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不是就是色空不異

時間 2021-06-07 18:24:21

1樓:普波居士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為了不讓修行人著了空見,墮入斷滅見,連佛法的根本——因果都不顧了。其實因果其性亦空,本是自性妙用,說色空不異也不算錯。但色空不異更主要的是說,清淨本心的不一不異的一如不二性。

有點深了,慢慢參吧。

2樓:南無阿彌陀佛

因果為佛法之基石,空性為佛法之根本。一明現象之幻有,一明本性之無我。分言為二,合之實一。

如佛法所言「緣起性空」,即是二者的中道表述。緣起即因果之現象,性空即因果之本性。若不善解,則易將二者割裂,認因果為實有,視空性為虛無。

或為避免誤解,故常聞有人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但觀此說,前一句重在明空,後一句偏重於有。說此者意恐多偏於後者,以明因果真實不虛,勸人深信因果。若因執於前句之空而不信因果,則學佛非但無益,反而受損。

狂妄知見者,即多因於此。或為免此過,故多將此二者合言。

此二者分別言之,則意極明了,易生正解。合而言之,亦似邏輯含混,易生誤解。似乎「因果」不在「萬法」之內,「因果」獨為「不空」之法。

說者與聽者,若不善解,難免各執一端,曲解其義。其要在如何理解「空」與「不空」。若視此為二,則錯解必然;若知二而不二,則一體兩面。

無論依文還是依法而觀,既萬法皆空,因果自然亦空,因果豈在萬法之外?因果雖空,但不礙不空,萬法即是因果之相。空者體性,不空者現象。

「萬法」即一切法相,「皆空」即一切法相之體性本空,其重點在說明萬法之空性。

「因果」者即緣起之法,「不空」者明事相不空,其重點在明「不空」。事相雖不空,其體性實則亦空。正所謂「緣起性空」也。

言「因果不空」者,偏重於緣起事相一面,未顯其體性本空一面(此語言之侷限也)。因有緣起事相,故曰「因果不空」;因其體性皆空,可稱「萬法皆空」。二者原本一體兩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如《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空色本不二,若對立兩端,執一非一,則空為頑空,而非真空、性空,有為實有,而非幻有、妙有。

空之與有,扣之一端,不離彼此,方為中道,即有可證空,空可明有。故通途法門,一念頓悟,可超多劫;淨土一門,一念稱名,可生淨土。皆顯因果既有亦空,隨緣可轉。

空與不空,端在於己。執之則不空,輪迴不止。明其虛妄而頓超,須智慧型之極,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信靠彌陀而往生,則信仰之極,所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一依般若正智破妄(自力),一依彌陀實德破虛(他力)。智若不極,唯仗他力,可即有入空,因往生而證無生。故五逆可得往生,凡聖齊入報土。

如是通觀,即知因果意有多重:

一者六道輪迴因果,所謂善惡果報是也。

二者自力解脫因果,所謂般若六度是也。

三者他力解脫因果,所謂念佛往生是也。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兩句話言語雖簡,義理豐富,言後有旨,空裡有花,須慧眼高照,觀空明有,見有知空。不昧因果,依法解脫,方可入佛法要。不可依文解義,死守一端,顧此失彼。

切不能困於因果中而不知解脫之勝法,或執於空性理而廢失因果之事相。

南無阿彌陀佛!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講什麼?

燕塵 江味農居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中對此有現成解說,摘抄如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卷四 震旦清信士勝觀江妙煦遺箸 上言福德,凡屬善果,無論大小,皆福德也。此言勝報身,乃福德中最大最勝者。然無論大小勝劣,皆是約果明義。約果明義者,明其莫非緣生也。佛說緣生之要義,茲更概括為三種言之,層層深進。一 ...

萬法雖空,因果不空是不是應該說成萬法雖空,因果不虛?

智力更生 萬法雖空,因果不空。個人見解,萬千宇宙都有著自然的規律在執行,有法是一種約束和指引的參考。不管有法無法,都會照著規律而執行,不會因個人的意志而改變結果的導向。所以因果不空。虛字在這裡,與空是兩種不同概念的字眼,虛,有點否定果的存在。 原佛文化 這應該是一句通俗的話,而非嚴肅的佛教教義。在正...

「諸法空性,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這個說法正確嗎?

傳世金典 諸法空性,萬法皆空,因果真實不虛 也就是不空 此乃聖教量,斷無可疑。所以疑者,佛學基本概念理解未到位也。法者何也,一切現象,包括一切物質現象和一切心理現象,緣起緣滅,故說是空。因果是什麼,因果是規律,是法則,法則指的是現象之間的規律。經云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不可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