如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我們看了這句話,但是沒見過別人如何操作,後面聽聞了「諸葛亮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案例,就更理解了這個理論原則。

理論的優點是可遷移、覆蓋廣、容易理解,但是在實際應用時,會產生大量變數,很多隱藏的變數是不會在理論中都一一分明地提煉出來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案例來看到理論被剔出的細節。理論求的是最大化共性,而在實際應用時求的是最大化差異性,理論如不想變為一成不變的死理論,就要新增大量的差異化細節,要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3、閱人無數

社交學習/人例學習——人對發生在自身上的事與理進行反思,形成個人化的思維模型

社交學習是傳統中中國人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因為它更常見、社交學習比理論學習生動有趣、也比案例學習要抽象和具有遷移性。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著書立說形成個人的理論體系,但是乙個有心人在常年的應對實際事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些高效、穩定的應對方式和行為風格,這背後對應的就是這個人的思維模型。

很多老領導帶下屬,下屬會發現領導有一套自己處理事情的哲學和思維體系,這些東西不至於像案例一下零碎,但也沒有達到理論的高度,這些是老領導在這個機構、這個文化環境中產生的特定的思維模型和處事策略,這些是人例學習的核心。

4、自己領悟

經驗學習——親身參與的學習形式

經驗學習是最受時空制約的,你一輩子可能只有三五次創業的機會,所以如果你只靠自己去學習如何創業,可能連乙個完整的創業週期都走不完。經驗學習深受個人肉身的制約,但是經驗學習本身又是對人行為和心智影響最深刻的學習方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對人的行為模式的強力塑造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學習都無法比擬的。

經驗學習本身也有巨大的漏洞,那就是個人的經驗並不代表普遍規律,那麼如果對待個人經驗的視角是單一的,那麼就會陷入自我迴圈論證的泥沼之中。比如乙個女生連續被兩個渣男欺騙,那麼她甚至可能會憎恨世界上所有的男性,這種帶有偏見的視角非常難以被外界校正。

那,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呢?

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可以滿足所有的學習需求,可以對應所有的知識儲存形式。

我們既要理論學習、又要社交學習、還要研讀案例,更要重視自身經驗。

具體而言,

理論求廣、博專兼顧,理論結構既要廣博,又精專一門。

案例求奇、多奇結合,因為罕見案例才能觸碰現有理論難以觸達的邊緣。

人例求久、但要考慮結構,找到關鍵的學習物件,建立長久的結構合理的人脈關係。

經驗求深、要跳出既定自我視角、用多個視角審視同一經驗,挖出經驗背後的原則與規律。

當然,這裡還是要專門提及一下「人例學習」和「案例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常常被人錯誤使用,沒有掌握要領。

人例學習不是簡單地拜訪高手,討教請問這麼簡單。人例和案例學習的本質,是把專家和大師內心對技能的表徵學習到位,這種頂級的技能表徵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

如:乙個人的思考能力很強,

乙個人的幽默水平很高,

乙個人的羽毛球水平很高。

這些技能都是非常難用語言直接陳述的,而更多地要靠手把手地演示、模仿、現場反饋來進行學習——這就是近兩年在整個商業圈有名的《刻意練習》一書的核心邏輯。

專家棋手和普通棋手的區別,不在於練習對戰的多寡,而在於對歷史上大師棋譜的模擬學習,在於打譜;

由此可見,決定你是否成為專家,並不是練習的多寡,而在於你針對【最頂尖表徵/最頂尖模式】的專項練習的多寡。

請注意,刻意練習跟普通練習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專家或大師案例集在更高的水平維度給你進行反饋。

所以,如果想學習真正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能力和技能,就需要在人例和案例這兩個層面加大投入。在這個角度上,存在於書本中的理論知識只是有助於知曉,而存在於人和案例上的程式性知識更有助於實踐。

4樓:浮丘散人

所有說「什麼不如什麼」的都是扯淡。萬事萬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與重要性,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不如」。

讀過萬卷書了,不如再行萬里路;行過萬里路了,不如再讀萬卷書,讀行兼具才是最好的。至於後幾句,湊字數罷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讀就是學,行就是習。

5樓:楊蓓蓓 生涯諮詢

一句俗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點悟,名師點悟不如自己開悟。

看似是閱歷,知識,認知,領悟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其實,只是你把它們四者放在了對立面,它們是互為補充的。

乙個只會讀書,只有知識沒有閱歷和認知的人,大概率是個書呆子,會覺得無趣。

乙個人如果只是自顧自行萬里路,或許他會有見識,然而知識和認知未必能跟上他的腳步,終覺還是有些膚淺。

乙個人如果只是去見很多人,而自己不讀書,沒有知識,沒有認知的話,見的人多半也是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

乙個人如果只是找名師請教,自己不讀書,那他的知識就比較的零碎,不夠系統。

乙個人如果單純靠自己領悟,那他要經過多少試錯,經過多少彎路才能開悟。

現實生活中這5種純粹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我們見到的人更多是不單在讀書,也會行萬里路,不但會和很多人溝通交流,同時也會向高手請教,並且還要自己不斷的開悟,這才是學習進步的正確姿勢。

事實上,乙個人只有多讀書,他的知識才會系統。而只有行萬里路,他的眼界才才開闊。遇人無數,才會和更多人溝通交流碰撞。

找名師點悟,才能提公升自己的認知,拔高自己的維度。而自己領悟才能深化認識,成為自己的智慧型。

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點悟,自己開悟,不是割裂對立的狀態,而是互為補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

你怎麼看呢?

我是獵聘平台簽約生涯規劃諮詢師楊蓓蓓,助力職業發展,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6樓:江湖人稱向前兄

我們都學過一種修辭手法叫作「互文

什麼是互文呢?

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

實際上,這個更想表達的意思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領悟,這幾個方面,乙個都不可缺少

讀萬卷書:這個自然不用說,有悟性的人還是屬於少數,大部分普通人人還是需要通過讀書打怪公升級,尤其是關於如何讀書的書,關於思維認知方面的書。

行萬里路:書看多了做事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有些書生氣,也會覺得其實更多的時候可能是知易行難,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這裡面的行萬里路,我覺得更多的是王陽明所說的「事上練」,只有經歷過各種事,才能看出來是否真的得道了。

一方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另外一方面,實踐也是認識自己的乙個重要過程。鍛鍊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人無數:如果說書是讓我們認識事,認識理。閱人無數則是多跟人接觸,認識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

用你所學的、所經歷的,去看人、觀察人。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和人打交道。鍛鍊的是溝通能力。

名師指路:名師是寶貴的資源,他會說一些書本上通常不會(或者沒法)告訴你的東西,名師本身就是種不可多得的「資源」,名師有自己的心路歷程,獨到的見解。

自己領悟: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你自己的路,只能自己來走,別人無法替代你,那怕書裡面怎麼說的,名師怎麼指導你的,你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

說了那麼多,先從第一步開始,知道如何讀書。開啟了書的第一扇門,後面的,就可以自由發揮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句話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又或者說是不是要達成某種條件?

陳崢 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方法 第一 這是認識論中的兩次飛躍 讀書是最低成本獲取知識了解世界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有乙個弊端,就是這是感性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所以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行萬里路便是把這個感性的認識上公升為理性的認識,真正的去感觸,而不是空想。這是第一次飛躍 轍生十有九年矣...

讀萬卷書 書好找行萬里路 路怎麼尋找?

牧野流笛 這個涉及到幾個維度交叉的問題,就拿兩個比較重要的維度來說吧 年齡和背景。如果你家庭不算富裕,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出了大事只能找人湊錢或者找人託關係的家庭,那麼應該先讀萬卷書,用學識作為敲門磚躋身富裕或者上層社會,這樣你才有了行萬里路的機會。要不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受累的是你的家庭和你心靈...

讀萬卷書真的不如行萬里路嗎?為什麼?

smile 是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都重要,是否同等重要就要看個人了。我偏向於行萬里路,對於現代人而言,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已經成為我們閱讀的習慣了,人們每天都在汲取新的訊息,都在了解新的事物,這其實也算是讀書?讀書不是單一的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在行走中也能有所收穫。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去往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