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什麼不自己稱帝?

時間 2021-06-01 15:03:53

1樓:鬼谷信

王陽明是儒家人物,儒家的最高理想不是成為帝王,而是成為帝王師。

至於王陽明想稱帝,請原諒我發出了不懷好意的笑聲,論管職,他從未進過大明的權力核心,甚至也只是個「南京兵部尚書」的副職。

毋庸置疑,王陽明是有軍事天分的,但是也僅僅是對於「山匪」和「寧王」這些烏合之眾而言的。

再者說,王陽明到後來主要是進行教學工作,幾乎是處於半退隱狀態,因為朝廷裡有人不喜歡他,比如楊廷和。

2樓:凌華寒

當皇帝不是最終追求,從春秋開始就有文人避世不出,莊子就說寧願做泥水裡自由游動的烏龜也不做祭祀中的豬狗,你再問問自己讓你當皇帝,你當不當?想想勤政的皇帝,每天批奏章都累死,還要搞祭祀,狩獵,防備手下,晚上還要被榨汁有些還不能留種,就這樣,你想當皇帝?

3樓:七分餘地

所謂做事合乎天理,指的是乙個人的能力、意志、心境狀態等與行為目標高度一致, 人活在世上的目標不一定完全要是為了追求極致的權力或金錢, 有的時候快樂和乙個良好平靜的心境狀態也很重要。 即使有能力稱帝但是稱帝不符合自己的意志和心境狀態那為什麼要稱帝呢, 如果他沒有調和好自己的個人能力、意志和心境狀態而做出稱帝的行為那就是私慾而不是天理。

4樓:

這個問題問的天真,也問的較好,年幼看了書名開頭,我們可能都會這麼問。

王陽明為什麼不自己稱帝,答案是:「致良知。」

從客觀上,峰極無妄,從來不是吉相。

樓上說的這一條,弄明白很多宰相為何逾越稱帝,為何不稱的關係。再讓我們看看著名標準的中庸曾國藩為何不稱。比較中肯。

逾越極致的能力程度,與逾越極致的野心行止是兩回事。

自古宰相實權大於帝王的例子,並非啼笑。他不缺權力,不缺同伴。

高階篇的理解,樓下答主正解,這不符合王陽明的良知本心,王陽明他不想稱,從未想過稱,甚更維護國。

剖析王老師和張居正老師。再逾越一層全新的最高的權利,他們是否有無妄的野心,有沒有年輕人的野心,有沒有年老人的遺憾心。

連神仙也想不到,他們早已在年少或中年歲月的蹉跎時,早盡的淡看了萬若虛妄。

古代學者,現代學者,為什麼稱他們為聖賢。

這批聖賢,忠的是他們的本心意願,他們本心意願中,根本沒有這一條逾越。

他從一開始為了後朝朝代代的穩定,為了朝朝代代的鞏固,他們自立里程碑。

王先生,對高分高能人才的高輸出,自己的學生也惟心至極,乙個比乙個天妒英才。舉個栗子,神童皇帝的宰相張老師,皇帝敬畏,皇帝忌憚,並讓皇帝練手,故讓皇帝乾掉自己……

能讓後世,『天下無謀』。這是偉人的怪傑情懷。擁有絕頂的聰明,也許還能絕聖棄智,偉人的大義大仁,芸芸是不懂的。

我沒有想到任何乙個中肯的形容詞,能概括王老師和張老師的聖賢以上行止。唯一的結果是,他們金戈鐵馬,朝堂政守一生,國家變的更好了。他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其他朝代的宰相守功終功難,他們可以終功,然而,做出了終功後面的事情。

付出他們坎坷萬難的一生,光輝崢嶸的一生,付出他們歲逝殘啜的生命。

成功,守功,終功,沒有人知道終功後面是什麼。

除了王老師他們的行跡,說君子,已是折辱絕聖。

看看他們的跡,他們的終功,張老師選擇讓皇帝乾掉自己的棋子,為了張老師認可的國家穩定,為了所謂張老師和後世眼中的天下無謀……

題主好好看書,在路上的人,惟心學研,惟跡共勉。

官居一品,本心聖賢,凡人是看不懂聖人的。

悲天憫國,何為怪傑英才聖賢之嘆!

5樓:

因為王陽明沒有題主聰明

題主是不是想表達他都創立心學了,稱皇帝又怎麼能難倒他。

那,研究出原子彈的科學家是不是就該是地球的皇帝了。

建立空間站的科學家就該是宇宙皇帝了!

…………

君不見朱棣「清君側」立了多少牌坊,裝了多久的孫子多麼艱難。幾次差點死掉。

你乙個省軍分割槽的指揮官,懂點哲學、軍事要造反當皇帝。聽說你造反,多少人想拿你的人頭邀功請賞,封侯加爵,估計沒出省就被捆著送給正德喂豹子了。

封建社會。君權神授君父為大是天地之間的主宰。

在封建社會王先生的教育水平不允許他造反,王先生想多活幾年。王先生不想被題主YY死。

題主,我搭理你了。我看你一眼了。我輸了

6樓:「已登出」

簡言之,稱帝不符合他心中的良知。

具體來講,

朱厚照在位時荒淫無度,昏庸貪玩,不理朝政。王陽明所做的是,盡臣子本分,保一方太平。平匪患,伐寧王。破山中賊,破心中賊。為百姓謀福利,教化百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王陽明在晚年沒有按照內閣的暗示去攻打安南,因為他認為一將功成萬骨枯,百姓流離失所非他所願。

他的學生在他臨終時問他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即,我的這顆心一生光明,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此外,他的徒弟王艮對王先生如此才學卻得不到重用很是不平,於是招搖過市,為老師鳴不平。王陽明得知此事,態度是嚴肅批評了王艮。

稱帝違背了那個時代的道德標準,會帶來非正義的殺戮,不符合王陽明心中良知的定義。所以他不會稱帝,甚至連這種想法都不會有。

參考: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酈波教授主講。

7樓:Claire

你這個問題好奇怪,他為什麼要稱帝?孔子怎麼不稱帝?

古時候,人們是遵循三綱五常的。無名無份隨隨便便就能稱帝?朱棣是戰神還是皇子,搶了侄子的位置,還不是心驚膽戰一輩子,名不正言不順。

王陽明要是有這想法,那只能是個草寇!分分鐘就被剿滅了。

王明陽的理想是做聖人,教化天下萬民。也是心學的基礎。對於事物的認知出於我心,只有心裡明達,才好理解萬物!

8樓:維C分享

志向不在於此,他的志向是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孔子也沒有稱帝。

而且在古代,一切講究名正言順,況且王陽明並不得到朝中大臣的信服,認為他的心學是旁門左道。

9樓:李曉鴻

《莊子·山木》說:「物物而不物於物。」控制慾望而不受制於慾望,控制情緒而不受制於情緒,控制心氣而不受制於心氣,也是心學的要點。

與後人建立了晉朝的司馬懿相比,諸葛亮是失敗者,但全國各地卻到處是諸葛亮的廟宇——甚至成都劉備墓也叫武侯祠,就是因為「儉(克制)以養德」四字。

《孟子·盡心上》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荀子·儒效》說:「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

《張子全書·天道》說:「聖人雖與民同其憂患,而不役心於治教政刑以求勝之,唯反身而誠,身正而天下平。」

丘處機《青天歌》寫道:「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

明代湛若水《獨岡書院講章》說:「孔門之學,只在求仁,求此而已。仁存則性盡,非樂他物,非樂簞瓢陋巷,非在他求,自樂其樂也。此個樂,南面王之樂不足過之。」

王夫之《思問錄》說:「見道義之重,則處物為輕,故銖視軒冕,塵視金玉。」

清代汪汲《座右銘類編·志節》說:「士君子能咬斷菜根,而後無不可為之事;能視富貴如浮雲,而後無不可處之遇。」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窄門》說得好:「凡渴求永恆的榮耀者,則必放棄世俗的榮耀;凡不能鄙視世俗的榮耀者,必不配上天的榮耀。」

王陽明為什麼偉大,他的主要思想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所謂 知行合一 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麼?為什麼王陽明的思想在台灣遠盛於大陸?

十年前初識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很好奇,這些年吃過苦,吃過虧,也收穫了一些東西,略有所獲,個人有點感悟,簡述如下 知行合一,是一邊思考學習,一邊執行探索 不斷執行,不斷思考 再不斷優化調整,不斷驗證學習的過程 它是乙個動態的,持續的,思考和執行相統一的過程!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都可以...

為什麼歷史老師說,王陽明和朱熹打仗,王陽明一定會輸的很慘?

深水魚 你老師笑死人,瞎扯,誤人子弟。首先,朱熹沒有領兵打過仗,領兵打仗能力未知。王陽明領過兵打過戰,戰績還是不錯的。其次,朱熹按西方哲學啥分類,叫客觀維心主義,王陽明叫主觀唯心主義。你老師叫形上學。 ATime 沒想到你能遇到這麼牛的歷史老師。1 你要知道,朱熹和王陽明不可能真的打起來。即使真的打...

你為什麼討厭王陽明?

張新茂 有可能不是討厭王陽明,而是討厭古文,我就是這樣,覺得古文讀起來好麻煩,後來我因為某些事想學習,讀讀王陽明所以我就去了,現在想來真是讓人高興的一件事。別人討厭你不用去管,他雖然討厭但也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當他想讀的時候自然會讀,而且說不定比你還要深刻呢,所以啊,不要因為這個小事而糾結,王陽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