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時間 2021-05-31 19:14:10

1樓:修行者

凡夫若欲脫離苦惱,首先必了知色不異空,即可依法斷除世間塵勞之戀欲,亦可不執榮華富貴、色情財物之無常空相。如果明白了這個真空妙有之間的關係,那麼自證菩提之境。但是反轉過來,不明白就等於是凡夫,但凡夫要想脫離苦惱,首先必須要了知色是不能離開空的,空也不能離開色的,色就是空,空即是色。

證到這一步以後,就包括外道小乘都可以轉境,那麼就可以依法斷除世間塵勞的戀欲,就是紅塵之中的一切苦惱、煩惱,均能斷除,一切戀情、愛慾、食慾都可以斷除,亦可不執榮華富貴,就包括當官發財、榮華富貴,同樣不予執著。對於色情財物,一下斷而空相並且了解它的真含之質是無常性的,是在成住壞空的變化。完整法義詳見《藉心經說真諦》P326

2樓:知即是道

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心經》裡的一句名言;也是反映該經核心思想重要句子。但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

〈色〉、指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所有現象,包括高倍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細物質,哪怕是「原子中原子」呢。〈色〉可以這麼理解,但是《心經》裡的(色〉,不是用來解釋人身以外的物質現象,而是針對我們身體說的。佛教闡述「色空」道理的前提,是基於破除我們對「人相」的執著。

並在〈色)後面緊跟著列出「受、想、行、識」四種精神反應。顯然,闡述「色空」道理的目的,在於分析論定肉體精神合成的五蘊人相、是真有還是假有這個問題。因此、《心經》裡的〈色〉,是專指我們身體-「色身」。

畢竟身體也是物質現象。

〈空〉、表示的意義是沒有實質,只有表象;如空房、空碗、空杯子。雖然和「無」是同義詞,但並不是說絕對什麼也沒有。〈空〉用在這裡就是向人們說明,〈色〉這個身體、只是表象-虛象-幻象,不是有個真的實相。

這種顛覆人們對自身的傳統認識的新知識,很難被我們接受。我們要想接受這種新知識,必須搞懂佛學《緣起論》。這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很難搞懂。

好在我們所處的是高科技時代,參照物理學量子論、物質-分子-原子-質子-微粒子等相關解釋、就能很好的理解《緣起論》。

如果在〈色空〉中間,不用上「不異」這個謂語,我們就無法理解這句話真正含義。「不異」、就是相同、相等,沒有不一樣。「不異」放這裡,是用來說明〈色與空〉是一回事這一道理。

後半句〈空不異色〉,只是主語和賓語顛倒了,但要說明的還是肉身是假象幻象的意思。

到這裡,我們就該對《色不異空……》有了清晰的認識。《色不異空……》意在告訴我們:我們一直深愛貪戀的自以為是我的身體,其實不是真實的、是假的、是幻象、是多種因緣條件合成的虛像;它不是真我。

明白了《色不異空》,那麼《空不異色》也沒必要再作詳細分析,因為〈空不異色〉是〈色不異空〉的倒裝句,再多說也是重複上述意義。至於後一句中的「即是」,是「就是」的意思,比「不異」語氣更加肯定地說明我們身體,是空象、是幻象……

我們如果能夠醒悟明白肉身現象和精神反應合成的人相都不是真我時,才能認識真理之我;然後不再妄想執著一切,達到徹底覺悟,就能獲得究竟解脫。這正是〈般若心經〉論述〈色不異空……〉要達到的目的。

這是我對《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的理解,如有不妥,望各位老師指正!

3樓:吳天博

很多人把「不異」翻譯成沒有差異,那跟後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麼區別?心經如此簡明扼要不可能重複表達同乙個意思,所以這個「異」我認為是分開的意思,「不異」就是分不開。道德經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大道相通,你把「色」和「空」理解為老子的「有」和「無」,那麼你會發現老子的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4樓:

我覺得可以白話一點來理解。

色,指能看到的一切。空,指看不到的虛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是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只是我們內心對它的攀附,沒有人可以真正的擁有你所看見的那些東西。意思是不能執迷凡塵,應潛心磨鍊自己的佛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的是色不區別於空,空也不區別於色。其實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樓:

初學者從三皈五戒開始學,最無比經,五戒相經,五戒相經箋要,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講記。

心經是開悟後大菩薩的教材,凡夫盲目去學很危險。

6樓:Daniel

色」可理解為一切看得見,摸得著,能感覺得到的物質

」表示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像是沒有任何東西,但卻蘊含著能量,比如太空。

」說文解字說「(異)分也。分之則有彼此之異」,說明原意是分開,分開後有不同,引申為「不同」

那就可以這麼理解:物質和能量沒有什麼不同。

這是個質能方程式的理解。

7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得空性以後是什麼都沒有了嗎?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證兩種功德。諸佛如來成佛以後,同時會證得兩種功德,哪兩種功德呢?一種是『如所有智』,第二種是『盡所有智』。

有人講到空性,就是空無一物,空空如也啊,什麼也沒有。

『如所有智』就是萬法的本體,如如不動的本體,《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那麼什麼是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說的空性。

那麼「諸法如義」是萬法的本來面目,是真實的如來本性,就是這個含義。

『如所有智』佛陀證得兩種智慧型:第一種是如所有智,這一切所有的法的本來面目是空性,全部證得,叫如所有智。人空、法空、萬法皆空,空亦空,叫如所有智。

第二種是『盡所有智』,盡所有智是一切萬法的事相差別明明朗朗。有很多人一講到證空性,似乎你一證得空性以後,什麼都沒有了。請問你證得空性以後還穿衣嗎?

你證得空性以後,去廁所的時候是不是就分不出男女來了?麻煩啦,證得空性以後如果這樣的話,就麻煩啦,誰還去修。『盡所有智』是盡所有,一切法的事相差別,也叫差別事相,明明朗朗,了了分明。

釋迦牟尼佛他能無礙的了知,任何乙隻蝴蝶背部的斑點的來歷。不同的蝴蝶身上有不同的花紋,任何乙隻蝴蝶身上的任何乙個斑點它的來歷,什麼因什麼果嘛,它的斑點肯定有一定的因來造成的,釋迦牟尼佛都能知道,明明朗朗,了了在目,就是這個含義。所以說,證得空性成為聖者,成為智者以後。

不會是說什麼也沒有了。證得空了啥也沒有了,那是完全錯誤的。

禪宗大德有一句話,證空之前,證空性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為什麼?他執著於他那個個性,事相。

執著於事相,認為那個事相,萬法,皆有自性。皆由乙個恆常不變的本來的它。這是證空之前的一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但是證得空性以後呢?證得空性前一階段,就看山也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為什麼?

他已經證得它的本來的東西了。不僅僅是看到它表相了,這是證得空性前一步,到證空的後一步,就把空性和事相合二為一的時候,理體無二的時候。他又返回來啦,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麼那個事相還是事相,了了分明。但是要比我們凡夫明白很多道理了。

明白什麼道理?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聖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僅僅是在世俗諦的事相方面,但是他勝義諦的空性方面照常證得。我們僅僅看世俗地的事相方面,沒有證空,是不一樣的,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說,不能把聖者的那種證量和我們混為一談。

聖者證得空性以後還不如我們呢,聖者證得空性以後,不知道男女廁所分不出來了,那就麻煩了。所以說因為有這一些經典的一種差距,有了義法和不了義法,有權巧法和圓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當碰到他教化的有情眾生的因緣成熟的時候,他會呵斥,呵斥就是你不要停留在這個階段,要直趣最終佛果,這就是嘆大褒圓,呵權斥小的一種真實含義。

——摘自仁清法師《成佛的法華》

8樓:真心從來本是真

以上是大略講解,詳細可以看《心經宗通》和《心經密意》兩本書

9樓:adinn

色和空不是兩回事兒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們以為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根本不存在為其基本特徵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怎麼理解?

月天子 只因為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人聞而不解,就執色與空定異,由執定異故,於色等五蘊外別取空相,此即墮惡取空中。為遮此義,故說色等五蘊不異空,非離色等外別有空。又有一類人於空取證,墮無為執,或者如痴禪闇證,都無所見,也無所說,以為此痴暗寂靜處為涅槃空相,故遮此義說空不異色。又空理真如非與色蘊等五...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這句話?

陽牧 還是概念世界的東西吧。覺得這句裡面的空色不異 和後面的空中無色,兩句中的空是不同的。此句中的空,也是乙個概念,就是你心裡想的空,既然是你想的,那它和其他概念又有什麼區別?後文中的空,可能是說真空。真空應該是沒有添油加醋的我們原本的心。這顆心,沒有世俗概念的加持,真正的光明清靜的福田。門外漢,就...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不是就是色空不異

普波居士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為了不讓修行人著了空見,墮入斷滅見,連佛法的根本 因果都不顧了。其實因果其性亦空,本是自性妙用,說色空不異也不算錯。但色空不異更主要的是說,清淨本心的不一不異的一如不二性。有點深了,慢慢參吧。 南無阿彌陀佛 因果為佛法之基石,空性為佛法之根本。一明現象之幻有,一明本性之...