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中庸之道類似科學精神,但儒家是不是不關注自然又沒用好數學

時間 2021-05-05 23:23:01

1樓:

題主你想錯了

格物和自然科學一點關係都沒有

格物是給你乙個凳子,你要格出來做人要四平八穩的做人的道理說白了,儒家的格物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耍小聰明格物和自然科學扯上關係是被洋大人吊著抽以後,從儒家翻出來乙個比較像的詞,說我們古代也有自然科學罷了

「自堯舜三代以來,吾人皆奉聖人之教以為教,專致力於人道,而於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禮樂文章高出乎萬國之上,而技巧則稍遜矣。彼西人之學,務在窮盡物理,而人道往往缺而不修……苟取吾儒書而熟復之,則所謂光學、化學、重學、力學,固以無所不該矣。」

2樓:長風

「關注」、「用」,這倆動作,還能讓「儒家」去做?「儒家」,是乙個可以行為的主體嗎?

你能不能準確一點的使用概念?

看清楚,我說的是,你,能不能……,而不是「人類能不能……」,看清楚了嗎?

3樓:樂活

個人理解哈,先說明下,以下內容全部屬於個人觀點

可以說儒家過於注重修身類的人學,而忽視數理類的物學。當然,也可以認為儒家是過於早熟了

早在《大學》裡,就已經提出了格物致知

早在《中庸》裡,就已經提出了要盡物之性,並參贊天地化育

早就周朝時代,六藝中就有了數

但儒家是以修身為本的

儒家自己一直都在說要執其兩端,要中庸,也並不反對自明誠的教化,孔子也說過「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結果還是重質重人,輕物輕文(這裡的文指的是質之外的東西,比如子夏說的小道)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自然科學及數學在此無疑屬於小道了,雖有可觀,但還是不能致遠,不會深入研究,自認君子的人都不願為之

這還是儒家裡最重儒家之術的子夏的觀點,要是換個其他派別,可能連可觀的小道也沒有了

儒家的影響是源遠流長的,直到現在還存在於教育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平常教書育人時都會強調一下德、智、體、美。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國家都是這樣強調德育的。但德育分公德與私德,公德先不說,就說說這個私德吧,談到這就要涉及到義利之辯了。

這點我倒是可以肯定,外國(西方國家)肯定不會像中國這樣強調義利之別的

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而是沒有必要提前給還不知何為德,何為義利的孩子教這些,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是教不會的,這些東西才是真正個人修養的成果啊

與其把氣力都用在私德教育上,不是更應該在公德教育上多下功夫嘛

4樓:奔跑奮鬥者

儒家更為側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三家教學分工不同,道家著重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則包羅永珍,尤其是人與六道輪迴的關係,人與十法界的關係。

格物致知是修身之道,中庸則為處事之學。至於數學也是儒家治學的重要科目,屬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

5樓:空氣濾心

物質形式表象規則就是理,儒家經典的格物致知講究的是包含天意價值的天理,自然地包含了形式知性的辯證法,也就是需要回歸形而上的精神真理。而形式邏輯和科學是純形式上的規則理性,不包含價值判斷。

中庸之道則是天命人性精神的信仰意識,涉及到形上學的本性精神感悟和回歸。

6樓:頭圓

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思想學說大致可以理解為:為人類應該怎麼幸福的生活而設計的不同方案。其出發點就是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所謂的「關係」,而落腳點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共同認可的「道德」。

而這些內容是和「科學」無關的。或者說思想家和科學家所關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儒家所關注的是道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問題,科學關注的可能是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問題。所以儒家是不關心科學的,而科學也無所謂道德問題,因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儒家不是萬能的,科學也不是。

數學在科學上是有用的,但對處理夫妻關係就可能束手無策了。

我們的生活不止需要科學為我們帶來的優越性,但更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墨墨溫情,而後者可能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畢竟如何幸福的生活才是我們的目的。

什麼是格物致知

老彭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我將以乙個全新的視角,發前人所未發之聲,說一說我對這十個字的認識。格物從五覺 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 出發,提取認識材料,如聲音 物體形狀 空間感 方向感 顏色 溫度 味道 氣味 軟硬度 粗糙度 等等物質的特性,明悟自身與外物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從內感官出發...

怎麼達到中庸之道?

中庸 遵循天性生活,順應自然修行 一 人生最好的修行狀態,和 刻意 兩個字無關。在任何情況下,心性之中最好的狀態都不是刻意強求所能獲取的,就好像修行自己的欲念一樣,如果在面對欲念時太過於刻意的急於擺脫,反而一念之上又生一念,結果不但消除不了本心的欲念,反而多了執著的偏執。又比如內心徜徉自適的狀態,很...

大家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是什麼?

呂光輝 格物致知真正含義已軼失,跳出侷限性,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哲學上講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中國古代用陰陽描述,道德經用有無描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用矛盾論描述。格物致知,要達到致知就需要格物。格物就是把事物一分為二,只有看到事物的兩面,才算是全面看問題,才能說是知之致。但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