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經禪宗裡很多漢字和普通的音譯不同?

時間 2021-06-01 18:03:10

1樓:sapereaude

佛經的大規模翻譯, 是在唐代, 若有用到音譯, 那便是以千年前,

被學者斷代為中古漢語的當時語音/字音作近音音節, 去對應對譯。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

"Languages change;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change is a dead language."

語言, 語音, 會隨時間而變化, 這是語言上的定則。

所以拿千年後, 歷經變動的現代漢語系語言, 特別是, 以經歷有較劇烈變動,

跟唐音差別較大(至少已經失去入聲)的北京話, 也就是普通話的基底音韻系統,

來讀那些字音, 當然會有不同。

上面是歷時/貫時(diachronical)語言, 有關歷史語言, 關於語言上必然有的, 古今語音上的不同。

而現代共時(synchronical)存在的語言這方面 ---

漢語, 不是只有北京話/普通話;

漢字, 也不是只能用普通話發音。

我以保留較多中古漢語音韻的閩南語文讀音, 來幫題主所舉例的那幾個音譯詞注音, 以供比較。

閩南語注音使用的是一套制式拼音「台羅拼音」, 其符號跟語音的對應, 是近國際音標,

也近梵文的拉丁轉寫對應; 因為無關聲調, 故我省略聲調符: ---

--- Prajā 般若。

其中般, 音缽; 若, 音惹 (康熙字典引《正字通》), 這也該是普通話音念"bore"的依據。

「缽惹」二字在現代閩南語的文讀音為 puat jia,

「般若」二字, 則為puan jiok

--- Mahākāyapa, 有意譯*跟音譯混合的「大迦葉」(也有全音譯作摩訶迦葉, 或摩訶迦葉波) 。

「迦葉」, 這兩個漢字, 在現代閩南語文讀音是念成

ka iap

--- ālaya-vijāna 阿賴耶識, 也是音譯跟意譯「識」**混合的譯詞, 其中用以音譯的

「阿賴耶」這部份的漢字音, 閩南語文讀音為

a lai ia

注: 上面提到的意譯 ---

*mahā-:是「大」「偉大」的意思, 跟拉丁語詞magnus及希臘語的megas(拉丁轉寫, 下同),

皆為印歐語裡面的同源詞。

意譯於Mahayana的「大乘」佛教, 裡面就有這maha-; 印度聖雄甘地的尊稱 Mahatma裡面

也有這個maha-; 英文裡面有使用的 maharaja/maharajah(印度的大君), 也可見到這個詞根。

而英文帶拉丁詞根的單詞 magnificent, magnate, 有magn(us)。

希臘語 Aléxandros ho Mégas (Alexander the Great, 亞歷山卓大帝) 有 megas,

表百萬xx 這個大數的megabyte, megaton 裡面也有mega(s)。

**vijāna:是意識, 心智, 認知能力等等意。故 ālaya-vijāna => 阿賴耶「識」。

《心經》所提及的「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裡面的「識」, 也同樣是這個詞, vijāna。

日語 分 裡漢字 分 為什麼和 知道 的意思相關

蝸牛 其實日語裡面有些漢字對應我們的現代漢字釋義是完全不同的。分 其它回答已經解釋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下面我就說說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同樣是漢字,哪些詞彙容易造成誤會的。日語 大丈夫漢語意義 沒關係 適當易誤解 有志氣 有節操 日語 朝飯前漢語意義 簡單 小菜一碟易誤解 早餐前 日語 大方漢語意...

為什麼很多漢字都有兩種讀音?

青山先生 簡單來說,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正常情況下是語音演化的結果。包括同源詞意義分化產生新讀音,比如 好 的上聲和去聲兩音。還有同一讀音在演化過程中演變成不同的音,比如 給 血 等古入聲字。2.非常情況是漢字簡化造成多音。當初制定簡化字方案時,將原本不同的幾個字簡化為同乙個字,造成一字多音。比如...

為什麼很多外國人的文身是漢字?

你還有夢想嗎 沒什麼,新鮮 未知而神秘而已 紋身是一種彰顯個性的載體,要麼想深切渴望表達思想,要麼就是要顯得獨特所以紋身多見外文 宗教符號 哲學符號 科學符號和各種圖就比如我要紋的話會紋我比較認可的哲學 科學思想 道 進擊的大表姐 因為人類對未知的一切有著特殊的感覺,並一切無知的事物都引起極強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