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是否束縛人的性情?這是戴震的誤判嗎?

時間 2021-06-05 00:05:43

1樓:唐珣

理學也要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心學和禁錮人性扯不上什麼關係。就單論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可能是被詬病最多的,但若放回當時的歷史環境,你就會知道:沒毛病!

宋代商品經濟日益繁榮,與此相關的,則是道德淪喪(如果對此不好理解,就看看今日的中國吧:笑貧不笑娼,瘦肉精,碰瓷,蘇丹紅,地溝油),程朱感慨於此,提出滅人欲(這裡的人欲絕非正當慾望,恰是那些損人利己的慾望)。至於後來腐儒所理解的「滅人欲」,也不值一提(那些腐儒都是性無能者)!

2樓:竹媜

宋明理學,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多多少少都有束縛人性的成分吧。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也很難有像明清時期李贄顧炎武黃宗羲那樣的突破。

一切歷史都是現當代史,我們現在站在現代社會的立場上,很難真正的全面看待。我們現在批判宋明理學空疏學風,束縛人性,但也不能否認宋明理學的積極作用與對儒學批判繼承。

3樓:楊柳風輕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

「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

——程明道《定性書》

聖人可學而至與﹖曰:然。學之道如何﹖曰:

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於動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

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牿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

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矣。

——程伊川《顏子所好何學論》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髮,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於外也。

——朱子《孟子集注·公孫丑章句上》

情與性相對。情者,性之動也。在心裡面未發動底是性,事物觸著便發動出來是情。

寂然不動是性,感而遂通是情。這動底只是就性中發出來,不是別物,其大目則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中庸》只言喜怒哀樂四個,孟子又指惻隱、羞惡、辭遜、是非四端而言,大抵都是情。

性中有仁,動出為惻隱;性中有義,動出為羞惡;性中有禮智,動出為辭遜、是非。端是端緒,裡面有這物,其端緒便發出從外來。若內無仁義禮智,則其發也,安得有此四端?

大概心是個物,貯此性,發出底便是情。

——陳淳《北溪字義》

4樓:恩宇

從宋明理學理論本身來說,並不是要束縛人的情性,相反,而是要成全人的情性。但程朱理學被官方化之後就會產生很多流弊(任何理論被官方化,定為一尊之後都會產生很多流弊)。戴震所處的年代就是看到這些流弊之後,產生一種激烈的反理學傾向。

宋明理學排斥人的情感嗎 怎麼理解戴震評價宋儒以理殺人的觀點?

吳玲 釋家以神識為不生不滅,吾儒以理為不生不滅。宋儒以理作為世間萬物的本體,賦予它有道德倫理的內涵,所以理就成為最高道德權威所在。且將善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這也是宋儒的本質所在。不論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其本質都是一樣的,追求天理的存在,只不過是方法不同,程朱要求格物致知,陸王央求尋本心 致良知。而戴...

當今學習宋明理學,特別是宋朝的理學,真的還有什麼意義嗎?

何遜而今漸老 理學是一種需要認知 實踐 再認知 再實踐的學問。在認知的程序裡,理學的認知者會覺得自己拔出流俗 宇宙是我的 精神煥發 無往不能。在實踐的程序裡,理學的實踐者獲得了突破,則能帶來極大的愉悅,並繼續高歌猛進 但最終肯定會開始碰壁,轉而覺得到處都是笨蛋 庸人,覺得人間不值得。隨後,要麼開啟新...

請談一下你對宋明理學的看法。?

宋明理學600年的發展證明了 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任何人都是可以成功的。聖人可以學而致之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凡人通過學習,鞏固,提高成為聖人,是完全不可能的。無論是尊德性,道問學,靜坐養氣,格物窮理,致良知,慎其獨,知行合一,已發未發,通經致用,當頭棒喝,中西合璧,天人合一,這些功夫論,方法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