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個心理學理論是 「人只會聽到自己想聽的答案」這個具體是哪個理論,內容都是什麼,請問有人知道嗎?

時間 2021-05-06 15:51:27

1樓:

過濾器理論:神經系統在加工資訊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當資訊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由於設定在神經系統某個部位的過濾機制,使部分資訊獲得通過,並接受進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資訊就被阻斷在這種機制的外面而完全喪失了。

心理空間:當我們思維和談話時,在語法、語境和文化的壓力下,建構和連線心理空間。隨著話語的展開,我們創造出乙個心理空間網路。

由於每個空間都來自於乙個母空間(parent space), 而每個空間又有許多子空間,所以空間網路將是個二維點陣(two dimensional lattice)。在這個空間網路中,我們可以從子空間到母空間,也可以從母空間到子空間。心理空間具有主觀性,對資訊進行了分割,一些空間可用於可及其它空間和視角,有時甚至改變基礎空間,而且一些空間對其它空間沒有辨認性。

篩子理論:我們的大腦在資訊接收、傳輸、採集、組織的過程中要經過許多文化篩子,文化會故意漏掉許多資訊,只讓允許的資訊被意識感知到。

溝通漏斗:如果乙個人心裡想的是100%的東西,當你在眾人面前、在開會的場合用語言表達心裡100%的東西時,這些東西已經漏掉20%了,你說出來的只剩下80%了。而當這80%的東西進入別人的耳朵時,由於文化水平、知識背景等關係,只存活了60%。

實際上,真正被別人理解了、消化了的東西大概只有40%。等到這些人遵照領悟的40%具體行動時,已經變成20%了。

證實偏見:人們普遍偏好能夠驗證假設的資訊,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設的資訊。尋找資訊以證真而非證偽自己的假設傾。

(當我們在主觀上支援某種觀點的時候,我們往往傾向於尋找那些能夠支援我們原來的觀點的資訊,而對於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的觀點的資訊往往忽視掉)

蘇格拉底的三個篩子:真實、善意、重要

2樓:風裡

self-serving bias. 自我服務的偏差。就是有選擇地加工資訊,特別是歸因的時候,以便對自己的self-esteem有利。

以上理論只能說跟您的問題相關,其實我想想也不是很滿意。

self-esteem是乙個基本需求。其實用self-esteem這個概念就可以解釋人只會聽到自己想聽的答案。當人們的self-esteem不夠的時候,就有一種無意識的需求,希望提公升self-esteem,就產生期望expectations, 認知就會受到影響。

沒有實證研究基礎的 心理學理論 有什麼價值?

sir 沒有實證研究基礎並不能形象他們在心理學這一大層面的貢獻。在下認為,空想出來的理論大多也不是天方夜譚,尤其是在心理學方面。並不是所有的學問理論都可以證偽,他們的存在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不能說他們對錯,但是如果沒有的話,我想現代心理學是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也就無從進步。現代的人如何看過去的先輩留下...

有哪些心理學理論可以用在與父母相處上?

以下原理或法則不僅限於與父母的相處,同樣可以應用於其他型別的關係處理中。1.自我暴露 自我暴漏是交談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我們與他人分享隱秘資訊與感受的過程,自我暴露是使關係更親密的重要途徑。適當的自我暴露能增進親子間的親密度,抓住每個與父母談心的機會,分享自己的秘密,生活工作的疑惑要多諮詢父母,他們才...

總懷疑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符合心理學理論怎麼辦?

阿廖沙謝克諾諾瓦 心理理論,是理論不是真理。有時候連證據都沒有就乙個猜想而已。我乙個曾經心理本科的都不怎麼信那些理論,一會兒人生有5個階段,一會兒有7個,一會兒有12個,每個都說的有理有據的,你信哪個?理論能提供思路,但是那是為了幫助你思考你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深度的思考,而不是讓你把理論丟在自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