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用佛學理論是否更有效?

時間 2021-05-11 13:24:32

1樓: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

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則有往來。

有往來故。則有生死。

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

無往來故。則無生死。

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2樓:文殊菩薩

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活得很累。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作為菩薩行者來說,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積極入世,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其中的維摩詰居士就是以商賈富豪的身份,擁有妻子兒女,出入娛樂場所,但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在與社會民眾打成一片的過程中,對他們起到教化和引導的作用。同時,闡說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強調「心淨則國土淨」,是在家居士在紅塵修行的榜樣。

如何才能培養出世和超然之心?在大乘佛教中,是通過對「空」的認識和體證來達成。佛法所說的「空」,不同於我們所理解的空無或一無所有。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空」和「有」並不對立,而是統一的。比如《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金剛經》講:「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都是在告訴我們,世間任何一種現象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成。換言之,是條件決定一切的存在,離開條件,我們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變的特質。所以,這種存在只是因緣假相而已。

但我們因為無明所惑,無法見到世間的真相,於是就會把主觀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覺得它就是如此,確實如此,由此衍生出許多煩惱。佛教所說的「空」,正是要幫助我們認識真相,去除我們主觀賦予的種種特質。這樣才能從迷亂的狀態中走出,超然物外,心無所著。

了解到生命真相之後,看到很多人因為無明,每天不斷地製造煩惱痛苦,就要發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幫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真相,解除煩惱。有了這樣的慈悲心,就能積極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型,就能在入世過程中保持無所得、不染著的心態。《金剛經》就是一本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放下,同時又積極利他的經典。

3樓:張亞寧

佛教講的是五蘊皆空,講因果關係,講真我,講博愛,因果.

所有心理問題,無非是由各種煩惱引起,包括貪,嗔,痴,慢,疑.學佛的話,可以學會一種超脫的態度,看待自己身上的問題,看待自己的內心.當你在有煩惱的時候,不要試圖去阻止或者告訴自己不應該這樣,只是告訴自己我知道我在怎樣,然後溯源,找因果,知道因果了,就明白現在的外在情況只是因為過去的某個行為動作引起,然後進一步深究發現是由某乙個念頭引起,最終發現根源,知道因果了,就不會煩惱現在的情況,就會種善因求善果.

當然如果你修行比較高,就會明白,一切皆空,時事無常.有生則有死,有樂則有苦,有喜則有悲,而一切皆為自然現象,自己內心有波瀾只是因為自己心動了,心念同樣有起有滅,看破了喜怒哀樂生死離別,自然很多煩惱就沒了.世間唯一不變的是愛,萬物皆有靈,當你把內心放在關心萬物時,心裡清靜,無欲無求,還能有什麼煩惱呢.

4樓:普現

我讀過南懷瑾的一些書。佛教確實有獨特的一面,充滿了生機和自由的快樂。我覺得如果覺得感興趣,可以比較系統的去讀一些書。

但是,佛教不打容易被通俗的簡紹,因為按照教理,說到核心部分,很難用語言去描繪,一說便錯。如果你願意了解,相信你會理解我所說的,語言無法描繪的意思。

5樓:

曾聽到有人說,學了佛教唯識,心理學都是小兒科。

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

何等一切法? 雲何為無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種: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 五者無為法。 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種: 一眼識, 二耳識,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種, 分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別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隨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觸,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別境五者: 一欲, 二勝解, 三唸, 四定, 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進, 三慚, 四愧, 五無貪, 六無嗔, 七無痴, 八輕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煩惱六者: 一貪, 二嗔,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不正見。

五隨煩惱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惱, 四覆, 五誑, 六諂, 七驕, 八害, 九嫉, 十慳, 十一無慚, 十二無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舉,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亂。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 二惡作, 三尋, 四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種: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聲, 八香, 九味, 十觸, 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 略有二十四種: 一得, 二命根, 三眾同分, 四異生性, 五無想定, 六滅盡定, 七無想報,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住, 十三老, 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 十六定異, 十七相應, 十八勢速, 十九次第, 二十時, 二十一方, 二十二數,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為法者, 略有六種: 一虛空無為, 二擇滅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滅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 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 略有二種: 一補特伽羅無我, 二法無我。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

6樓:馮小昌

有效但有個前題,那就是對方要相信這些理論。

醫學上有種叫做安慰劑這樣的東西,是澱粉做的藥,但告訴病人這藥很有效,必須按時服用。

研究發現,這樣的藥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然不可能是對所有的病),起作用的程度跟患者對這個藥的信任程度有關。

我給你舉個我曾經的例子。

我生長在中國的南方,那邊普遍比較迷信。我家也不例外,我媽更是個很虔誠的人,

有一年,她生病,感冒發燒引發胃炎,看了很久的醫生沒有好轉,她心中很鬱悶,

思來想去,感覺自己是不是感染有什麼不好的東西(迷信類),於是去問神婆,

神婆幫他化解了,我媽的病情也從此好轉。

在此之前,我是很反對迷信這類活動的,但從此事後,我對他有了乙個更深的認識,

我不再反對我媽迷信,甚至擁護。

也因此,我對信仰有了乙個全新的認識。

所以你的問題,或許不只是佛學的問題,換另外的「學」也能解決,只要你深信。

如何看待無法證實又無法證偽的佛學理論

本我永恆自我不息 可在自恰性上判斷其為自相矛盾的悖論。如果一切皆空,佛學也是空。所以,佛學思想在否定一切時,也否定了自己。 離即離非 最大的分歧是 這世界及自我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題主認為世界及自我是真實的。佛經採用了兩種方法 一是在自己體內找我,看看能不能找到 我 二是分析世界的種種現象,比如透鏡...

怎樣證明科學理論是正確的?

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是 證實 二是 證偽 證實就是 可重複 實驗,多做幾次實驗,可以得出同樣的結果,就是證實的過程。有時候證實不好做,人們也可以設計出 證偽 的實驗,如果證偽成功,就證明某種結論或推導是不正確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有些證明也可以在計算機中進行,比如科學家證明地圖的 四色定律 無法證...

沒有實證研究基礎的 心理學理論 有什麼價值?

sir 沒有實證研究基礎並不能形象他們在心理學這一大層面的貢獻。在下認為,空想出來的理論大多也不是天方夜譚,尤其是在心理學方面。並不是所有的學問理論都可以證偽,他們的存在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不能說他們對錯,但是如果沒有的話,我想現代心理學是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也就無從進步。現代的人如何看過去的先輩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