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格竹想要格什麼,為什麼竹子並非沒有理在內,而他格不出?

時間 2021-06-04 00:11:45

1樓:羽之愛趙教練

因為王陽明表面上是在格竹子,其實是想要要格出乙個「放之四海、天下萬物而皆準」的理。

所以,單單格竹,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乙個答案的。

2樓:我部悍將劉三刀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理不在竹內,也不在竹外,亦不離於竹

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亦不離於心

當你未見此竹時,此竹與你一同寂滅

當你未格此理時,此理與你一同寂滅

王陽明要格的是囊括一切的綜理

不是竹子是中通外直的這種偏理

所以,沒有格到

我tm寫了些什麼玩意兒

3樓:王西亞

竹子堅韌、有氣節是人主觀意識上賦予它的,並不是竹子的理。王陽明也並非沒有格出竹子的理,格竹就好比他的五溺之說,在當時看來應該是玩物喪智、無用之功,但如果沒有這五溺可能也就沒有現在的王陽明了。以後來人的姿態來說古人之事,說什麼都有理,因為古人已經沒辦法反駁了。

我第一次看傳習錄,短短幾十頁看了乙個星期,最後還沒有看懂。大概半年後的某一天,突然就有所領悟了,我覺得也應該算是格物致知了吧。很多事情就是這樣,順其自然正常看待就可以了。

沒必要去強求或者摳字眼,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格竹這件事連個小插曲都算不上,你還在這糾結這個,這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4樓:追放豚

古代人說的物,不是個東西。

那是什麼呢?是事情。

陽明自己也說:人須在事上磨,才守得住。

空空的看竹子,那是過於清靜無為了。除非你像培根那樣做科學實驗記錄,才有意義。

5樓:水若善

因為朱子有言論:事事物物都有個理在。婁諒也教年輕的陽明先生:聖人可學而至。所以陽明先生想成聖人,就去格竹子。

理豈在外尋,每個人觀的世界事物都是不一樣的,你看到的北京跟我看到的北京一樣嗎?心理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陽明先生從小浸染在朱子學說,直到37歲龍場悟道,心即理,本自具足,只是私慾障礙,良知不光明。

6樓:碧水淡如

我的理解,竹子之理,不是關於竹子的植物學知識,而是竹子具有的本質屬性。

窮究到根本,竹子和其他人、事、物、理一樣,本來是無有的。

竹子本來無,當下無,究竟無;而竹子此刻正節節高拔,葉葉青翠,株株搖曳,片片清涼。

這理,是我們的心去格出來的。

因為我們這顆心,也是如此,本來無,當下無,究竟無,而靈性常存,永劫不滅。

我們是用這樣一顆心,去感觸、通達了竹子的這個理。

他之前格不出,是沒有意識到、更沒有起用到自己的這樣一顆心,只想從竹子裡發現乙個「理」。

事實上,你是什麼樣,就能看見什麼樣。

一顆執著於外求的心,看不見竹子究竟之理;一顆本自具足的心,當下即能感通萬物如是,非但竹子而已。

7樓:老熊

格竹,是想從作為萬物之一的「竹」中,嘗試格出「真理」,萬物皆有的共理 ,普遍性的「理」。誠如很多答主所說,格竹並非抽象的格法,建立在對「竹」具體的認知,有法可依基礎上,才能由對「竹」物質的理,逐漸昇華為入「道」的理 。我想,用上述幾個關鍵字,能較為貼切地表達這種韻味。

8樓:致遠者說

這個也許是他的方法錯了,也可能是他的追求目標不一樣。

從研究竹子,可以得到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材料學等方面的知識,但難以研究出社會學、倫理學。

所以他從竹子開始,在目標和方法上都錯了,沒有收穫,做了無用功是再正常不過了。

9樓:瓜子

更新一下,其實王安石格竹,不就像許多在自習室裡的學備考生,天天起早貪黑抱著書本硬啃,努力地背課文、背答案,卻始終無所進步的情形?眼中有竹,心中無竹,更遑論身與竹化,談何竹理。

書中自有真道理,卻畢竟不能只是靠死記硬背呀。

程頤、程顥: 「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所以明理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朱熹:「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

」(《朱子語類》卷十五)

「雖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豈不可以格。如麻、麥、稻、粱,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地之蹺,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朱子語類》卷十八

所以,王陽明要格竹子的道理,就應該先找個會種竹子的老農民仔細調查,或者乾脆自己種幾年竹子——就像格豌豆的孟德爾一樣

10樓:

年輕的王明陽格竹是想做到格物致知,後來他在傳習錄中記錄了這個事情,而且前因後果也解釋了。大概是:格物致知,其知不在竹,其理不在竹,而在其心。

傳習錄是這樣說的:「眾人只說「 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

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

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裡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夷中三年指的是正德三年到正德五年,龍場悟道前後那段時間。王陽明悟道之後才知道格物致知的真面目。

格物致知真實是怎麼樣的呢?那要從格物致知的源頭來找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致知最終沒能讓大家理解主要是格這個字。查了不少資料,以及甲骨文金文的資訊,在這裡找到乙個早期的格字的資訊,《尚書君奭》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

公曰:「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

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天;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天維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鹹奔走。惟茲惟德稱,用乂厥闢,故一人有事於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大概意思是周公說:我聽說以前商湯既受天命,當時有伊尹輔佐,格於皇天。鑑於孔子對周公的敬仰而且相傳尚書為孔子整理,這個格於皇天、格於上天可能才是格物的出處。

大學秉承孔子思想摒棄了怪力亂神的皇天、上天,或者是格於皇天這個太難達到,而用物來代替,其格局小了不少。

因為歷史沿襲以及文字環境的變化,結合了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含義,沒能得出格字在此的乙個具體含義,這裡只能給大家乙個模糊的概念了。如果在格字上還有進展,會再次更新的。

11樓:布衣神話

王陽明格不出,顯然是因為那時候他太年輕了唄。誰十幾歲時沒有產生過疑惑、沒質疑過幾個權威呢?「薄老莊而非周孔」,嘿嘿嘿,少年們幹起來不要太熟練太飛揚了。

年紀大了歷練多了,以前讀過的書上的一些道理就開始應驗了。不然他以後怎麼會龍場悟道呢?

格物致知我覺得沒毛病,有毛病的是朱熹。況且這四個字也不是朱熹的原話,原意在《大學》裡。誰特麼知道朱熹為啥非要在知上去除人欲?

比如說,求生欲是不是人欲?吃飯是不是人欲?有的人飯量大有的人飯量小,那飯量大的慾望就太盛?

他叩拜的聖賢孔子都沒阻止人吃飽飯。這裡肯定就有人講個去人欲要的是個慾望適度的問題了。不過「適度」它又是個沒標準的東西,可操作性不強,卒。

可怕的是明朝官方推崇朱熹,讀書人科舉都要考。能怎麼辦呢?就只好你來我往都帶個面具演一演,比一比誰更像道德聖賢了。果然是,「聖人出,有大偽」呢。

心學雖然有瑕疵,但比起朱熹的學說就好太多了。而且王陽明還是很值得佩服的,他一直很重實踐。實踐出真知嘛,最牛的我覺得還是馬哲毛概。

12樓:更深的藍

格物致知,和宗教信仰差不多的東西,都是乙個精神的寄託。格物致知是自己以自己為神,自己賦予物神性,反過來再以物為支撐支撐自己的信念。

13樓:梨花

王陽明格竹的起因是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提出的"聖人與天地合其德"的易學觀點。周敦頤認為,聖人"無為"等品德取法自天地創生萬物的創生之理,所以王陽明想從竹中參破天地創生的聖人之理。

14樓:創造未來

陽明先生想格出朱熹先生的儒家思想的理,就是在事物上找道理,例如竹子的道理在竹子上找就可以找到。孝敬父母的道理在孝敬父母的事中找。

其實後來陽明先生發現這個是方向上的錯誤。只有向自己內心找內心格才可以找到事物的道理。

換句話說,竹子的道理在我們心裡不在竹子上,同樣的孝敬父母的道理在我們心裡不在父母身上。

為什麼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在我們心裡呢?陽明心學會告訴你為什麼。

15樓:徙竹散人

王陽明罵學生的時候說:你不看我之所得,卻只盯著我所失。先把心擦乾淨,再來問學問吧。

學生問:那我現在問老師學問。

王陽明答:已與你一語道盡,你卻不知。

16樓:子曰

王陽明說:「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還說:「心即理」。

如按王陽明的邏輯,既然「心即理」,既然「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那麼,竹子也應該不在理外才對啊?

所以說,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學說,其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是前言不搭後語的,是不講邏輯的,更是不講理的。

17樓:mk沃

那時候的王陽明才多大,你指望你乙個小屁孩懂什麼?那會兒的他還都沒有踏入社會呢,人情世故啥的都還是從書裡片面的了解了一些,所以不要管他想要格什麼。

18樓:像86上了山

覺得王陽明格竹子的時候他「格」的是已經長好的竹子,就像你寫一道非常複雜數學題一樣,你沒有學過,給你個答案,七天七夜盯著答案看,還是啥也看不明白。這不是很正常嗎,一件事情只有自己真真實實的做了或者了解才能明白

19樓:一明

王陽明自小就立志做聖人,一直沒有找到方法,方式,明朝當時都流行朱熹學說,科舉考試必考朱熹學說,朱熹主要思想是窮盡天下理,萬事萬物都有他的理在,要格天下萬物之理,不斷總結最終成聖成賢。這裡先不說朱熹學說的究竟。當時朱聖人的影響力之大,王陽明想做聖人無門路,自然按朱聖人的窮理學說,格竹子希望格出理來,結果理沒格出,反而因七天七夜的格竹子而大病一場。

王陽明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的時候在想什麼?

均布荷載 看到老梁講格竹,來知乎看看。我要先提乙個問題,王陽明格竹時他在北京居住嗎?明代的北京有竹子嗎?1.格竹不以實踐為目的 2.格竹只通過觀察產生感性認識,沒用使用手段讓主體與客體產生相互作用,沒有產生理性認識 3.即使產生的感性認識也沒有用實踐來檢驗 格竹是很好的研究竹子方法,但王聖人只是為了...

你為什麼討厭王陽明?

張新茂 有可能不是討厭王陽明,而是討厭古文,我就是這樣,覺得古文讀起來好麻煩,後來我因為某些事想學習,讀讀王陽明所以我就去了,現在想來真是讓人高興的一件事。別人討厭你不用去管,他雖然討厭但也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當他想讀的時候自然會讀,而且說不定比你還要深刻呢,所以啊,不要因為這個小事而糾結,王陽明不...

為什麼歷史老師說,王陽明和朱熹打仗,王陽明一定會輸的很慘?

深水魚 你老師笑死人,瞎扯,誤人子弟。首先,朱熹沒有領兵打過仗,領兵打仗能力未知。王陽明領過兵打過戰,戰績還是不錯的。其次,朱熹按西方哲學啥分類,叫客觀維心主義,王陽明叫主觀唯心主義。你老師叫形上學。 ATime 沒想到你能遇到這麼牛的歷史老師。1 你要知道,朱熹和王陽明不可能真的打起來。即使真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