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是傾向「重利輕義」還是「重義輕利」?

時間 2022-01-03 23:25:36

1樓:流珠君

理學的大儒,比如朱子、王陽明等等,他們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繼承自孟子的道統,而孟子的觀點,在《孟子》一書種講得很清楚了:孟子對曰:「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很顯然,孟子的觀點就是「重義輕利」,那麼自稱繼承他道統的宋明理學怎麼會一轉而為「重利輕義」呢?

實際上,朱熹進一步發展了「重義輕利」的思想,他說:「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與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君子循天理,故日近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汙下」「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他宣揚的「利於私,必不利於公。公私不能兩勝,利害不能兩能」的禁欲主義,充分表明他的「重義輕利」的主張。

王陽明也發揚孟子「仁義禮智根於心」,不憑藉外求之說,將全部道義置放於人心上,試圖以人的精神作為其義利原則的基礎。這顯然是「重義輕利」的價值選擇[1]。

如何正確評價宋明理學?

吳金銘 在哲學中不存在正確評價這種事,西方哲學家基本都是認為除了自己,他人都是傻子,即使有正確的地方也只是和自己一致的地方正確。要從理學來說,理學就是探索萬物根本道理的,哪有不正確的地方?如果有,只能說是指責的人違背了道理。近代指責理學主要集中在 存天理滅人欲 認為阻礙人性發展了。這句實際上就是說分...

宋明理學,為什麼宣揚「主靜」?

柚子甜呀甜 主靜 是由周敦頤在 太極圖說 中提出的,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特別的是,濂溪先生自注到 主靜 無慾故靜 此處的 欲 是私慾而非正常的慾望。比如,談乙個女朋友是正常慾望,而同時談好幾個女朋友就是私慾,是不正當的,應該摒棄。所以,儒家是認同人性中正常和必需的慾望 即食色性也 但也需要節制...

宋明理學為什麼會世俗化?

已登出 任何一門學問,在往世俗普及的時候,都會有世俗化的面相,宋明理學不例外,但宋明理學本身沒有過多的世俗化,只是有世俗的面相。天理所說的,不是我們世俗意義上的,類似於果報的東西,良知所說的,也遠不僅是道德認知而已。天理是無聲無臭,於穆不已,而又涵攝萬物森然條理的本體。其意義最高,最本源,故稱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