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的時候在想什麼?

時間 2021-05-31 01:44:24

1樓:均布荷載

看到老梁講格竹,來知乎看看。

我要先提乙個問題,王陽明格竹時他在北京居住嗎?明代的北京有竹子嗎?

1.格竹不以實踐為目的

2.格竹只通過觀察產生感性認識,沒用使用手段讓主體與客體產生相互作用,沒有產生理性認識

3.即使產生的感性認識也沒有用實踐來檢驗

格竹是很好的研究竹子方法,但王聖人只是為了檢查格物致知這個方法對不對,出發點是對的,但格竹方法不對,所以他沒有得到和竹有關道理,只得到了一場大病。

其實竹子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如果王聖人實踐一下肯定可以得到很多知識

1.竹子為什麼不會變粗呢?

切開竹子發現竹子沒有年輪,樹木有年輪,竹子沒有形成層

2.竹子為什麼是空心呢?

竹子生長極快,中間缺乏營養,同時空心可以減輕自身的重量,還可以增加穩定性

3.竹子和蘆葦草都是空心的可竹子為什麼抗倒伏呢?

竹子中有節,橫向支撐對縱向支撐有約束作用,好比框架結構

4.竹子為什麼長的快呢?

竹子是按節生長的,竹筍有多少節竹子就有多少節,每個節間都有分生組織,它們一起生長

5.竹子可以吃嗎?

竹筍很好吃,清脆爽口,比如超市裡賣的青椒泡竹筍。大街上還有賣的竹筒飯的

不說了,竹筒飯上來了。

2樓:鄧博文

格竹的時候,應該什麼都不想,將自己的意識凝注於竹子,最後,只有竹子顯現,似乎自身無存,全神合一。具體可以參考印度的《合一經》。

可惜王陽明沒有掌握方法,在那胡思亂想,最後得出乙個格竹不靠譜的結論,也就放棄格竹了。

3樓:非禮勿言

這種近乎有點偏執的精神真的很讓人敬佩,但是做事都要有方法。蘋果砸到牛頓,於是他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可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都是會蘊含一些道理的,至於我們能不能感悟到,這還要看我們自己的造化了。而且更多的時候,道理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的時候去發現的,這需要我們時刻留心;而如果我們刻意去追求的話,反而可能並不會有什麼效果。

4樓:

看王陽明的書就知道他對這段事自己都不贊同的。

可能他以為朱熹說的格物就是把乙個物事裡三層外三層看個囫圇然後得出此物全身都是寶,吾人居靈長之冠,尤甚於此的道理。

然後發現沒意義,所以他就變成了朱熹一生黑了= =

5樓:

竹子一直被象徵為君子,他究竟哪像呢?咦,乙個蟲子飛過去了,好好看。。。不對格竹,我要當聖賢。

嗯,嗯,嗯好睏,不對,當聖賢。七日後(竟然堅持了七日好有毅力)大病,朱熹你「嗶—」坑我。

6樓:青魔

傻傻的在想竹子裡有什麼大道理,結果想破腦袋也沒想到。還病了一場。

後來他就不去追求一事一物的原理了,而且去研究一些能舉一反三的道理。

王陽明格竹想要格什麼,為什麼竹子並非沒有理在內,而他格不出?

羽之愛趙教練 因為王陽明表面上是在格竹子,其實是想要要格出乙個 放之四海 天下萬物而皆準 的理。所以,單單格竹,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乙個答案的。 我部悍將劉三刀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理不在竹內,也不在竹外,亦不離於竹 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亦不離於心 當你未見此竹時,此竹與你一同寂滅 當你未格此理時,此...

為什麼歷史老師說,王陽明和朱熹打仗,王陽明一定會輸的很慘?

深水魚 你老師笑死人,瞎扯,誤人子弟。首先,朱熹沒有領兵打過仗,領兵打仗能力未知。王陽明領過兵打過戰,戰績還是不錯的。其次,朱熹按西方哲學啥分類,叫客觀維心主義,王陽明叫主觀唯心主義。你老師叫形上學。 ATime 沒想到你能遇到這麼牛的歷史老師。1 你要知道,朱熹和王陽明不可能真的打起來。即使真的打...

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

有物來照 陽明後,後輩心學者具其根器高下各解不一。孔夫子講 吾道一以貫之 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老子,天得一以清 我們每個人身中皆有乙個 一 儒家中和之道,未發與發,乙個誠字貫穿終始。在陽明先生這裡,乙個致良知,講知善知噁,個人理解,其實是對那個高度統一的 一 那個未發之中的溯,去除後天氣拘陰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