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31 06:21:02

1樓:月天子

只因為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人聞而不解,就執色與空定異,由執定異故,於色等五蘊外別取空相,此即墮惡取空中。為遮此義,故說色等五蘊不異空,非離色等外別有空。

又有一類人於空取證,墮無為執,或者如痴禪闇證,都無所見,也無所說,以為此痴暗寂靜處為涅槃空相,故遮此義說空不異色。

又空理真如非與色蘊等五定異,也非是一。不一不異故,一異二邊之爭雙遮,顯示離戲論絕言之中道,中道者,唯依不分別慧相應。

故不異破異見後,即說相即。以不一不異一往而遮,令外道無依處,進而轉入相即之不二分別中,故說色即是空,為佛中道正立之義。

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違空理。以色性自空,非滅色故空。空則無滅相,則一切有為之滅行,都是虛設功力。

空即是色,空性即色,非緣生故色,以空性自色,故非以生而故色,此即色無生相,則一切緣用之力非力。

又色即是空,色則非色,非色而如來假名說色,空即是色,空則非空,非空而如來假名說空。

如來自所證,凡不可測,如來隨順世俗言說,而慈悲施設,假說色假說空,而實法不可說。人聞如來方便之言,如是通達言義,所謂色非色非非色,空非空非非空,蕩盡情見,入不思議妙中道門。

2樓:獨步雲笈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因此沒有什麼好執著,因為沒有什麼物質或處境是永恆不變的。接受無常,接受變化。得到了不自傲,失去了不追悔。

3樓:

可以看看文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在說什麼?》,介紹的很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在說些什麼?

②「空即是色」,是為了讓我們消滅斷見。有人認為,既然「色即是空」,那麼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因果、山河大地、宇宙等都不存在,什麼也沒有。這種不建立、不承認現象,只是片面、一味地言說空性的見解,就是斷見,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我們要把這些概念分清楚,如果分不清楚,只是大體、籠統地知道乙個空性,便含混不清地妄說一切都不存在,就是違背現實,就是斷見。為了斷除斷見,所以就要說「空即是色」。

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兩句話,是為了消除我們對空性和現象的細微分別——認為這個是空性、那個才是現象的分別。我們就是要打破上述割裂空性和現象的執著,空性就是現象,現象就是空性,二者沒有任何差別,只是我們的分別念而已。

以上就是對《心經》最關鍵、最核心的四句話的簡要闡述。

4樓:燈塔

色:情景;景象。

空,《說文》『竅也。從穴工聲。苦紅切』

空kōng :虛、有實而非實;空間;天空;竅;不實際;不有。

了妄為真,了性成佛。

佛,覺悟也。

5樓:懶獅子

客觀實在和理論是相互依存的。可以由客觀實在推導出理論,也可以由反過來指導客觀實在。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情感行為意識,智力等行為會對這個過程造成干擾。

6樓:愛情教練晉美

這句話因為佛陀證悟到了世界的本質其實是空的,本來無一物。

為什麼世界本質是空?我的理解是世界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叫做世界,世界都是我們給它們的稱呼,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我們正在用的電腦,也是各種人力、物力因緣際會而成的,並不是憑空出現的。

我們把他砸碎,他就不是電腦了。他之所以現在是電腦,是因為我們人心給他給予了電腦的作用而已,一旦沒有作用,它就會變到其他元素,或鐵鋁鎂,或互相轉化。

所以世界上沒有乙個東西是永恆的,這個概念就叫做空。

接著推理出我們所接觸到的世界(色)既然是空的,而我們的色決定了感受,感受決定了想法,想法決定了行為,行為決定了認知。

所以色既然是空的,物質決定意識,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包括主觀的行為。

所以佛陀是乙個邏輯嚴謹的哲學家啊。

我的偶像!

7樓:

所有的現實都在變化;能變化的當然也是現實;(所以)現實就是變化,變化也是現實,人的感受、想法、行動和認知,也是這樣的。

心經中的這段話是佛學的核心世界觀,即變化常在。變化過程是因-緣-果迴圈,因是條件,緣是行動,果是結果,迴圈後果也會成為因,緣起了再轉化到果,無盡輪迴。世尊就是看明白了這個道理。

打給最簡單比方,乙個人餓了,兜裡有不少吃的,這是因,即條件;然後他做了吃的行動,就是緣;之後就造成了果,即吃飽;飽了的人肯定會餓,所以飽也是餓的因。所以,餓和飽不矛盾,飽和餓也不矛盾;餓就是飽,飽就是餓,只不過是時間軸上不同的狀態;

8樓:Lunarnai

這句話是《心經》中千手千眼觀音對小乘佛法派僧人舍利弗說的,原文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當然這種話怎麼解釋都行,一種容易理解的解釋是:

色即為對俗世的追求,例如對錢財酒色的慾望;空即遁入空門對被點化,渴望擺脫自私的慾望。

但是你渴望被點化,渴望擺脫自私這個想法本身也是一種自私的慾望,這個慾望和對錢財酒色的追求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而我們遭遇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空,空就是我的本質。

這套理論來自於龍樹菩薩。

9樓:

以玄者解玄者,終歸無妄,以空解空,正如凡人描繪世界之盡,莫可明述。既然空不異色,色不異空,便以色來解空。

比如,你我近前,同觀一葉,我說:「我們面前置有一葉,色綠,呈五角,似人手。」你表示贊同,確實,面前一綠葉,分五支,似分開五指之掌。

面前確有一葉,我們都看見了。然而,我們怎麼看見的呢?光線自葉片反射,進入我們眼睛,通過視網膜,轉變電訊號,傳至我們大腦,在大腦中構建形象或者「色相」。

那麼,你怎麼知道你我腦中構建的形象是完全一樣的呢?我們都不知道。我說的,想得,那個葉子,或許在你看來是另乙個樣子,不過我們預設它們相同。

還有在不同光線下我們看的所有東西顏色都有偏差。

還有蜜蜂的視覺系統可以分辨的顏色據說有上千種,它們看東西肯定和我們看東西呈現的「色相」不同。

還有眼鏡蛇以紅外線「眼」去「看」,那自然不同。

還有鯊魚可以「看見」電流。

還有好多海洋生物可以「看見」地球的磁場。

你確定你看見的是真實?

甚至觸覺,味覺,聽覺,都一樣,只是我們預設相同,實際上有可能千差萬別。

無天眼,不觀世,佛之為物,亦不可名狀也。

人的思想亦有盡頭,明顯的痕跡就是,任何人不可想象宇宙的邊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為,人只能想象見過的東西,即便所謂「新的東西」亦是以前所見之拼湊。

所以,眼前之世尚未觀透,何可空言空乎?正所謂苦海無涯,回頭是岸,施主何不一念絕塵,自在本心,空與不空,色與不色,何乎?

10樓:

以下是我看到過的濟群法師所做解釋最好的內容:

【有空不二──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要認識有與空的不二,先得說明有。有,在我們常人觀念中,它與『實在性』往往聯絡在一起,當我們說到有時,便會覺得自體有,實在有,人類對事物的實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蠻人不知夢境是不實的,一旦做了乙個惡夢就驚恐萬狀,以為災難就要降臨了,於是要祈禱三天。

嬰孩不知道鏡裡的影像是虛假的,他們見到鏡裡影像,就會亂抓亂笑。

至於文明人雖然知道夢境的不實,但卻以為認識的一切物件都是實在的;科學家雖然擺脫了常人的錯覺,但他們在分析物質現象時,由於智慧型不夠,往往就會認為構成物質的元素是實在的,如原子說,極微說;哲學家的智慧型,似乎又高一疇,他們已能透視到現象的虛假性,但他們卻又執著隱藏在現象的背後,有個永恆不變的本體,如泰勒士的『水』,巴門尼德的『存在』,柏拉圖的『理念』。從原始幼稚人到現代文明人,乃至科學、哲學家,他們對存在的認識雖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所產生的實在執卻是一樣的。

人類的對『有』所產生的實在感,是『自性見』的表現。須知『自性』一詞,或譯自體,含有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規定自已,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從自性見出發。

我們對『有』的一切,必然會有實在感。然而,以般若中觀的智慧型來看。『有』是緣起有,世間一切有的現象,莫不是眾緣所生。

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有為現象的存在,都是由眾多條件和合,由條件決定它的存在性。

緣起與自性是勢不兩立的。世人無知,不了解『有』的緣起性,才會出現自性見,實在感,假如認識到『有』的緣起性,必然知道無自性。因為自性:

是以『有』的一切現象,為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規定自己;而緣起:是以『有』的一切,為條件有,條件成,條件規定。因此,緣起的『有』不是本來如此,更非恆常的,實在的。

由此可知,對『有』的實在感,是錯誤的。

《大智度論》卷十二說到有,從程度上分三種不同:一曰相待有,二曰假名有,三曰法有。

相待有:是相待而有,離開相待的物件就無法說明。比如說我們認為這個花瓶很大,那是相對小的花瓶說的;說這個人胖,那是相對瘦人。

高是相對低說的,長是相對短說的,美是相對醜說的,善是相對惡說的,離開大,小是什麼?離開胖,瘦是什麼?離開高,低是什麼?

因為大小、胖瘦、高低、長短、美醜、善惡都相待假立,是為相待有。

假名有:事物的存在不過是一種假名安立,隨著不同的因緣安立不同的名稱。正如我們眼前的台子,人們稱它曰桌子。

桌子只不過是一大堆木料的組合,離開木料,請問桌子是什麼?這一大堆木料古人將它叫桌子,它便是桌子;古人將它叫椅子,它便是椅子了。可見桌子或椅子不過是乙個假名。

同樣的我們說人,也是乙個假名。如果古人把我們這個有情生命叫做豬,把豬叫做人,那麼現在要是不稱你為豬,閣下聽了,恐怕會生氣,你竟然瞧不起我,不把我當豬看待,真是豈有此理。可見人、豬乃至世間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

法有:是指世間萬物萬事名稱雖然假立,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事物除了名稱之外,尚有形成現象的種種因緣。這些因緣雖無自性,但假相宛然,這因緣法的有,便是法有。

《金剛經》對有的實質也作了深刻的說明,認為有,只不過是假有。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是具有生滅、造作的一切現象。如夢:夢境虛假,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夢中人卻執以為實,覺醒了才覺得可笑。

諸法如夢,虛妄不實,但世間有情無明妄想故,執以為實,智者從無明夢中覺醒,乃知諸法無實。如幻:幻,是由幻師用幻術,幻現種種事物,如馬、車、房舍、人物等,客觀上雖然沒有實物,但卻宛然存在我們眼前,有色可見,有聲可聞,『有』的存在也是這樣,雖空無自性,而假相宛然。

如泡:泡是水因汽體出現了,華而不實,瞬間即逝,諸法如泡,剎那生滅。如影:

影是Sunny投射下顯現的,太陽落山影也隨之消失,諸法如影但隨緣現,緣散即無。如露、電:喻諸法存在的短暫性。

應作如是觀,是要這樣的去看待『有』的一切。

與《金剛經》同一思想體系的《維摩詰經》維摩大士假示疾為大眾說無常、空的道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如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這是從色身,說明有為法的無常、空,顯示存在的虛假性。

明白了有,再來說明空。通常我們以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對立。

可是以般若中觀智慧型來看,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毀滅了始談空;因為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體。

《大智度論》卷十二提出三種認識空的方法:一曰分破空,二曰觀空,三曰自性空。

分破空:又稱析空觀,是通過對有的分析,由粗而細,由細而微。佛教中的有部學者,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對五蘊色身進行分析,發現了五蘊色身中我了不可得,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現象時,一直分析到物質或精神不能再分析的部分時,便提出了極微說,認為此極微法實有,因而出現了我空法有的思想。

其實,分破空的意義是在破除人我執;至於物質現象倘若加以分析,極微也是不能成立的。《唯識二十頌》就曾對極微說進行了破斥,你說有不可分的極微,請問極微有沒有體積?假如有體積,就存在東西南北上下的六方,那還是可以分析,可見極微說是不能成立的。

觀空:是從觀想的意義上認識空。如那些修瑜伽止觀的人進入止觀狀態時,能隨著他的觀想顯現種種境相。

修火觀,觀想成就,見到處都是火;修水觀,觀想成就,見到處處都是水。在現實生活中有『李廣射虎』及『杯弓蛇影』的典故:李廣認石頭為虎,結果能將箭射入石頭中;某先生誤認弓為蛇,導致肚皮大痛三天。

止觀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虎蛇,事實上都沒有,然觀想中的人卻認為宛然存在。從隨人觀想而境像顯現,唯識者悟到了外境無實,隨心所現,因而提出萬法唯識。觀空者破除了外境實有的執著,卻難免落入心有境空。

那麼,這種空還是不究竟的。

自性空:自性,是自已有,自己成,本來如此的意思。世間外道不了解諸法的緣起性,他們在接觸事物中,難免出現自性見;小乘有部雖然知道緣起,但同時也覺得諸法有自性。

然以般中觀學者看,自性與緣起是不能並容的。《中論觀有無品》說:『眾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雲何在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緣起是作法,由眾緣所作而成,自性乃無作,自已有,自已成,不待眾緣。中觀學者以為:

緣起必然無自性,這就是自性空。

《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從自性空的立場來說明的,色,不是世間人所執的自性色,是因緣所生的色;空,也非世人所說一無所有的頑空;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乙個生命徹底消失了,那是斷見。

空,乃是自性空。《中論觀四諦品》說:『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十二門論觀因緣門》說:

『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色是緣起的,色必然是無自性、空。因此說:

色不異空,色即是空。

有人說:『色即是空』還好理解,『空即是色』這似乎就說不通了,造成這種看法的原因,還是因為把空理解為頑空,中觀說空乃是自性空,自性空並不否定緣起的假相。《中論·觀四諦品》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說緣起法是無自性、是空,並不壞緣起的假相,所謂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異空,自然空也不異色;色即是空,空自然即是色。

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對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觀智慧型的觀照下,得到了統一。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為遣除世間的有見、空見,世人因為不了解有,對『有』的一切生起錯誤的認識和執著,導致了人生種種煩惱、痛苦。《經》曰:『色即是空』是要我們看破『有』的實質,是虛幻、是無常、是無自性、是空。

乙個人倘若真正的認識到『有』的實質,他還會因為有的問題而生煩惱嗎?還會為物所累嗎?世間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虛幻實質,但因為不了解緣起因果,認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的事業最終都要歸於毀滅,那麼生存還有什麼價值意義可言呢?

於是他們不顧社會道德,放縱自已的身心為所欲為,導致虛無主義。《經》曰:『空即是色』便是對治這種邪見,說明萬物雖空,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人生的善惡行為都是有果報的。

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沉變 佛言大王。往昔暱彌王者。我身是也。不放逸力不可思議。帝釋分座。尚無貪著。是故當知於佛法中勤加精進。住不放逸。大王。何謂佛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時淨飯王聞是說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眾生皆應是佛。佛言。大王。眾生不住顛倒見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實際。或名法界。...

怎麼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修行者 凡夫若欲脫離苦惱,首先必了知色不異空,即可依法斷除世間塵勞之戀欲,亦可不執榮華富貴 色情財物之無常空相。如果明白了這個真空妙有之間的關係,那麼自證菩提之境。但是反轉過來,不明白就等於是凡夫,但凡夫要想脫離苦惱,首先必須要了知色是不能離開空的,空也不能離開色的,色就是空,空即是色。證到這一步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股抻拉菲特 看了一些答案,感覺廣告內容多過實際。第乙個色 人的感官所體驗到的外在 第乙個空 空幻的,空幻是指物件的生滅特性。就像凳子,是木頭,也是原子組成的,因為人造出來變成了凳子,也會會因為人或自然毀滅回歸原子。第二個空 第乙個 空 的這個概念 第二個色 人感知的 一種 物件 翻譯過來就是 我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